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91年第1期

摘要:针灸-免疫研究,是应用针灸学、现代免疫学理论和多学科方法或技术,研究针灸施于腧穴后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此方向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继针刺镇痛临床与机理研究之后,针灸学同现代医学科学相互嫁接的又一个活跃的领域。

1.进一步开展针灸-免疫作用规律的研究

对不同腧穴与针灸方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比较,归纳了针灸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过程中,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理、抗过敏反应、抗癌和抗痛作用的某些规律,也认识到针灸作用大多不是直接针对致病因子、病变组织的,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而实现的。

(1)借鉴药理学方法,开展针灸药理学研究。针灸学则主要是研究腧穴针灸同机体相互作用并引起生理效应的科学。把针灸譬喻为药物,从而可从药理学角度探讨针灸的作用。但针灸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并赖以调节内环境,达到预期效应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必然有其合成、分泌、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些类似于药动学所研究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应是针灸-免疫研究的十分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借鉴药理学结合针灸学研究的特点,加强针灸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的研究(暂称“针灸效应学”研究)与针灸诱导产生的效应调节物质动力学的研究。它可能是推进此项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2)对影响针灸免疫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因素如腧穴及其配伍、针灸时机、手法补泻、针刺深浅、留针时间、艾灸术式与灸材、疗程、病人的精神或机能状态和病程等均可影响针灸效应。通过对影响针灸-免疫效应有关因素的分析,有利于开展不同穴位(包括耳穴)间、不同针刺或艾灸法间,乃至穴位同针灸方法间交互作用的探讨,进而研究它们间最佳组合的规律与方法,促进治疗方法的改进。针灸-免疫研究的最终归宿是为了提高疗效,故研究应重视同临床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病、癌症或AIDS的实践相结合。

2.进一步探讨针灸-免疫作用的机理

今后除继续从免疫系统内调节网络方面进行机理研究外,应加强针灸-免疫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三者间相互关系方面虽仍有许多未明之处,但为了维持生命,它们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调节的网络,把神经、免疫、内分泌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近年来,国外学者在证明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和垂体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同时,发现人或动物的淋巴细胞经激活后可产生数种使血浆中皮质激素升高的淋巴因子,它们分别作用于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不同环节。免疫系统同HPA轴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事实,促进了系统与系统间人为界限的突破,导致这领域某些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从总体上考察,针灸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协调阴阳,或调整功能。针刺镇痛与针灸一免疫作用都是调整有关系统功能的结果。针灸-免疫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是从更深层次上认识针灸调整作用的规律。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