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辛未秋孟。元犀趋保阳。承膝下欢。窃见家君公事稍暇。取伤寒、金匮等书业已三四注者。

节劳一十注之

嘉庆十六年重九前一日。次男元犀识于保阳旅寓。

窃闻医之有仲景。犹儒之有孔子也。仲景治黄岐之学而综其要。犹孔子祖尧舜之道而集其成今而又字经等四种。明白简约。斟酌尽当。厥功伟矣。冢嗣古愚得其传。着长沙歌括六卷。所以便伤寒所谓一歌生于

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春正月。愚弟江鸿升拜撰。

凡例

一、方中分两煮法服法。俱遵原本。但古今之权量不同。汉之一两。今止二钱零。予遵程氏如桂味各二枚也。

一、每方歌括之后。必加方解。间有治法方法。意义既详于歌中者。不复于方后再解。

一、前贤名言精论。千古不磨者。本集或于歌中。或于注中。采集不遗。间有未惬于心者。

者。

者。

一、伤寒、金匮诸方。皆出伊芳圣汤液经。说见艺文志。其方通造化之微。不可以寻常寒温补庵日离一、金匮附方。虽系后人赘入。而方引药味。却亦不凡。今其方名以仿宋字体别之。

卷一

痉湿病方

栝蒌桂枝汤

治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KTKT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病。此汤主之。

栝蒌根桂枝生姜(切。)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咀。以水九升。微火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

歌曰太阳症备脉(反)沉迟。身体KTKT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元犀按。痉是血虚筋燥为病。言湿者。是推其未成痉之前。湿气挟风而郁成内热也。本条云加栝蒌燥而痉又按。方中姜、桂合甘、枣为辛甘化阳。芍药合甘、枣为苦甘化阴。阴阳和则得微汗而邪解矣。啜粥则又资阳明之谷气以胜邪。更深一层立法。但项背KTKT脉浮数者。为风淫于外而内之津液未伤。故加葛根以宣外。脉沉迟者。为风淫于外而内之津液已伤。故加栝蒌根以滋内。以栝蒌根苦寒润燥之功大也。内经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庞安常谓此方栝蒌根不主

葛根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此汤主之。

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元犀按。无汗例用麻黄汤。然恶其太峻。故于桂枝汤加麻黄以发汗。君葛根以清经络之热。

大承气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此汤。

大黄浓朴枳实芒硝元犀按。胸满口噤脚挛急齿等证。皆热甚灼筋。筋急而甚之象。以此汤急下而救阴。

牙药不能进。以此汤从鼻中灌之。

麻黄加术汤

治湿家身烦疼。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宜此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白术(四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歌曰烦疼湿气裹寒中。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元犀按。身烦疼者。寒湿之邪着于肤表也。肤表实故无汗。无汗则邪无从出矣。方用麻黄汤此方可知。今人炒燥炒黑上蒸水漂等制。皆失经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麻黄(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薏苡(半两。)甘草(一两。炙)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歌曰风湿身疼日晡时。(湿无去来。风有休息。与上节湿家分别在此。)当风(汗出当风。)(参)以上二方。为湿家立法也。又有风湿之证。其痛轻掣不可屈伸。非如湿家之痛重着不能转侧。且湿家发热旦暮不殊。风湿发热日晡增甚。晡申时也。阳明旺于申酉戌。土恶湿。

然言风无寒不作之权。制

防己黄汤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主之。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炙。)白术(七钱半。)黄(一两一分。一本。

用一两。)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

加麻三分歌曰身重脉浮汗。(上节无汗。故用麻黄发之。此节汗出。只用防己驱之。)恶风。

七钱加减歌曰喘者再入五钱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声读。七钱五分今不瘥。寒取细岐秘(合参)上方治实邪无汗。即桂枝、麻黄二汤例也。虚汗自出。故不用麻黄以散之。

只用防己以驱之。服后如虫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湿气下行之征也。然非、术、甘草。

焉车运于驳。

责焉。防己功用。余先君注有神农本草经。议论甚详。毋庸再赘。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

白术附子汤

附子白术生姜甘草大枣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桂枝白术以上三方歌解证治。俱见长沙方歌括。

白虎人参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太阳中热者。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主之。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元犀按。白虎西方神名也。其令为秋。其政清肃。凉风至。白露降。则溽暑潜消。以此汤有

一物瓜蒂汤

治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此汤主瓜蒂(二七个。)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温服。

歌曰病阴阳认要真。热疼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暑。二七甜瓜蒂可珍。

元犀按。此物能去水气。水去则暑无所根据而自愈矣。尤在泾云。暑虽阳邪。而气恒与湿阴而水去而暑解。此治中暑兼湿者之法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方

总歌百合(尤云。百脉朝于肺。以肺为主。)病从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之气而淅

百合知母汤

百合病发汗后者。此方主之。

百合(十枚。)知母(三两。)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歌曰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沫涎七(枚)百合。别煎泉水是金针(诸方元犀按。百脉俱朝于肺。百脉俱病。病形错杂。不能悉治。只于肺治之。肺主气。气之为病源下阴王晋三云。本文云。百脉一宗。明言病归于肺。君以百合甘凉清肺。即此可疗此疾。再佐以伤太救阴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百合病下之后者。此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歌曰不应议下下之瘥。既下还当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堪夸。

元犀按。误下者。其热必陷。热陷必伤下焦之阴。故以百合清补肺金引动水源。以代赭石镇矣。

王晋三云。误下伤少阴者。溺时淅然。以滑石上通肺下通太阳之阳。恐滑石通府利窍仍蹈出

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病吐之后者。此方主之。

百合(七枚。)鸡子黄(一枚。)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歌曰不应议吐吐伤中。(中者阴之守也。)必仗阴精上奉功。(内经云。阴精上奉其人寿。

元犀按。吐后伤中者。病在阴也。阴伤。故用鸡子黄养心胃之阴。百合滋肺气下润其燥。

胃王晋三云。误吐伤阳明者。以鸡子黄救厥阴之阴以安胃气。救厥阴即所以奠阳明。救肺之母

百合地黄汤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此汤主之。

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升。)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温分再服。中病。勿更服歌曰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迁延日久。始终在太阳经不变者。)地汁一升百元犀按。病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是郁久生热。耗伤气血矣。主以百合地黄汤者。

以中病者。热邪下泄。由大便而出矣。故曰如漆色。

百合洗方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此方主之。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已。食煮饼。勿以咸豉也。

歌曰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流连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勿以咸豉(合参)皮毛为肺之合。洗其外。亦所以通其内也。又食煮饼者。假麦气谷气以输津。

勿以咸豉者。恐咸味耗水以增渴也。

栝蒌牡蛎散

百合病渴不瘥者。此散主之。

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苦寒。咸寒。)效逾元犀按。洗后而渴不瘥。是内之阴气未复。阴气未复。由于阳气之亢。故用牡蛎以潜其阳。

百合滑石散

百合病变发热者。此散主之。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歌曰前此寒无热亦无。(首章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元犀按。百合病原无偏热之证。变发热者。内热充满。淫于肌肤。非如热之比。主以百合滑石取散

甘草泻心汤

治狐惑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宜此汤。蚀于下部则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四两。炙。)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元犀按。虫有情识。故能乱有情识之心脏。而生疑惑矣。虫为血化之物。故仍归于主血之心热。杂以辛苦之味。名曰泻心。意深哉。

苦参汤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用苦参半斤。槐白皮、野狼牙根各四两。煎熏洗之。

雄黄熏法

雄黄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歌曰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从下而冲于上。)咽干热最深。更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元犀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狐惑病乃感风木湿热之气而生。寒极而化也。苦参苦寒取其寒而

赤小豆当归散

治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此方主之。并治先便后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十分。)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眼赤黑变多般。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升归十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元犀按。此治湿热侵阴之病。大抵湿变为热则偏重于热。少阴主君火。厥阴主风木。中见少出火极似水之色。主以赤豆去湿清热解毒。治少阴之病。当归导热养血。治厥阴之病。下以浆水。以和胃气。胃气与少阴和。则为火土合德。胃气与厥阴和。则为土木无忤。微乎微乎。

又按。或谓是狐惑病。或谓是阴阳毒病。然二者皆湿热蕴毒之病。金匮列于二证交界处。

升麻鳖甲汤

治阳毒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汤升麻(二两。)当归甘草(各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蜀椒、雄黄。

歌曰(面)赤斑(纹)咽痛毒为阳。鳖甲周遭一指量。半两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元犀按。非常灾疠之气。从口鼻而入咽喉。故阴阳二毒皆咽痛也。阴阳二证。不以寒热脏腑之里者为阴。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治阴毒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歌曰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阴毒以面不赤而青。身不斑纹而痛如被杖别之去特丁宁。(蜀椒。雄黄二物。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阴毒去之者。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王晋三云。升麻入阳明太阳二经。升清逐秽。辟百邪。解百毒。统治温厉阴阳二病。如阳毒为病面赤斑如锦纹。阴毒为病面青身如被杖咽喉痛。毋论阴阳二毒。皆已入营矣。但升麻仅走二经气分。故必佐当归通络中之血。甘草解络中之毒。微加鳖甲守护营神。俾椒、黄猛劣之品攻毒透表。不能乱其神明。

