王翘楚(1927年-),男,汉族。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科研工作47年。曾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徐汇医院中医科中医师,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科研处副科长,副处长,正处调研员,上海市医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职工医学院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临床病理科研方法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针灸杂志》常务编委,《上海卫生志》编委。受聘任北京光明函授大学、辽宁中医学院、上海市脉管病研究所、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脾胃病研究室、上海二医大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中药药理研究室等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间医药研究协会理事,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7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

科研成果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管理的探讨 1987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奖

针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 1989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奖

针麻科研工作成绩显著 1989年获上海市卫生局荣誉奖

“金萱冲剂”治疗失眠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993年授于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

《落花生枝页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翘楚教授工作照

王翘楚致力失眠治疗之路

□ 王麦囤 上海市中医医院

王翘楚(1927.2~),男,江苏海安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会顾问,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王翘楚早期师从南通名医陈树森,后从姜春华,学术志同道合。从医62年,临床擅治中医内科杂病。近20年来,以“天人相应”理论指导落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组织课题组从临床、药理、药化、生药和文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先后获上海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五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医药积累了防治疾病理论和丰富经验,如何继承、发展、整理、研究这一份宝贵的遗产,向现代医学尚未解决的薄弱环节和未知领域进军,是我国中西医药工作者和其他相关学科工作者共同的任务。王翘楚穷20余年精力,致力于中医失眠症、中医睡眠疾病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花生叶治失眠

1991年,王翘楚退居二线,却开始了一个对中医药开发应用的探索课题。他从以“天人相应”理论指导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课题起步,提出花生叶的“昼开夜合”与人体“入夜则寐,入昼则寤”可能有共同的促睡眠物质基础,以这一设想(假说)为指导,组织临床、药理、药化、制剂工艺和文献等多学科参与,采取医、科、工、农结合,形成一个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课题组。

王翘楚到上海市中医医院后,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医院和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等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以科研为依托,带动中医失眠症、中医睡眠疾病优势专科的建设。课题组二十年如一日,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终于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由花生枝叶研制的“落花安神合剂”已在临床应用8万多人次,以花生枝叶为主研制的花丹安神合剂正在做3期临床研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市、局级5项成果奖励,并获批国家专利3项。

与此同时,上海市中医医院先后建立了中医失眠症专科门诊、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现专科年门诊量达2万人次左右。课题组目前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1项、部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医院、研究所预试课题5项,各项课题均在顺利开展中。在此基础上,王翘楚老中医工作室获批成立,从1993年起先后以师承形式带教5人,带教失眠症专科医师30余人,一支中医失眠症专科队伍正在逐步壮大。

2008年初经中国睡眠研究会同意,以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优势专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广安门医院失眠专科、广东省中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陕西唐都医院中医科为筹备单位,筹备成立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10月挂靠在上海市中医医院,11月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王翘楚教授任名誉主任。2009年10月又在上海召开第四届全国中医科研方法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成果汇报研讨会,出席100余人,交流论文60余篇。

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

“天人相应”治未病

早在《内经》时代就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观点,王教授从这一传统的防治疾病的理论出发,对失眠、焦虑、抑郁症提出了《失眠症“治未病”康复预防十二讲》,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合理作息,才能有益健康,如果违反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就会百病丛生。同时强调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少生失眠、焦虑、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这一本《十二讲》对广大患者和健康人群宣讲后,普遍反应收获很大,对患者治疗后的康复和健康人群降低失眠、焦虑、抑郁症的发病率也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提出“脑主神明”新观点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精神意识的中枢,在此基础上,王教授从当代临床实践的新现象出发,进一步发扬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和王清任“人的记性在脑不在心”的学术观点,从而提高了中医对脑是神经、精神中枢的认识,仍然保留“肝主情志,心主血脉”的合理内含,提出“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的新观点,为现代中医临床科研实践和药学实验研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依据,增加了中西医之间的共识。

创“五脏皆有不寐”说

历代医家均认为“心藏神”,心为人体精神意识的中枢,故临床对失眠症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多以心为中心而波及肝、脾、肾,而从未有提及与肺的关系。近20年来,王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失眠症不仅与心肝脾肾相关,而且与肺也密切相关,临床常见感冒发烧热退后,因精神过劳或情志不悦,呛咳不已,数月不愈者,实属肝亢或肝郁木旺侮金(肺)所致,用平肝或疏肝解郁加清余邪润肺之剂,常会收到良效,故提出“五脏皆有不寐”,以肝为中心而波及他脏的,符合当今临床实际的观点。

“辨证”新观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点,对临床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00多年来,不少前辈在临床上探索把西医的辨病和中医辨证结合起来,以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如20世纪60年代,朱良春曾首先提出辨证与辨病结合的问题,70年代沈自尹发表了“辨病与辨证结合”应用的经验体会。此后,国内外不少学者均一致认为中医临床采取辨病与辨证结合确能提高诊断、治疗水平,从教材编写、政府制定医疗、科研、新药研究等规定都有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内容要求,这是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求同存异走向结合的一大进步,应该充分加以肯定。但从今后中医走向国际科技平台竞争的要求来看,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为此,王翘楚先后两次撰文论述辨证的发展方向,目的是要强调“证候辨证”是我国传统临床医学一大发明。始创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至明清吴鞠通、叶天士发展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新中国成立60年来,辨病与辨证结合,把证候辨证识病提到临床医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医临床医学正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千万不要忘记“证候辨证”是我国临床医学的一大发明,辨病和辨证结合是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的发展。但它还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就是要从主攻现代临床医学尚存在的薄弱环节或空白地区,去从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继续发挥中医证候辨证优势,不断发现新的证和新的病,为攀登现代医学科学高峰占领我国传统医学一块前沿阵地而多作贡献。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