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小儿脾虚证本质的探索与研究

“证”是中医对于某一特定疾病状态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意见的高度概括。“脾虚证是脏腑辨证中一个”证“。由于小儿生理病理决定了小儿”脾常不足“,且与成人的脾虚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小儿的脾虚是一个常见证。怎样来制定这个小儿的脾虚证的辨证标准呢?首先要按照古代医家和中医对“脾”“虚”“证”的概念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其次要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和统计,可以认定为脾虚的各种症状的出现率,提取出现率高或较高的症状,作为组成脾虚辨证指标的依据。第三,还要通过临床按脾虚证论治后,能有较高的或较为明显的疗效来作佐证。最后能找出若干比较衡定和重复的实验指标来,作为诊断小儿脾虚证的客观依据。

(二)、对小儿脾虚证标准化的探索

一般小儿脾虚表现为食入不化、大便溏泄、肌肉消瘦、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腹胀、乏力、倦怠等证候。

1.脾虚证辨证标准:

主证:纳呆;乏力;消瘦;腹胀;便溏。

次证:面色萎黄少华;浮肿;困倦思睡;舌质淡;苔白;脉弱缓或指纹淡滞。

凡具备上列主证,次证备二项者,即可作为脾虚证辨证。

2.脾虚证分型辨证标准:

(1)脾弱气虚型:气短;多汗;眩晕;倦怠;疝气或脱肛;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或指纹淡红。

(2)脾阳虚型:肢冷;多喜热饮;恶风或畏寒;久泻;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3)脾胃阴虚型:低热;面颊潮红;口渴;大便干硬或秘结;舌质淡红、苔白或花剥少津;脉细数。

(4)脾虚湿阻型:浮肿;身重;肢冷;脘腹胀闷;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5)脾不统血型:鼻衄、龈衄、便血、尿血或皮肤粘膜紫癜;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细弱无力。

按上述脾虚证标准可定为脾虚的病例,如有分型辨证标准中,某型证候的三项以上者,可定为该型、兼见一型以上症状者,可定为混合型。

(三)、对小儿脾虚证特点的分析:小儿脾虚证与成人有所不同,小儿脾虚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病率高于成年人,其年龄集中在幼儿期及学令前期,这是由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

2.小儿脾虚证多见于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而成年人则多见于各种杂病,特别是某些慢性病,如胃病、肝病、老年慢性支管炎、肾炎等患者。

3.小儿的脾虚证出现快、经过合理治疗,痊愈快,消失也快。

4.小儿脾虚证在辨证时,脉诊往往不足凭信,主要以临床证候为主。

(四)、小儿脾虚证与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的探索:

小儿脾虚证辩证标准,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作为客观指标,来完善小儿脾虚证标准。但这些客观指标要反映脾虚证的本质,而不是反映西医的某一种病或几种病。要不断探索具有定位、定性、定量意义的“脾虚证”的临床客观科学指标。才能使脾虚证有所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科学含义的中医辨证典范。

1.脾虚纳呆小儿尿淀粉酶含量测定探索

以脾虚纳呆小儿为观察对象,运用上述小儿脾虚证标准及分型标准来加以诊断,选择正常儿童测定尿淀粉酶含量作对照组。结果,脾虚纳呆组患儿尿淀粉酶含量,经统计学处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的对照组。作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患儿尿淀粉酶含量明显上升。

中医的脾,可能包括现代医学胰的部分消化酶分泌功能,包括淀粉酶的分泌。当然除胰外,“脾”还包括其他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但确实与胰的功能有关。

2.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证与头发微量元素含量的探索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是许多小儿复感染而引起的“脾虚证,”也是针对这一疾病首先提出的新病名,并得到国内学术界,刊物及国际刊物的认可。其诊断标准:

(1)有一次或多次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或伴有发热病史, 在感染病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后仍存在脾虚证的症状和体征者。(2)常见症状为纳呆、乏力、多汗、口渴、便通失常、寐差、磨牙、异嗜、腹痛等。(3)常见体征为消瘦(身长、体重落后于同年龄儿童)、面色苍白、萎黄、少华,面部有脱色斑,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舌质淡或淡胖,有齿痕印,舌质淡红,舌苔花剥,苔白腻或黄腻等。(4)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及中性细胞增高,尿淀粉含量偏低,细胞免疫功能偏低,免疫球蛋白IgA、G偏低,免疫复合物增高。凡存在上述1条情况、又有2、3条所述症状体征各三项以上,并有4条中一项阳性所见者,即可定为本征。通过明确诊断及对头发微量元素的测定观察,发现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头发微量元素锌、铜、铁均低于正常儿童。因为各种感染,可使正在旺盛生长发育中小儿代谢失衡,消化功能受损,使食物中的营养素,包括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加上感染使小儿食欲减退,摄食减少,益加得其程度。经健脾、理脾法治疗三月,基本恢复到正常值。中医“脾虚证”涉及人体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不少是与体内微量元素的分布代谢有关,就锌、铜、铁三种微量元素来说,都涉及体内重要生理代谢所需酶的形成,免疫物质的组成,氧的载运、交换和组织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这些微量元素缺乏,将会影响其功能。因此间接地证实了头发微量元素锌、铜、铁与脾虚证的发生有着内在联系,也可作为脾虚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3.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与多项免疫指标的探索: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发生,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故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经测定,发现本病患儿的免疫球蛋白IgA、G 淋巴细胞转化率,玫瑰花环形成率大部分偏低,免疫复合物增高,经过健脾、理脾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免疫复合物降低。证实多项免疫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脾虚的客观指标之一。

(五)、讨论与体会:

1.小儿“脾常不足”是重脾辨证的中心,也是小儿脾虚证的重要理论依据。而脾又为后天之本,当外感六淫所侵,内为饮食所伤,就可出现脾虚的证候。

2.对小儿脾虚证的探索与研究。以大量的临诊实践作佐证在充分肯定古人对小儿脾虚证的基础上,发扬创造了对该证的辨证标准化,分型标准化,还把现代医学与脾虚有关的检测指标,充实到辨证行列中,作为客观指标,从而强化了小儿脾虚证的科学化与客观化。

3.继承和发扬乃是弘扬中医,发展中医的关键所在。在总结前人对小儿脾虚证的症状中,对便溏一症颇有观点异同。近年来儿童的食物结构发生变化有关。因多食蛋白质类食品增加,相反蔬菜和纤维素食品的摄入不足,而导致大便干硬或便秘。因此把便溏改为便通失常(包括便溏、便干硬或便秘)更为确切,这种思维与逻辑,是在实践中来加以论证,提供了又一种新型的实践辨证的思路。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