阴毒去椒、黄者。太阴主内。不能透表。恐反动厉毒也。肘后、千金方阳毒无鳖甲者。

不欲其守。亦恐留恋厉毒也。

卷二

疟病方

鳖甲煎丸

治疟病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结为症瘕。名急治之。宜此丸主之。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即射干。)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胶(四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

煮用鳖歌曰寒热虚实相来往。全凭阴阳为消长。天气半月而一更。人身之气亦相仿。否则天人气硝十十二方中四分如胶。绞汁方云。渐加二尤在泾云。天气十五日一更。人之气亦十五日一更。气更则邪当解也。否则三十日天人之气不服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王晋三云。鳖甲煎丸都用异类灵动之物。若水陆。若飞潜。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备焉。

但熄大芩入清亦药

白虎加桂枝汤

治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此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桂枝(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歌曰白虎原汤论已详。桂加三两另名方。无寒但热为温疟。骨节烦疼呕又妨。(白虎汤歌王晋三云。内经论疟。以先热后寒邪藏于骨髓者。为温瘅二疟。仲景以但热不寒邪藏于心者欤。

行至同是少罔顾虑

蜀漆散

治疟多寒者。名曰牡疟。此散主之。

蜀漆(烧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歌曰阳为痰阻伏心间。牡疟阴邪自往还。蜀漆云龙平等杵。先时浆服不逾闲。

王晋三云。邪气结伏于心下。心阳郁遏不舒。疟发寒多热少。不可谓其阴寒也。主之以蜀漆母在邪涌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麻黄(各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若歌曰先煎三(两蜀)漆四(两)麻黄。四(两牡)蛎二甘后煮良。邪郁胸中须吐越。

驱寒散结并(犀)按。疟多寒者名牡疟。是痰饮填塞胸中。阻心阳之气不得外通故也。赵氏云。

牡蛎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柴胡去夏为伤阴。加入蒌根四两珍。疟病渴因邪灼液。蒌根润燥可生津。

王晋三云。正疟寒热相间。邪发于少阳。与伤寒邪发于少阳者稍异。内经言。夏伤于大暑。

伏于盖。而加天花粉生津润燥。岂非与正伤寒半表半里之邪。当用半夏和胃而通阴阳者有别乎。

柴胡桂姜汤(歌见长沙方歌括。)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甘草(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烦。复服汗出王晋三云。夏月暑邪。先伤在内之伏阴。至秋复感凉风。更伤卫阳。其疟寒多微有热。

显然和其阳明阳也元犀按。先贤云。疟病不离少阳。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邪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居于少阳之经。愚意。外为阳。内为阴。先寒者邪欲出。其气干于太阳。冲动寒水之气而作也。后热者。以胃为燥土。脾为湿土。湿从燥化。则木亦从虚。得

中风历节方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等。

常歌曰黑散辛苓归桂芎。参姜矾蛎各三同。菊宜四十术防十。桔八芩须五分通。

犀按。王晋三云。程云来谓金匮侯氏黑散。系宋人校正附入唐人之方。因逸之。其辨论颇详固涩开千服六

风引汤

除热瘫痫。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宜此汤。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上十二味。杵。粗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按。

方中歌曰四两大黄二牡甘。龙姜四两桂枝三。滑寒赤白紫膏六。瘫痫诸风个中探。

元犀按。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痫螈。正火热生风。五脏亢盛。及其归迸入心。其治同也草以浓土更用以石

防己地黄汤

治中风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热。其脉浮者。

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风(各三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药汁。

更歌曰妄行独语病如狂。一分己甘三桂防。杯酒渍来取清汁。二斤蒸地绞和尝。

徐灵胎云。生渍取清汁。归之于阳以散邪热。蒸取浓汁。归之于阴以养血。此皆治风邪归附

头风摩散

治头风。

大附子(一枚。)盐(各等分。)上附子为散。和盐。以方寸匕摩头上。令药力行。

歌曰头风偏痛治如何。附子和盐等分摩。躯壳病生须外治。马膏桑引亦同科。

灵枢。马膏、白酒和桂。桑钩钩之。醇酒入椒、姜。绵絮熨之。三十遍而止。皆外法也。

特于此推论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各二两。)附子(二枚。炮。)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生姜(五两。)上九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同煎。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脚肿身羸欲吐形。芍三姜五是前型。知防术桂均须四。附子麻甘二两停。

元犀按。用桂枝汤去枣。加麻黄以助其通阳。加白术、防风以伸其脾气。芍药、附子、知母

乌头汤

治历节病不可屈伸疼痛者。又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甘草(各三两。炙。)乌头(五枚。)上将乌头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另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内歌曰历节疼来不屈伸。或加香港脚痛维均。芍麻草皆三两。五粒乌头煮蜜匀。

尤在泾云。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皮留邪

矾石汤

治香港脚冲心。

矾石(二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歌曰香港脚冲心矾石汤。煮须浆水浸之良。湿收毒解兼除热。补却灵枢外法彰。

尤在泾云。香港脚之病。湿伤于下而气冲于上。矾石味酸涩性燥。能却水收湿解毒。毒解湿收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石膏当归(各三两。)川芎(一两五钱。)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

歌曰姜归参桂草膏麻。三两均匀切莫差。四十杏仁芎两半。古今录验主风邪。

元犀按。风阳邪也。气通于肝。痱闭也。风入闭塞其毛窍。阻滞营卫不行也。盖风多挟寒。国中时由皮肤而入。以渐而深入于内。郁久则化热。热则伤阴。阴伤内无以养其脏腑。

外不能充于形骸。此即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所由来也。主以古今录验续命甘草。以发其肌表之风邪。兼理其内蕴之热。又以人参、当归、芎。补血调气。领麻黄、石膏等药。穿筋骨。通经络。调营卫。出肌表之邪。是则此方从内达外。圜转周身。驱邪开痱。无有不到。称曰古今录验续命汤。其命名岂浅哉。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

腹满附子一歌曰风乘火势乱心中。节痛肢拘络不通。二分辛四分独。黄芩三分五麻攻。

加减歌曰二分黄加心热端。消除腹满枳枚单。虚而气逆宜参补。牡蛎潜阳悸可安。增入蒌元犀按。此附治风中太少。通护阴阳。驱邪之方也。足太阴属脾。主四肢手足拘急恶寒。

经阴清参

近效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三两。炙。)上三味锉。每五钱匕。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歌曰一剂分服五钱匕。五片生姜一枣饵。枚半附子镇风虚。二术一草君须记。

喻嘉言云。此方全不用风药。但以附子暖其水脏。术、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则浊阴之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即肾气丸。见妇人杂病。)

千金越婢加术汤

(歌见水气病。)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而汗大泄。厉风气。下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白术(四两。)大枣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元犀按。方中术、甘、姜、枣。所以维正气之根。不使阳随汗出。阴随热化也。恶风加附子者。所以预防其亡阳也。

千金翼炙甘草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

十一日死。

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徐云。此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今人喜用胶、麦等而畏用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

肘后獭肝散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獭肝变化少人知。一月能生一叶奇。鬼疰冷劳宜此物。传尸虫蛊是专司。

王晋三云。獭肝散。奇方也。葛稚川治尸疰鬼疰。仲景治冷痨。皆取用之。按獭肝性温。

能善变象。而獭肝一月生一叶。又有一退叶。是其性亦能消长出入以杀隐见变幻之虫。真神品也。

血痹虚劳方

黄桂枝五物汤

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芍药桂枝(各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血痹如风体不仁。桂枝三两芍均。枣枚十二生姜六。须令阳通效自神。

元犀按。内经云。邪入于阴则为痹。然血中之邪。以阳气伤而得入。亦必以阳气通而后出。

之缓。加黄之强有力者。于气分中调其血。更妙倍用生姜以宣发其气。气行则血不滞而痹除。此夫倡妇随之理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此汤主之。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男子失精女梦交。坎离救治在中爻。桂枝汤内加龙牡。三两相匀要细敲。

短剧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一两五钱。附子一两。名曰二加龙骨汤。

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

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敛其浮越也。

元犀按。徐忠可以龙骨、牡蛎敛其浮越四字括之。未免以二味为涩药。犹有人之见存也。

吾蛎也

天雄散

天雄(三两。)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尤在泾云。此疑后人所附。

为补歌曰阴精不固本之阳。龙骨天雄三两匡。六两桂枝八两术。酒调钱匕日三尝。

元犀按。此方虽系后人采取。然却认出春之脚。阳之家。而施以大温大补大镇纳之剂。

可谓龙骨经所主下之分。

小建中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者主之。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张心在云。肺损之病。多由五志生火。销铄金脏。咳嗽发热。渐至气喘。侧眠。消瘦羸瘠效。其故何欤。窃尝观于炉中之火而得之。炊饭者始用武火。将熟则掩之以灰。饭徐透而不焦黑。则知以灰养火。得火之用而无火之害。断断如也。五志之火内燃。温脾之土以养之。

而焰自息。方用小建中汤。虚甚加黄。火得所养而不燃。金自清肃。又况饴糖为君。治嗽妙品。且能补土以生金。肺损虽难着手。不患其不可治也。然不独治肺损。凡五劳七伤。皆可以

