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一种由于缺乏抗利尿激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高度口渴(多饮)且排出大量稀释性的低比重尿。

患尿崩症时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分泌减少。该激素生理状况下限制机体产生太多的尿,与其他垂体激素不同,它产生于下丘脑,贮存在垂体后叶并由此释放入血液。如激素水平正常而肾脏对激素不敏感,也可发生尿崩症(所谓肾源性尿崩症)(见第126节)。

【病因】

尿崩症有多种病因。其一为下丘脑功能失常和抗利尿激素产生减少。其二是垂体无法将激素释放入血。其他还有:下丘脑或垂体手术损伤,颅脑外伤,尤其是颅底骨折,肿瘤,结节病或结核病,脑动脉瘤或动脉阻塞导致脑炎或脑膜炎及少见的组织细胞增多症(汉-许-克氏综合征)。

少数人有极度口渴的精神症状,大量饮水,排尿显著增多,与尿崩症相似,但夜间排尿不醒。长期大量饮水可导致机体对抗利尿激素敏感性下降。

【症状】

尿崩症可逐渐或突然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往往唯一的症状是极度口渴和大量排尿。病人大量饮水每天4000~40000ml,以补充尿中丢失的液体量,如果丢失的量不能及时补充,则很快出现脱水,发生低血压和休克。病人夜间也频繁大量排尿。

【诊断】

出现多尿,就应怀疑尿崩症。首先检测尿糖,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多尿症(糖尿病)。血液检查可发现多种电解质水平异常。

禁水试验最简单又可靠。试验期间不允许饮水,可能发生严重脱水,故应在医务室或其他医疗场所进行。定时测定尿量、血电解质(钠)水平及体重。一旦出现血压明显降低或心率增快或体重下降超过5%时,停止试验并注射抗利尿激素。如果病人对激素敏感,则尿量减少,血压回升,心跳正常,尿崩症诊断成立。

【治疗】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崩症均应治疗。血管加压素或乙酰纤维加压素及抗利尿激素喷雾剂经鼻腔给药,每天喷雾数次,保持尿量正常,过量使用可导致水潴留、水肿及其他不良反应。即将进行手术的病人和昏迷者可注射抗利尿激素。某些药物如氯磺丙脲、氨甲酰氮卓、祛酯乙酰及利尿剂(噻嗪类)能刺激抗利尿激素产生。上述药物可能完全消除严重尿崩症的临床症状。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