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6;(9):22~23

摘要:复发性口腔炎,中医称“口疮”,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病,本病虽7~10天可自愈,但每多反复,此起彼伏,或时发时愈,病程迁延,影响患者饮食、休息和工作,极为痛苦,笔者在随师诊治中,总结陆师丰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一、辨证从气阴入手,脏腑重肺肾两脏

中医对“口疮”早有认识,《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即有“岁星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的记载。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以心脾两经积热入手。如《圣济总录·啮门》有谓:“论曰: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重发口舌,故作疮也。”

临床上从心脾论治虽有一定疗效,但都不易治愈,病情每多反复。而反复发作者,若又拘泥于局部的炎症而滥施苦寒泻火之品,则耗伤正气,而虚火愈炽,以致一些病人久治不愈。陆师认为,反复发作,久病不愈,虽有局部心脾二经热之标实,亦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久病及肾,肾阴不足,水不能制火,则虚火上炎,熏发于口;正气不足,卫气不固,则不能御外,口腔粘膜与人之皮毛相同,亦为卫外之器官,为肺所主,故而卫气不固,肺气虚弱,则正不胜邪,邪气留连,而溃疡反复不愈。是故,本病的辨证应从气阴入手,虽有心脾积热,或为风、火、燥邪所侵,或为七情所伤,皆为标实之证,肺肾两虚,气阴不足方为本虚之要。

二、论治以益气养阴,用药重黄芪

女贞基于上述认识,陆师以为,治病必求其本,临床上以益气养阴为治病大法,重在补益肺气,滋润肺肾之阴,使阴液得复而能润下,虚火收摄,正气充盛而能御外,邪不可干。

临床上常用生黄芪、女贞子、天花粉、生地、玄参、麦冬、南沙参等组成益气养阴基本方,再酌情加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黄连等泻火之品,每多取效。同时,根据病情,随证加减,若有心脾热之标实者,加川朴、苍术、茯苓、藿佩、竹叶;若有外感六淫之邪者,加连翘、银花、芦根、黄芩;若七情所伤,情绪波动者,加甘麦大枣汤;病变与经期有关者,加二仙汤以调冲任。

用药上,陆师尤其重视生黄芪、女贞子的应用,认为是治疗复发性口腔炎的必用之药。因生黄芪为补益肺肾之气,固表托毒,敛疮生肌活血要药,为外科托毒生肌精品;而女贞子功能滋补肝肾之阴,滋而不腻,养阴而能活血,两药合用又可以益气养阴,托毒生肌,促进口疮愈合。临床上生黄芪常用至45g至60g,女贞子用至15g,认为非重用而气阴不能得复,疮口难以平复。

现代研究发现,复发性口腔炎患者多有T淋巴细胞的低下,体液免疫TgA、IgG、IgM抗体下降,表现出免疫功能的下降,因此,治疗上应以调整机体功能,提高机能抗病能力,方能减少复发。而益气养阴之品如生黄芪、女贞子、玄参、天花粉等均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能量代谢,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有止痛,减少组织液渗出,促进上皮修复,加速溃疡愈合之功能,确为临床治疗之首选药物。

三、调摄重安神助眠,大便贵保持通畅

除应用上述方药辨病、辨证结合治疗外,陆师十分注重患者的行为调摄,尤其注重睡眠及大便的正常与否。他认为,睡眠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同时,亦是人之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而致阴平阳秘的重要手段。患者睡眠应在子时前(晚上12时前)入睡,因子时前为阴中之阴,最易入眠,此后则为阴中之阳,不易安寐,寐不安则心火上炎,肾亏则阴液愈耗,相火妄动,每致病情加重。是故,如不易入睡者,陆师每用酸枣仁、合欢皮、五味子以安神助眠,甚则应用灵磁石、珍珠母以重镇安神,心火妄动者,则恒加竹叶、莲芯、黄连。

注意大便的畅通亦是本病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若大便不通,邪毒内渗,脾胃不运,积热内生,甚则热伤气阴,而气阴已伤,则不能润肠,大便干结,则便下更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保持大便通畅,以达祛邪保健之目的。否则热邪无外出之途,气阴损耗愈甚。所以,在用药上,若患者大便秘结不通,除重用养阴之品以增液行舟外,尚可加入生首乌、火麻仁 、郁李仁以润肠道便。如已成习惯性便秘者,则应用生大黄、番泻叶等急下存阴,让其每日通便1~2次,亦嘱患者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

总之,复发性口腔炎通过上述益气养阴、助眠安神、通便存阴之法治疗,大多可以达到痊愈而不再复发的目的。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