黄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主之。

即小建中汤加黄一两五钱。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中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歌曰小建汤加两半。诸虚里急治无遗。急当甘缓虚当补。愈信长沙百世师。

加减歌曰气短胸满生姜好。三两相加六两讨。如逢腹满胀难消。加茯两半除去枣。及疗肺元犀按。虚劳里急者。里虚脉急也。诸不足者。五脏阴精阳气俱不足也。经云。阴阳俱不足小建是也于中虚劳

八味肾气丸

(即肾气丸。见妇人杂病。)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此丸主之。

薯蓣丸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薯蓣(三十分。)人参(七分。)白术(六分。)茯苓(五分。)甘草(二十分。)(六分。)(六分。)桂枝分。)豆黄卷(十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歌曰三十薯蓣二十草。三姜二蔹百枚枣。桔茯柴胡五分匀。人参阿胶七分讨。更有六分不丸功可造。风气百疾并诸虚。调剂阴阳为至宝。

魏念庭曰。人之元气在肺。人之元阳在肾。既剥削。则难于遽复矣。全赖后天之谷气资益其气百白芎、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去邪散热。以杏仁、桔梗、白蔹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滋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为至当不易之道也。

酸枣仁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一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酸枣(仁)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甘各一相调剂。服后恬然足睡乡。

尤在泾云。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故以枣仁补敛之。

然所

大黄虫丸

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

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者。此丸主之。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螬(百枚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歌曰干血致劳穷源委。缓中补虚治大旨。螬蛭百个半升。桃杏虻虫一升止。一两干漆生大可恃。

尤在泾曰。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故薯蓣丸为要方。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芦茹丸而为痹补虚和血也。

忧患于肝则饥故液皆伤其经络营卫之气也。细绎本文云。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面目黯黑。明是不能内谷以通流营卫。则营卫凝注。瘀积之血。牢不可破。即有新生之血。亦不得畅茂条达。惟有日渐羸瘦。而成内伤干血劳。其有不死者几希矣。仲景乃出佛心仙手。治以大黄虫丸。君以大黄。从胃络中宣瘀润燥。佐以黄芩清肺卫。杏仁润心营。桃仁补肝虚。生地滋肾燥。干漆性急飞窜。破脾胃关节之瘀血。虻虫性升。入阳分破血。水蛭性下。入阴分逐瘀。螬蛴去两胁下之坚血。虫破坚通络行阳。却有神功。故方名标而出之。芍药、甘草扶脾胃。解药毒。

缓中补虚者。缓舒也。绰也。指方中宽舒润血之品而言也。故喻嘉言曰。可用琼玉膏补之。

勿以、术补中。失却宽舒胃气之义。

卷三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方

甘草干姜汤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以此方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二两干姜四炙甘。姜须炮透旨须探。(伤寒。金匮各方中。只此一方用炮。)肺中津涸蔚按。肺痿皆为热证。然热有虚实之不同。实热宜用寒剂。而此则亡津液而致虚。以虚而生甘为主。佐以炮透之干姜。变其辛温之性而为苦温之用。于甘温除大热成法中。又参以活法。

射干麻黄汤

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主之。

射干(三两。)麻黄生姜(各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大枣(七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上方主温。此方主散。

尤在泾云。咳而上气。肺有邪则气不降而反逆也。肺中寒饮上入喉间。为呼吸之气所激。

则枣

皂荚丸

治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者。此丸主之。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歌曰浊痰上气坐难眠。痈势将成壅又坚。皂荚蜜丸调枣下。绸缪须在雨之前。

蔚按。痰有固而不拔之势。故用皂荚开其壅闭。涤其污垢。又以枣膏安其胃气。祛邪中不离

浓朴麻黄汤

治咳而脉浮者主之。

浓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杏仁夏味半升量。升(小)麦四麻五朴良。三两姜辛膏(鸡)蛋大。脉浮咳喘此方当。(元犀按。咳而脉浮者。内有饮而表有邪也。表邪激动内饮。饮气上凌。则心肺之阳为之蒙蔽黄解表出邪。干姜、五味、半夏、细辛化痰涤饮。小麦保护心君。然表邪得辛温而可散。内饮尤妙先煮小麦。

学人当细心体认。方得其旨焉。

泽漆汤

治咳而脉沉者。此汤主之。

半夏(半升。)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紫参(一本作紫菀。)生姜白前(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上九味。咀。内泽漆汤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歌曰五两紫参姜白前。三升泽漆法分煎。桂芩参草同三两。半夏半升涤饮专。

元犀按。咳而脉浮者。表有邪也。表邪不解。则干动内饮而为咳。用浓朴麻黄汤宽胸解表。

气不降逆。佐以降逆气。并和里气。生姜、桂枝。调营卫。运阳气。并行饮气。人参、甘草。奠中土。交阴阳以和之。犹治水者。先修堤岸以杜其泛滥之患也。先煮泽漆者。取其气味浓浓。领诸药入肾。充肾气。使其吸引有权。则能通府以神其妙用焉。

受业林礼丰按。本方主太阳之里。太阳底面便是少阴。咳而脉沉者。病在太阳之里少阴之表也。盖太阳主皮毛。邪伤皮毛。必干于肺。肺伤则不能生水。而少阴之枢逆于下。故立此方。君以泽漆者。以其气味苦寒。壮肾阴。利水而止咳也。复用白前宣肺气。黄芩泄肺热。

人参补肺虚可用也。

麦门冬汤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此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甘草(各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歌曰火逆原来气上冲。一升半夏七升冬。参甘二两粳三合。枣十二枚是正宗。

喻嘉言云。于大建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喘不得卧者主之。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鸡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喘而不卧肺痈成。口燥(口中辟辟干燥。)胸疼(胸中隐隐痛。)数实呈。(肺痿脉数尤在泾云。葶苈苦寒。入肺泄气闭。加大枣甘温以和药力。与皂荚丸之饮以枣膏同法。

桔梗汤

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汤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歌曰脓如米粥肺须清。毒溃难支药要轻。甘草二兮桔一两。土金合化得生生。

元犀按。肺痈尚未成脓。用葶苈泻之。今已溃后。用此汤排脓解毒。宜缓治。不可峻攻也。余解见长沙方歌括。

越婢加半夏汤

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汤主之。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半夏(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风水多兮气亦多。水风相搏浪滔滔。全凭越婢平风水。加夏半升奠巨波。

元犀按。此肺胀。原风水相搏。热气奔腾。上蒸华盖。走入空窍。故咳而上气喘目如脱状证脉浮大者。风为阳邪。鼓荡于其间故也。方用麻黄、生姜直攻外邪。石膏以清内热。甘草、

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此汤主之。

小青龙方见痰饮咳嗽。再加石膏二两。即此方也。

歌曰小龙分两照原方。二两膏加仔细详。水饮得温方可散。欲除烦躁藉辛凉。

尤在泾云。此亦内邪外饮相搏之证。但兼烦躁则挟有热邪。特加石膏。即大青龙例也。

然心下有水。非温药不得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寒温并进。水热俱捐。于法为尤密矣。魏念庭云。师为肺冷而干燥将痿者。立甘草干姜汤一方。为肺热而枯焦立射立浓又为膏一可成弃之。益见济人无己之苦心也。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方出千金。见血痹虚劳。歌见长沙方歌括。)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元犀按。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心阴不足也。心阴不足则心阳上炽。势必克金而成肺余义见伤寒论。不再赘。

千金甘草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甘草一味。以水三斗。煮减半。温分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肺痿唾涎咽燥殃。甘须四两五生姜。枣枚十二参三两。补土生津润肺肠。

元犀按。中者土也。土能生金。金之母。即资生之源也。夫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是中土虚。水气逆。阻其津液不能上滋也。方用生姜甘草汤者。君生姜破阴行阳。蒸津液上令土旺则生金制水矣。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皂荚(一枚。去皮子。

炙焦。)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桂枝去芍本消阴。痰饮挟邪迫肺金。一个皂驱粘腻浊。桂枝运气是良箴。

元犀按。非辛温之品。不能行阳运气。非甘润之品。不能补土生津。君以姜、桂之辛温。

行阳消阴。佐以大枣、甘草之甘润。补阴生液。若夫开壅塞。涤污垢。以净其涎沫者。则皂荚丸

外台桔梗白散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

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霜。)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粒。)瓜瓣(半升。)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歌曰胸中甲错肺痈成。烦满咳痰数实呈。苡瓣半升桃五十。方中先煮二升茎。

元犀按。此方以湿热为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结在肺也。肺既结。

则之源。瓜瓣排瘀。开结热之路。方下注云。再服当吐如脓者。指药力行。肺痈溃矣。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

喘鸣迫塞。此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须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一虫。二注。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痛是而并以一方治之者。岂痛虽有九其因于积冷结气者多耶。)附子(三两。炮。)生野狼牙巴豆(去皮。熬。研如膏。)干姜吴茱萸人参(各一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主之歌曰九种心疼治不难。野狼(牙吴)萸姜(巴)豆附参安。附须三两余皆一。攻补同行仔细看魏云。凡结聚太甚。有形之物参杂其间。暂用此丸。政刑所以济德礼之穷也。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令人阴缩。手(即大乌头煎。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一两。)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少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歌曰外来异气伤人多。腹胀心疼走马搓。巴杏二枚同捣细。冲汤捻汁好驱邪。

