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年5期18-20页

摘要:(1)祖国医学对肺气肿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肺气肿分为代偿性、间质性、老年性及阻塞性等。本文资料以阻塞性者为主,一般发病缓慢,往往病变弥漫,常呈进行性发展;然本文病例有慢性喘咳史长达40年之久的,且多数有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由于久咳及喘促频作,导致肺内压增高,而引起肺泡过度膨胀破裂,且肺泡间微血管受挤及退化,肺部血管床减少,呼吸功能不足而出现气急、紫绀等缺氧症状。

根据其长久的咳嗽、气急、咯痰等主要症状,似可概括在祖国医学“咳喘”、“短气”、“咳逆上气”等范畴中,如有浮肿等情况,则又与《金匮要略》中所说的“支饮”相近似。

巢氏《诸病源候论·久咳逆上气候》说:“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久咳逆气。”指出了久咳而致气急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又说:“虚则邪乘于气逆奔上也,肺气虚极,邪则停心,时动时作,故发则气奔逆乘心,烦闷欲绝,少时乃定,定后复发,连滞经久也。”这更确切地写出了因久病体虚,病邪易侵,多见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肺气肿的病程很长;由于久咳伤肺,势必造成肺气不宣、肺阴亏损;肺金不足,引起肾水亦亏;况本病多属高龄患者(平均51岁),更易招致肾虚;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气,重加痰浊的逗留;造成恶性循环,而呈进行性的发展。

临床所见,本病多以肺肾两虚为主,但患者平时痰浊素重,全身抵抗力减低者,尤与脾土不振有关。脾阳不足,则不能及时运化津液,温化痰湿,进一步可导致水湿泛滥;又因土不生金,形成肺气更虚;子病及母,而肾阳更虚。所以在治疗中,除以肺肾为主外,有兼以实脾的必要。

(2)关于辨证分型问题

肺气肿发病缓慢,经过久长;“久病多虚”,故辨证中要特别重视其“虚”。一般在无外感、感染及其它并发症情况下,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气、呼气延长、声怯、乏力、虚弱等“肾气不纳”的症状,这是肺气肿的基本类型。但临床所见属单纯“肾气不纳”的例子并不很多(74例中占14例),我们认为正气不足者,易受外邪侵袭,故容易得感冒;本文病例“兼感外邪”者有13例,且较素来健康而得外感的患者,其病情重而经过长。本病患者,又多见排痰不易,痰液积滞,表现为“上盛下虚”之症,“上盛下虚”型,根据其兼症不同又分为痰湿、痰热2个亚型;痰湿型的主要表现为:在下虚的基础上,有痰盛胸痞、气逆喘鸣、纳呆倦怠等症状,本型比较常见(74例中占31例)。痰热型的病机主要为痰热恋肺,招致肺部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为痰稠壅肺、胸痛发热、喘不得卧等症,近似“肺胀”症候,本文病例较少(仅3例)。

肺气肿患者因肺内压增高,右心负担加重,常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甚致以心力衰竭而急诊入院的不在少数。本文病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有23例,心力衰竭的有7例,临床见症为咳逆、心悸、气上冲胸、端坐呼吸、下肢浮肿等属“阳虚水逆型”,与《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症状很相似。巢氏《诸病源候论·水肿咳逆上气候》说:“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肤而身体肿满,流散不已,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浮则上气而咳嗽。”与现代医学所说:肺郁血、全身水肿之病理机制及喘咳之由来相符。

肺气肿病人的脉象以弦滑及小弦滑为多见,其次为沉濡及细弱等虚脉。小沉濡及细脉弱均表示正虚,弦滑是痰浊重,反映了肺气肿病人正气不足、痰浊逗留。带数的脉象除表示肺气肿病人因呼吸功能障碍,增加心率以代偿外,与外感及继发感染亦有一定关系。至于少数(3例)结代脉,则主要发生在兼心脏病的患者。

舌苔方面,一般以腻苔为多见,白腻较黄腻多,尤以根腻为显著,当与痰湿有关。舌质以质紫及质红为多见,舌质紫与缺氧有关,同时肺气肿病人因呼吸代偿的需要,血红蛋白一般偏高,本文病例亦然,有高达18g之多者,是否与舌质紫、红有关,因记录不全,未能肯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对治疗及治后观察的体会

肺气肿病人体质素亏,痰湿又重,兼感外邪时,发表药温散或寒凉太过,均非所宜。在痰热喘满患者,泻肺药宜适当掌握。

再从类型来观察气急改善情况,无效例以肾气不纳为多(5例中有3例),这说明治本的艰巨性;治标中以兼感外邪型见效最佳,其它二型次之,风寒外袭,病尚在表,而“上盛下虚”或“水湿泛滥”诸型,病情当更进一层,疗效不够满意。

在脉象改变方面,治疗前后相比,数脉显见减少,由30例减为11例;而相对地弦滑及沉濡等虚脉增多;数脉的减少,与气急改善及兼症除去有关;弦滑及沉濡等虚脉的相对增多,正反映了肺气肿的一般基本脉象。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