受业门人林士雍按。中恶心痛。大便不通。此实邪也。然邪气虽实。亦以体虚而受也。

是故利口虚者则不可用矣。近世有痧疾病。疑即此也。昔闻之先业师曰。今所谓痧疾者。乃六淫邪毒猛恶厉气所伤。凡所过之处。血气为之凝滞不行。其症或见身痛。心腹胀满绞痛。或通身青紫。四肢厥冷。指甲色如靛青。口噤。牙关紧闭。不能言语。或心中忙乱。死在旦夕。是邪毒内入矣。宜泻其毒。或刺尺泽、委中、足十趾。必使络脉贯通。气血流行。毒邪自解矣。

愚意。轻者用刮痧之法。随即服紫金锭。或吐或下或汗出。务使经气流通。毒邪亦解。或吐泻不止。腹痛肢厥。大汗出。脉微欲绝者。宜用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等以回阳气。

以化阴邪。庶毒厉之邪渐消。若口不能开者。当从鼻孔中灌之。集验良方有云。行路之人路中犯此痧疾者。不得不用刮痧之法。刮后或其人不省者。宜用人尿拌土。将此土环绕脐中。

复使同行之人向脐中溺之。使中宫温。则气机转运。血脉流行矣。

大承气汤

(见痉病。)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有宿食也。此汤主之。

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此汤。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当下之。宜此

瓜蒂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此散主之。

瓜蒂赤小豆香豉。

奔豚气病方

奔豚汤

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者主之。

甘草当归芎黄芩芍药(各二两。)半夏生姜(各四两。)生葛(五两。)甘李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歌曰气冲腹痛号奔豚。四两夏姜五(两)葛根。归芍芎芩甘二两。李皮须到一升论。

按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气上冲心。今奔豚而见往来寒热。腹痛。是肝脏有邪。而气通于阴阳相徐忠可云。此方合桂枝、小柴胡二汤。去柴胡。去桂枝。去大枣。以太阳少阳合病治法。

解正尤在泾云。苓桂为奔豚主药。而不用者。病不由肾发也。按服此汤而未愈者。用乌梅丸神效

桂枝加桂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此汤主之。

桂枝汤(方见妇人妊娠病。)加桂枝二两。

元犀按。汗后又迫其汗。重伤心气。心气伤不能下贯元阳。则肾气寒而水滞也。加以针处被入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汤主之。

茯苓甘草大枣桂枝此发汗后心气不足。而后肾气乘之脐下悸。即奔豚之兆也。

孙男心典禀按。因惊而得。似只宜以心为治也。然自下而上。动于肾气。激乱于厥阴。

而撤草大骨救逆苓心下先祖云

胸痹心痛短气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痹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此汤主之。

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歌曰胸为阳位似天空。阴气弥沦痹不通。薤白半升(栝)蒌一个。七升白酒奏奇功。

孙男心典禀按。胸为气息之路。若阴邪占居其间。则阻其阳气不通。故生喘息咳唾胸背痛诸证。寸口者。脉之大会。阳之位也。内经诊脉篇云。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上附上。

右外即内为栝则

栝蒌薤白半夏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主之。

括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胸背牵疼不卧时。(上言胸背痛。兹又加以不得卧。其痛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增元犀按。加半夏一味。不只涤饮。且能和胃而通阴阳。

枳实栝蒌薤白桂枝汤

治胸痹。心中痞气留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此汤主之。人参汤枳实(四枚。)薤白(半升。)桂枝(一两。)浓朴(四两。)栝蒌实(一枚。

捣。)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朴。取二升。去滓。入诸药。再煮数沸。分温再服。

歌曰痞连胸胁逆攻心。(尤云。心下痞气是气痹而成痞也。按胁下逆抢心者。气不由中上而从胁逆。是中痹而阻诸气之往来也。)薤白半升四朴寻。一个栝蒌一两桂。四枚枳实撒浮阴。(尤云。宜急通其痞结之气。)元犀按。枳实、浓朴泄其痞满。行其留结。降其抢逆。得桂枝化太阳之气。而胸中之滞塞自开。以此三药与薤白、栝蒌之专疗胸痹者而同用之。亦去疾莫如尽之旨也。

人参汤

(即伤寒论桂枝人参汤。)人参干姜白术桂枝甘草歌曰理中加桂人参汤。(尤云。速复其不振之阳。)阳复阴邪自散藏。休讶补攻分两道。

道消(小人道消。)道长(君子道长。)细推详。

元犀按。此别胸痹证虚实之治。实者邪气抟结。蔽塞心胸。故不用补虚之品。而专以开泄之使审

茯苓杏仁甘草汤

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者。此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歌曰痹而短气孰堪医。甘一苓三淡泄之。更有杏仁五十粒。水行(则)气(自)顺不求奇。

橘皮枳实生姜汤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歌曰痹而气塞又何施。枳实辛香三两宜。橘用一斤姜减半。气开(则)结(自)散勿迟疑。受业林礼丰按。胸痹胸中气塞者。由外邪搏动内饮。充塞于至高之分。闭其气路。非辛温不枳实水邪水行而酌

薏苡附子散

治胸痹缓急者。此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痹来缓急属阳微。(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附子十枚切莫违。更有薏仁元犀按。薏苡禀阳明金气。金能制风。肝为风脏而主筋。取治筋之缓急。人之所知也。

合附汤。与此相表里。

桂枝生姜枳实汤

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者。此汤主之。

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两。)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心悬而痛痞相连。痰饮上弥客气填。三两桂姜五两枳。祛寒散逆并攻坚。

元犀按。心下痞者。心阳虚而不布。阴邪僭居心下而作痞也。尤云。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

壮阳姜、

乌头赤石脂丸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此丸主之。

乌头(一分。炮。)蜀椒干姜(各一两。)附子(半两。)赤石脂(一两。)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歌曰彻背彻胸痛不休。(前言心痛彻背。尚有止息之时。今则阴寒极而痛极矣。)阳光欲喻嘉言曰。前后牵连痛楚。气血疆界俱乱。若用气分诸药。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蜀姜之不相气攻

腹满寒疝宿食方

附子粳米汤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此汤主之。

附子(一枚。炮。)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腹中切痛作雷鸣。胸胁皆膨呕吐成。附子一枚枣十个。半升粳夏一甘烹。

元犀按。腹中雷鸣。胸胁逆满呕吐。气也。半夏功能降气。腹中切痛。寒也。附子功能驱寒。

而交乎

浓朴七物汤

治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此汤主之。

浓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歌曰满而便闭脉兼浮。三两甘黄八朴投。二桂五姜十个枣。五枚枳实效优优。

元犀按。病过十日。腹满发热。脉浮而数。夫脉浮而发热。邪盛于表也。腹满而脉数。

邪实小承权宜恐

大柴胡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此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元犀按。实者当下症。大承气汤尤恐不及。况大柴胡汤乎。按之心下满痛者。太阳之邪逆而

浓朴三物汤

治痛而便闭者。此汤主之。

浓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歌曰痛而便闭下无疑。四两大黄朴倍之。枳用五枚先后煮。小承变法更神奇。

尤在泾云。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浓朴。

元犀按。此方不减大黄者。以行气必先通便。便通则肠胃畅。而腑脏气通。通则不痛也。

大承气汤

(见痉病。)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以上三方。虽缓急不同。而攻泄则一。所谓中满泻之于内也。伤寒论浅注已解。毋庸再赘。

大建中汤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此汤主之。

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歌曰痛呕食艰属大寒。腹冲头足触之难。(腑脏经络皆寒所痹。痛甚手不可近也。)干姜四两椒二合。参二饴升食粥安。

受业林礼丰按。胸为阳气出入之位。师云心胸中大寒者。胸中之阳不宣。阴寒之气从下而上出见腹之可椒性纯阳下达。镇阴邪之逆。助干姜以振中土之阳。服后一炊顷饮粥者。亦温养中焦之气以行药力也。

大黄附子汤

治胁下偏痛。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此汤。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行四五里。进一服。

歌曰胁下偏疼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

尤在泾云。阴寒成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阴寒聚结。宜急以温药下之

赤丸

治寒气厥逆者。

乌头(二两。炮。)茯苓(四两。)细辛(一两。)半夏(四两。)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先食饮。酒下三丸。日再服。一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歌曰寒而厥逆孰为珍。四两夏苓一两辛。中有乌头二两炮。蜜丸朱色妙通神。

元犀按。寒气而至厥逆。阴邪盛也。方中乌头、细辛以温散独盛之寒。茯苓、半夏以降泄其阳

大乌头煎

治腹满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此主之。(犀按。白津者汗淡不咸。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歌曰沉紧而弦痛绕脐。白津(汗出淡而不咸之名。)厥逆(四肢冷。)冷凄凄。(一身恶寒之元犀按。上条与本条。俱阴寒内结之症。寒为厥。气为逆。是积久阴邪聚满于中也。阴邪曰寒气厥逆者。乃纯阴用事。阳气将亡。法宜温中壮阳。大破阴邪。非甘温辛热之品。焉能救其万一哉。

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主之。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姜成一片。痛多而呕者。

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歌曰腹痛胁疼(腹胸皆寒气作主。无复界限。里)急不堪。(是内之营血不足。致阴气不能加减歌曰寒多增到一斤姜。痛呕宜加橘术商。术用一兮橘二两。祛痰止呕补中方。

元犀按。方中当归行血分之滞而定痛。生姜宣气分之滞而定痛。亦人所共晓也。妙在羊肉之活之当

乌头桂枝汤

(桂枝汤见呕吐哕下利。)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能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五枚。)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五合。不知。

即歌曰腹痛(内寒)身疼(外寒)肢不仁。(脾主四肢。不仁者寒盛于中。无阳气以温之也。)药方。)桂枝按。解之者。溶化也。知。效也。如醉状。外寒方解。得吐者。内寒已伸。故为中病也。

道光庚辰岁。予大小儿年二十六岁。初病时少腹满。两旁相去有六寸远。结二痈。长三寸。阔二寸。不红不痛。其气似相通状。大便不通。发作寒热。食少。医者纷纭不一。或以托里发散。或用下法。药多不效。至二三日之后。少腹满。渐高胀及腹上。及胸胁。逆气冲及咽喉。药物饮食不能下咽。气喘。冷汗出。四肢厥。有一时许竟目直口开。予不得已。用大温回阳之剂灌之。其初不能下咽。后约进有四分之一。其气略平些。苏回。予查其病症。

云夜夜泄精。或有梦。或无梦。泄时知觉。以手捏之。有二三刻久方止。夜夜如是。后惊不敢睡。至鸡鸣时亦泄。诊其脉弦细芤迟。余思良久。方觉阴寒精自出句。生二痈者。乃阴寒聚结也。治之非大温大毒之品不能散阴寒之结。非大补元气不能胜阴邪之毒也。后用四逆、白通理中、建中等汤数服。病症渐渐而瘥。此足见长沙之法。运用无穷。愿后之学人。深思而

卷四

五脏风寒积聚方

旋复花汤

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主之。

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肝着之人欲蹈胸。(肝气着滞反行其气于肺。所谓横之病也。胸者肺之位。欲按摩之以通其气也。)热汤一饮便轻松。(欲饮热者。欲着之气得热则散。)复花三两葱十四。新绛通行少许从。(旋复花咸温下气。新绛和血。葱叶通阳。新绛查本

麻仁丸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此丸主之。

麻仁芍药枳实大黄浓朴杏仁按。脉浮者阳盛。脉涩者阴伤。脾为胃行其津液。阴伤则脾无所运矣。又。约者弱也。

脾弱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一名肾着汤。)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五千钱者。此主之。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即温。

歌曰腰冷溶溶坐水泉。(带脉束于腰间。肾着则腰带病。故溶溶如坐水中状。)腹中如带五尤在泾云。寒湿之邪。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若用桂、附。则反伤肾之阴矣。

痰饮咳嗽方

苓桂术甘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次孙男心兰禀按。心下者。脾之部位也。饮凌于脾。致脾弱不输。不能制水。则生痰矣。

故其动。而水可从令而下耳。桂枝振心阳以退其群阴。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而天日复明也。白术补中土以修其堤岸。使水无泛滥之虞。更以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肾气丸

(见妇人杂病。)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此丸亦主之次孙男心兰禀按。微者不显之谓也。饮水也。微饮者。犹阴霾四布细雨轻飞之状。阻于胸中。蔽其往来之气。故曰短气有微饮者。谓微饮阻其气也。经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若心肺之阳虚。则不能行水化气。用苓桂术甘汤振心阳崇土以防御之。使天日明而阴霾散。则气化行矣。若肾虚而水泛。则吸引无权。当用肾气丸补肾行水。使肾气足。则能通腑而化

甘遂半夏汤

治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此汤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歌曰满从利减续还来。(去者自去。续者自续。)甘遂三枚芍五枚。十二枚夏指大草。

水之势。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势而导之。甘遂与甘草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

因相激而相成也

十枣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此汤主之。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男元犀按。脉沉主里。弦主饮。饮水凝结。悬于胸膈之间。致咳引内痛也。悬饮既成。

缓必滋蔓。急用十枣汤直达病所。不嫌其峻。意谓始成而即攻之。使水饮下趋而无结痛之患。

大青龙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小青龙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男元犀按。师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故病溢饮者。

汗以

木防己汤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此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此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歌曰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

男元犀按。防己入手太阴肺。肺主气。气化而水自行矣。桂枝入足太阳膀胱。膀胱主水。

水坚可除矣。然病得数十日之久。又经吐下。可知胃阴伤而虚气逆。故用人参以生既伤之阴。

石膏以镇虚逆之气。阴复逆平。则喘满面黧自愈矣。此方治其本来。救其失误。面面俱到。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三两。)桂枝(二两。)茯苓人参(各四两。)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歌曰四两苓加不用膏。芒硝三合展奇韬。气行复聚知为实。以软磨坚自不劳。

魏念庭云。前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邪既散而复聚。则有坚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坚投坚

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主之。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歌曰清阳之位饮邪乘。眩冒频频苦不胜。泽五为君术二两。补脾制水有奇能。

受业林礼丰按。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会于传者。故主以泽泻汤。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利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阴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目之说熄。然斯道者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满者。此汤主之。

浓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歌曰胸为阳位似天空。支饮填胸满不通。尺朴为君调气分。四枚枳实六黄攻。

元犀按。支饮者。有支派之别也。胸乃阳气之道路。饮为阴邪。言胸满者。乃阴占阳位。

填塞胸中而作满也。君以浓朴者。味苦性温。为气分之药。苦降温开。使阳气通。则胸中之饮化矣。枳实形圆臭香。香以醒脾。圆主旋转。故用以为佐。继以大黄。直决地道。地道通。

则饮邪有不顺流而下出哉。

又按。小承气汤是气药为臣。此汤是气药为君。其意以气行而水亦行。意深矣。三物汤、小

葶苈大枣泻肺汤

(见肺痈。)支饮不得息。此主之。

犀按。肺主气。为出入之路。师云。支饮不得息者。乃饮邪壅肺。填塞气路矣。方用葶苈泄

小半夏汤

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汤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歌曰呕家见渴饮当除。(饮从呕去故渴。)不渴应知支饮居。(饮能制燥。今以不渴。

知心男元犀按。神农本草经载半夏之功治甚大。仲师各方。无不遵法用之。凡呕者。必加此味。

醋浸切片姜汁而不涤饮

己椒苈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此方主之。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歌曰肠中有水口带干。(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后。即水饮之入。皆趋于下。不能滋为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大黄、葶苈推饮于后。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

脾气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歌曰呕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间有水金针度。澹渗而辛得病情。

男元犀按。水滞于心下则为痞。水凌于心则眩悸。水阻胸膈则阴阳升降之机不利为呕吐。

方用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之良方。

五苓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此方主之。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喻嘉言云。水饮下郁于阴中。挟其阴邪。鼓动于脐则为悸。上入于胃则吐涎沫。及其郁极乃发。直上头目。为颠为眩。五苓散利水以发汗。为分利表里阴阳之法。

男元犀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仲师理中丸法也。兹何以脐下悸而用白术乎。不知吐涎沫白术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通作一服进之。

歌曰中虚不运聚成痰。枳二(两)参苓术各三。姜四橘皮二两半。补虚消满此中探。

男元犀按。人参乃水饮症之大忌。此方反用之。盖因自吐出水后虚气作满。脾弱不运而设也术切

十枣汤

(见上。)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此主之。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男蔚按。凡人将咳之顷。喉间似哽非哽。似痒非痒。若有若无者。皆饮气干之也。饮气一干十枣百日败名喻云。咳嗽必因于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

即无尤易支饮

小青龙汤

(见上。)咳逆倚息不得卧。此方主之。

元犀按。十枣汤专主内饮而不及外邪。此方散外邪。涤内饮。为内外合邪之的方也。以下五

桂苓五味甘草汤

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此汤治其气冲。(按痹面如醉气冲时复冒。似少阴阴阳不交之症。学人可于临症时参辨之则可。)桂枝茯苓(各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青龙却碍肾元亏。(肾元亏而误服之。则动冲任之火。致变为以下诸证。)上逆下流又下。在阳无主。如电光之闪烁无定。)味用半升苓桂四。甘三扶土镇冲宜。

男元犀按。仲师五味子必与干姜同用。独此方不用者。以误服青龙之后冲气大动。取其静以制动。故暂停不用也。尤云。苓、桂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治(服前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此汤主之。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冲气低时(得桂苓之力而低。)咳(寒饮渍肺则咳。)满(寒饮贮胸则满。)频。

前方去桂得干姜细辛大辛大热。方能泄胸中之满而止咳也。)姜辛三两根据原法。原法通微便出新。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治(服前药)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半夏五味(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咳满平时(咳满之病。得姜辛而除。)渴又加。旋而不渴饮余邪。(渴者以辛姜之热动增男元犀按。前言气冲。是真阳上奔。必用桂、苓招纳之。此言气冲。是热药鼓之。只用半夏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治(服前药)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肺气不行也。)加杏仁主之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咳轻呕止肿添加。面肿须知肺气凝。前剂杏加半升煮。可知一味亦规绳。

男元犀按。形气肺也。肺主皮毛。为治节之官。形肿者。肺气不行。凝聚不通故也。加杏仁而重伤津液也。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治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以前方加大黄以利之。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夏杏仁(各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面热如醉火邪殃。(胃热上冲熏其面。)前剂仍增三两黄。驱饮辛温药一派。别能攻热利。滞于外而(从咳逆倚徐忠可云。以上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如醉亦不去。何也。盖以二味最能泄满止咳。

汤可无比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上。)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此汤主之。

犀在直趋庭闻训曰。此一节与上文似不相属。而不知先生治咳。着眼在水饮二字。故于完篇阴小青有寒而化导能以楮地黄丸

外台防己黄汤

(见湿病。)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

为和。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肾气丸

(见妇人杂病。)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此丸主之。

尤在泾云。水液属阴。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与气。非一亦非二也。方中若无桂、附。何以振作肾中颓落之阳。游溢精气。上输脾肺邪。

五苓散

(见痰饮。)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又治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尤在泾云。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热亦不能消其水。水与热结。热浮水外。故小便不已消

文蛤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此散主之。

文蛤男元犀按。与伤寒论文蛤散症不同。伤寒论云。肉上粟起。反不渴者。水寒浸肺。涌于外。

本止便

栝蒌瞿麦丸

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者宜之。

薯蓣茯苓(各三两。)栝蒌根(二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歌曰小便不利渴斯成。水气留中液不生。(下焦火衰。中焦土弱。水气存于中。阻其上下男元犀按。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矣。余于气化能出之义。

而借也。

义也。锅下虽要加薪。而其上亦要频换凉水。取凉水之气。助其清肃以下行。则源源不竭。

方中栝蒌根清上焦之热。即其义也。至于出酒之窍道。虽云末所当后。亦须去其积垢而通达。

方中瞿麦一味专通水道。清其源而并治其流也。方后自注腹。中温三字。大有深义。

蒲灰散

小便不利者。此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半分。)滑石(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小便不利用蒲灰。平淡无奇理备该。半分蒲灰三分滑。能除湿热莫疑猜。

滑石白鱼散

滑石乱发(烧。)白鱼(各二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滑石余灰(乱发用火烧。名血余灰。)与白鱼。专司血分莫踌躇。药皆平等擂调饮。水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歌曰一枚弹大取戎盐。茯用半斤火自潜。更有白术二两佐。源流不滞自濡沾。

尤在泾云。蒲香蒲也。宁原云。香蒲去湿热。利小便。合滑石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疗转胞小便不通。合滑石为滋阴益气。以利其小便者也。

纲详滑石

白虎加人参汤

(即白虎人参汤。见病。)治渴欲饮水。口干燥者主之。

男元犀按。小便不利者水病也。天水一气。金为水母。金气不行则水道不通。曰渴欲饮水口气降

猪苓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宜之。

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男元犀按。此与五苓散症迥别。五苓散主脾不转输而水停。故发汗利水。为两解表里法。

水气病方

越婢加术汤

(即越婢汤加白术四两。方见下。)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此汤主之。

歌曰里水脉沉面目黄。水风相搏湿为殃。专需越婢平风水。四两术司去湿良。

男元犀按。水被热蓄。气为湿滞。致外不得通阳而作汗。内不能运气而利水。故令病水。

云湿气。利其小便。此分消表里法也。或云。越婢散肌表之水。加白术止渴生津也。按。岂有小便自利亡津液而作渴者仍用此汤。罔顾虑其重伤津液乎。

(见上。)里水病。此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男元犀按。风水皮水之外。有正水而兼色黄。名里水。里水虽无发汗之法。而邪盛正不衰者如

防己黄汤

(见湿病。)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此汤主之。

男元犀按。恶风者风伤肌腠也。身重者湿伤经络也。脉浮者病在表也。何以不用桂枝、麻黄故用黄而不守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此汤主之。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歌曰一身悉肿属风多。水为风翻涌巨波。二草三姜十二枣。石膏八两六麻和。

男元犀按。恶风者。风也。一身悉肿者。水也。脉浮者。风发也。风为阳邪。风动则水火战已酝属猛之水。一物而两握其要也。又以枣、草安中养正。不虑其过散伤液。所以图万全也。

防己茯苓汤

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此汤主之。

防己黄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歌曰四肢聂聂动无休。皮水情形以此求。己桂三草二两。茯苓六两砥中流。

徐忠可云。药亦同防己黄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之营卫。

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歌曰里水原来自内生。一身面目肿黄呈。甘须二两麻黄四。气到(二药上宣肺气。中助土蔚按。麻黄发汗最捷。徐灵胎谓其无气无味。不专一经。而实无经不到。盖以出入于空虚之

麻黄附子汤

(即麻黄附子甘草汤。歌见长沙方歌括。)麻黄附子甘草杏子汤(阙。徐、尤云。疑是麻杏甘石汤。)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客问曰。金匮水气篇。杏子汤方阙。诸家注说。疑为麻杏甘石汤。不知是否。犀答曰。

非也。麻杏甘石汤。伤寒论治发汗后汗出而喘。主阳盛于内也。本节云。水之为病发其汗即已。未云热之为病自汗出也。盖麻杏甘石汤治内蕴化热自汗出之症。此水之为病发其汗为宜。

则病胃然则此篇师言脉沉小属少阴。用附子温经散寒。主石水之病。即可知脉浮属太阳。用杏子启太阴之气。主正水之病。为变其脉症言之也。恐石膏之凝寒。大有关于脾肾。故不可用焉。

高明如徐忠可及二张二程。俱疑为麻杏甘石汤。甚矣。读书之难也。而余以为其即麻黄、杏仁、甘草三味。不知是否。以俟后之学人。客悦而去。

蒲灰散

(见消渴。)治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

按。皮水久而致溃。为逆而不顺之证。以此散外敷之。此厥字言证之逆。非四肢厥逆之谓也

黄芍药桂枝苦酒汤

治黄汗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此汤主之。

黄(五两。)芍药桂枝(各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歌曰黄汗脉沉出汗黄。水伤心火郁成殃。(师云。汗出入水中浴。水气从汗孔入而伤其心太男元犀按。桂枝行阳。芍药益阴。黄气味轻清。外皮最浓。故其达于皮肤最捷。今煮以苦烦又按。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是亦水也

桂枝加黄汤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弛痛。如有物在皮中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此汤主之。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黄(各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歌曰黄汗都由郁热来。历详变态费心裁。桂枝原剂加二。啜粥重温令郁(久郁变证。

从男元犀按。黄本于郁热。得汗不能透彻。则郁热不能外达。桂枝汤虽调和营卫。啜粥可令作此方证法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汤主之。

桂枝生姜(各三两。)细辛甘草麻黄(各二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歌曰心下如盘边若杯。(如旋杯。)辛甘麻二附全枚。姜桂三两枣十二。气分须从气转回。

(参)此证是心肾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以攻其上。附子、细辛以攻其下。甘草、大枣补中焦以运其气。庶上下之气交通而病可愈。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也。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汤主之。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歌曰心下如盘大又坚。邪之结(聚)散验其边。术宜二两枳枚七。苦泄转疗水饮愆。

蔚按。言水饮。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术之

卷五

黄瘅病方

茵陈蒿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谷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汤主之。

茵陈蒿栀子大黄男元犀按。太阴湿土也。阳明燥土也。经云。谷入于胃。游溢精气。其上输下转。藉脾气之为之阻而不利。故有寒热不食之病。经云。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者。谷入于胃挟浊气以上干也。主以茵陈蒿汤者。茵陈禀冬令寒水之气。寒能胜热。佐以栀子味苦泻火。色黄入胃。挟大黄以涤胃肠之郁热。使之屈曲下行。则谷瘅之邪。悉从二便而解矣。

硝石矾石散

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下热。因作黑瘅。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

此散主之。

硝石(熬黄。)矾石(烧。等分。)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歌曰身黄额黑(渐及一身之黄俱黑。)足如烘。腹胀(如水状。)便溏(便溏而色黑。)晡热丛徐忠可云。硝能散虚郁之热。为体轻脱而寒不伤脾。矾能却水。而所到之处邪不复侵。

如纸气血阴阳汗下补泻等法毫不相涉。所以为佳。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或热痛者。此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歌曰酒瘅懊郁热蒸。大黄二两豉一升。栀子十四枳枚五。上下分消要顺承。

元犀按。栀子、豆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去满于下。此所谓上下分消。顺承热气徐忠可云。因酒徒阴分大伤。故不用燥药以耗其津。亦不用渗药以竭其液。谓热散则湿不能

桂枝加黄汤

(见水气病。)治黄瘅病。但当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此汤男元犀按。黄瘅症多由湿热内郁而成。为病在内也。郁在内者宜内解。故曰。但当利其小便。小便通则所郁皆去矣。假令脉浮者。病在肌表也。当外解。故曰。当以汗解之。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黄助之。以黄有发汗退黄之专长也。

猪膏发煎

治诸黄瘅病。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千金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黄病歌曰诸黄腹鼓大便坚。古有猪膏八两传。乱发三枚鸡子大。发消药熟始停煎。

男元犀按。猪膏主润燥。发灰主通小便。故神农本草经有自还神化句最妙。谓发为血余。

乃沈当惑物未车

茵陈五苓散

治黄瘅病。

茵陈(十分。)五苓散(五分。)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瘅病传来两解方。(表里两解。)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行水。十分茵陈却退黄男元犀按。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蒿功专治湿退黄。合五苓散为解郁利湿之散转

大黄硝石汤

治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此汤。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自汗(表无邪也。)屎难(大便难。)腹满时。表和里实贵随宜。硝黄四两柏同数。

十五男元犀按。黄瘅病湿热交郁。不得外通。今自汗出者。外已通也。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者。

湿热栀

小半夏汤

(见痰饮。)治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此汤主之。

元犀按。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云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者。可知内无瘀热矣。

盖喘满属中气虚弱。故曰不可除热。师恐后人误投寒剂伤中。故立小半夏汤以救误治也。用半又按。若中虚发黄者。余每用理中汤、真武汤等加茵陈蒿。多效。

小柴胡汤

(见呕吐。)治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此汤主之。

男元犀按。呕者。胃气不和也。腹痛者。木邪犯胃也。小柴胡汤达木郁。和胃气。使中枢运

小建中汤

(见血痹虚劳。)治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男蔚按。此言土虚而现出黄色也。虚极者。宜补土之母。四逆辈可与间服。然单言男子。

谓妇人血瘀发黄。尚有桃仁承气汤法也。苟属虚黄。亦宜以此汤加当归、益母叶之类也。

附方

瓜蒂散

(见宿食。校者按。宋本作瓜蒂汤。见病。)治诸黄。

男元犀按。瓜蒂散。伤寒论三见。俱主胸中之病。金匮取之附治诸黄。何也。盖黄乃湿热相曰治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瘅。

麻黄(三两。)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日用水煮之。

歌曰黄瘅病由郁热成。驱邪解表仗雄兵。五升酒煮麻三两。春换水兮去酒烹。

男元犀按。麻黄轻清走表。乃气分之药。主无汗表实症。黄瘅病不离湿热之邪。用麻黄醇酒黄发

千金翼小承气汤

(见上。)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者。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歌曰干呕利兮责二阳。(太阳阳明递相传也。)参芩三两等干姜。桂枝一两半升夏。枣十二男元犀按。此即小柴胡汤变法。方中以桂枝易柴胡。以干姜易生姜。去甘草是也。太阳病不分阴以和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火邪者。此汤主之。

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牡蛎龙骨孙男心典禀按。举火邪冠于方首。示人治血先治火也。又恐治火专主寒滞之品。故拈出此方

半夏麻黄丸

治心下悸者。此丸主之。

半夏麻黄(各等分。)上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歌曰心(下)悸都缘饮气维。夏麻等分蜜丸医。一升一降存其意。神化原来不可知。

尤在泾云。半夏蠲饮气。麻黄发阳气。妙在作丸与服。缓以图之。则麻黄之辛甘。不能发越善变

柏叶汤

治吐血不止者。此汤主之。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歌曰吐血频频不肯休。(久吐不止。凡一切寒温补泻之药服之殆尽矣。)马通升许溯源流。(热气伏藏于阴分。逼血妄行不止。马属火。取其通之同气以导之。)干姜三两艾三把。

(二味温散。宣发其热使行阳分。则阴分之血无所逼而守其经矣。)柏叶行阴三两求。(柏叶抑前方歌括之小注颇详。毋庸再释。但愚每用前方。病家皆惊疑不能听。今拟加减法。用生侧以

黄土汤

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亦主吐衄。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远血先便血续来。半斤黄土莫徘徊。术胶附地芩甘草。三两同行血证该。(不仅治下王晋三云。金匮以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明指脾络受伤。日渗肠间。瘀积于下。故大便未之胶远血干姜

赤小豆当归散

(见狐惑。)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此主之。

男元犀按。肝为血海。气通胞中。主宣布之权。虚则失其权矣。曰先血后便者。肝失其统。不能下宣。致胞中之血渗入肛门也。近血者。胃接二肠。胞与肠前后。此之最近也。若胃肠受湿热。致伤其气。必通于胞中。而迫血妄行。赤小豆入心清热。解脏毒。当归入肝补虚散郁。能宣其血入于经隧也。

泻心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此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歌曰火热上攻心气伤。(即心气不足。)清浊二道血洋洋。(火逼血从浊道出则为吐。

血从蔚按。火邪盛而迫血。则错经妄行。血为心液。血伤无以养心。致心阴之气不足也。故曰心此一

呕吐哕下利方

吴茱萸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呕而胸满者。又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受业林礼丰按。胸为阳位。旷若太空。呕而胸满者。阴邪占居阳位也。故重用生姜、吴萸之以

半夏泻心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汤主之。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长男蔚按。呕而肠鸣并无下利。心下痞不因误下。何以上下之阻隔若是。盖因饮停心下。

上半其轻清上浮。以成化痞降逆之用耳。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干呕而利者。此汤主之。

黄芩甘草芍药大枣生姜半夏男元犀按。太阳主开。少阳主枢。干呕者。少阳之邪欲从太阳之开而外出也。下利者。

太阳交恐

小半夏汤

(见痰饮。)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此汤主之。

犀按。胃主纳谷。谷不得下者。胃气虚寒也。呕吐者。饮随寒气上逆也。胃虚饮逆。非温不平。

猪苓散

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此散主之。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呕余思水与之佳。(少与之余。以救其液。)过与须防饮气乖。(恐旧饮方去新饮复来

四逆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此汤主之。

附子干姜甘草男元犀按。呕与热为阴邪所迫。小便利与见厥。证属无阳。脉弱者。真脏虚寒也。用四逆汤

(见上。)治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小柴胡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呕而发热者。此汤主之。

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男蔚按。呕而发热者。少阳表症也。表未解则内不和。故作呕也。阳明主肌肉。木邪忤土。

大半夏汤

治胃反呕吐者。此汤主之。

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歌曰从来胃反责(之)冲(脉上)乘。半夏二升蜜一升。三两人参劳水煮。(水扬二百四十遍元犀按。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润。俾粘腻之性。流连于胃。不速下谈及于此。不能再三问难。便知其庸陋欺人。则不复与谈矣。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

亡之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者。此汤主之。

大黄(四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歌曰食方未久吐相随。(食已即吐。)两热冲来自不支。(胃素有热。食复入之。两热相冲。不停片刻而吐出。)四两大黄二两草。上从下取法神奇。

蔚按。师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二说相反。何也。

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则愦乱矣。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尤在泾云。云雾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不承则天不降矣。可见天地阴阳同此气机。

和则多及呕吐

茯苓泽泻汤

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此汤主之。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桂枝(各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外台。

治消歌曰吐方未已渴频加。(与吐后渴为欲愈者不同。亦与猪苓散症未吐而先渴者不同。)苓水。

徐忠可云。此方于五苓散中去猪苓者。以胃反证水从吐出。中无水气而渴也。加生姜、甘草

文蛤汤

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石膏(各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杏仁(五十粒。)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歌曰吐而贪饮证宜详。文蛤石膏五两量。十二枣枚杏五十。麻甘三两等生姜。

元犀按。水虽随吐而去。而热不与水俱去。故贪饮不休。与思水者不同。方中麻黄与石膏并主微

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此散主之。

半夏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歌曰吐而干呕沫涎多。(惟不胸满不头痛。与吴茱萸汤证不同。以虚有微甚。邪有高下之(小半夏

生姜半夏汤

治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无奈者。此汤主之。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

歌曰呕哕都非喘又非。(似呕之状不似呕之有物。似哕之有声不似哕之连声。似喘之气逆一升(参)与吴茱萸之降浊。干姜之温中不同。盖彼乃虚寒上逆。此乃客邪搏饮也。方即小半夏汤。不用姜而用汁者。以降逆之力少。散结之力多也。

橘皮汤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此汤主之。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歌曰哕而干呕厥相随。气逆于胸阻四肢。(干呕非胃反。厥非无阳。乃气逆于胸不行于四元犀按。金匮论哕。与方书不同。专指呃逆而言也。

橘皮竹茹汤

治哕逆者。此汤主之。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哕逆因虚热气乘。一参五草八姜胜。枣枚三十二斤橘。生竹青皮(即竹茹也。)刮二升犀按。浅注已详。方义不再释。金匮以呃为哕。凡呃逆证。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姜、竹茹。一寒一热以祛之。人参、橘皮。一开一阖以分之。甘草、大枣。

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权。而哕逆自平矣。此伊芳圣经方。扁鹊丁香柿蒂散。即从此方套出也。

桂枝汤

(见妇人妊娠病。)

大承气汤

(见痉病。)治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宜之。治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此汤。治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汤。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宜此汤。

小承气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此汤。

大黄枳实浓朴

桃花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便脓血者。宜此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白头翁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热利下重者宜之。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栀子豉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此主之。

栀子香豉

通脉四逆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此主之。

附子干姜甘草

紫参汤

治下利肺痛者。此汤主之。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歌曰利而肺痛是何伤。浊气上干责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八两紫参三两草。通因通用男蔚按。肺为华盖。诸脏之气皆上熏之。惟胃肠之气下降而不上干于肺。故肺为清肃之脏而主以受益

诃黎勒散治气利者。此散主之。

诃黎勒(十枚。)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歌曰诃黎勒散涩肠便。气利还须固后天。十个诃黎煨研末。调和米饮不须煎。

男元犀按。气利者。肺气下脱。胃肠俱虚。气陷屎下。急用诃黎勒涩肠胃以固脱。又用粥饮

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

内有痈脓。此散主之。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歌曰气血凝(内)痈阻外肤。(气血为内痈所夺。不荣于外。其身甲错。言如鳞甲之交错也。)腹皮虽急按之濡。附宜二分苡仁十。败酱还须五分驱。

王晋三云。心气抑郁不舒。则气结于小肠之头。阻传道之去路而为痈肿。即内经所谓脏不容以附子。一开手太阳小肠之结。一化足太阳膀胱之气。务令所化之毒。仍从水道而出。精微之奥。岂庸浅者所能推测耶。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汤主之。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数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

当歌曰肿居少腹(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大肠痈。黄四牡丹一王晋三云。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痈者。肺气下结于大肠之头。其道远于上。其位近于下。治肺润肠。不过瓜子一味而已。服之当下血。下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坏。又当先用排脓散及汤。故原文云。脓已成。不可下也。

王不留行散

治金疮病。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甘草(十八分。)桑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右九味。王不留行、蒴、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歌曰金疮诹(吉日按春秋而)采不留行。桑蒴同(王不留)行(按时而取三物各)十分明。

尤在泾云。金疮经脉斩绝。营卫阻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除烧灰外元犀按。金刃伤处。封固不密。中于风则疮口无汁。中于水则出青黄汁。风则发痉。水则湿烂成疮。王不留行疾行脉络之血灌溉周身。不使其湍激于伤处。桑根皮泄肌肉之风水。

蒴叶释名接骨草。渗筋骨之风水。三者皆烧灰。欲其入血去邪止血也。川椒祛疮口之风。

浓朴燥刀痕之湿。黄连退肌热。芍药散恶血。干姜和阳。甘草和阴。用以为君者。欲其入血退肿生肌也。风湿去。阴阳和。疮口收。肌肉生。此治金疮之大要。

排脓散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歌曰排脓散药本灵台。(内经谓先师歃血而盟者是。)枳实为君十六枚。六分芍兮桔二分。鸡黄一个简而该。

元犀按。枳、桔行气滞。芍药通血滞。从气血以排之。人所易知也。妙在揉入鸡子黄一枚。取有情之物以养心脾之阴。则排之之法独得其本也。

排脓汤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歌曰排脓汤与散悬殊。一两生姜二草俱。大枣十枚桔三两。通行营卫是良图。

元犀按。方中取桔梗、生姜之辛。又取大枣、甘草之甘。辛甘发散为阳。令毒从阳化而出。排之之妙也。

黄连粉

(方未见。)治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此粉主之。

歌曰浸淫疮药末黄连。从口流肢顺自然。若起四肢流入口。半生常苦毒牵缠。

元犀按。浸淫疮系传染之疾也。从口起流向四肢者。毒瓦斯外出也。故曰可治。从四肢起流来为末

卷六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方

藜芦甘草汤

(方未见。)治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此汤主之。

歌曰体臂肿主藜芦。痫痹风痰俱可驱。芦性升提草甘缓。症详跌蹶遍寻无。

男元犀按。痰涎为湿气所生。留滞胸膈之间。久则变生无定。云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身体者。是气被痰阻。湿无去路。或加邪风。风行气亦行。引动积痰毒瓦斯。此所以群动并发。

藜其

鸡屎白散

治转筋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此散主之。

鸡屎白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歌曰转筋入腹脉微弦。肝气凌脾岂偶然。木畜为鸡其屎土。研来同类妙周旋。

尤在泾云。内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转筋入腹者。脾土虚而肝木乘之也。鸡为木畜。

蜘蛛散

治阴狐疝气。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者主之。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蜜丸亦可。

歌曰阴狐疝气久难医。(肾囊为阴病。则气之腥臭如狐之臊也。)大小攸偏(或偏于左。

或)熬杵蜘蛛十四个。桂枝半两恰相宜。

按此病用桂枝。不如用肉桂力更大。

王晋三云。蜘蛛性阴而厉。隐见莫测。可定幽暗之风。其功在壳。能泄下焦结气。肉桂芳香是

甘草粉蜜汤

治蛔虫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主之。

甘草(二两。)白粉(一两。)白蜜(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

瘥歌曰蛔虫心痛吐涎多。毒药频攻痛不瘥。一(两白)粉二(两)甘(草)四两蜜。

煮分先后取按。铅粉性善杀虫。今杂于甘草、白蜜之中。以大甘掩其本性。所谓先诱之而后攻之也。

乌梅丸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此丸主之。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川椒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徐忠可云。黄连之苦可以安蛔。则前甘草与蜜。何以亦能安蛔也。不知上条之蛔。因燥而上而上蛔。

妇人妊娠病方

桂枝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

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则绝之。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徐忠可云。桂枝汤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时医以姜、桂碍胎戒用续之

桂枝茯苓丸

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常下其症。宜此方主之。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歌曰症痼未除恐害胎。(胎动于脐下为欲落。动于脐上是每月凑集之血因症痼之气妨害之受业林礼丰按。师云。妇人宿有症病者。谓未受胎之前。本停瘀而有症病也。经断者。

谓经痼妨在脐水利其症不去。必害其胎。去其症。即所以安其胎。故曰当下其症。主以桂苓丸者。取桂枝通肝阳。芍药滋肝阴。茯苓补心气。丹皮运心血。妙在桃仁监督其间。领诸药直抵于症痼而攻之。

使瘀结去而新血无伤。瘀既去。则新血自能养胎。虽不专事于安胎而正所以安胎也。

附子汤

(方未见。)治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以此汤温其脏。

男元犀按。太阳主表。少阴主里。脉弦发热者。寒伤太阳之表也。腹痛恶寒者。寒侵少阴之里也。夫胎居脐下。与太少相连。寒侵太少。气并胞宫。迫动其胎。故胎愈胀也。腹痛恶寒少腹如扇者。阴邪盛于内。寒气彻于外。故现出阵阵如扇之状也。然胎得暖则安。寒则动。寒气内胜。必致坠胎。故曰。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附子汤温其脏。使子脏温而胎固。

自无陨坠之虞矣。附子汤方未见。疑是伤寒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胶艾汤

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胞阻。以此汤主之。

干地黄(六两。)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不差歌曰妊娠腹满阻胎胞。(名曰胞阻。以胞中气血虚寒而阻其化育也。)二两芎草与胶。

归男元犀按。芎、芍、地。补血之药也。然血不自生。生于阳明水谷。故以甘草补之。

阿胶冲任

当归芍药散

治妇人怀妊。腹中痛。此散主之。

当归川芎(各三两。)芍药(一斤。)茯苓白术(各四两。)泽泻(半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歌曰妊娠痛势绵绵。(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之刺痛也。)三两归芎润且芍药一斤泽减半。术苓四两妙盘旋。

男元犀按。怀妊腹痛。多属血虚。而血生于中气。中者土也。土过燥不生物。故以归、芎、芍药滋之。土过湿亦不生物。故以苓、术、泽泻渗之。燥湿得宜。则中气治而血自生。

其痛自止。

干姜人参半夏丸

治妊娠呕吐不止。此丸主之。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歌曰呕吐迁延恶阻名。(妊娠呕吐。名为恶阻。)胃中寒饮苦相萦。参姜一两夏双两。

(生)尤在泾云。阳明之脉。顺而下行者也。有寒则逆。有热亦逆。逆则饮必从之。寒逆。用此方两。

楼全善云。余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尝动胎。亦有故无陨之义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

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者。此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歌曰饮食如常小水难。妊娠郁热液因干。苦参四两同归贝。饮服三丸至十丸。(男子。

加滑石半两。)男元犀按。苦参、当归补心血而清心火。贝母开肺郁而泻肺火。然心火不降。则小便短涩。肺气不行于膀胱。则水道不通。此方为下病上取之法也。况贝母主淋沥邪气。神农本经有明文也哉。

葵子茯苓散

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此散主之。

葵子(一升。)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则愈。

歌曰头眩恶寒水气干。胎前身重小便难。(均是小便不利。前责之津干。此责之水气。

水饮男元犀按。葵子俗人畏其滑胎。不必用之。中藏经五皮饮加紫苏。水煎服甚效。

当归散

主治妇人妊娠。宜常服之。

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歌曰(妊娠常服之剂。当以补脾阴为主。)万物原来自土生。土中涵湿遂生生。(不穷。)一而入脾土大化方义。歌中颇详。不再释。

白术散

主妊娠养胎方。

白术川芎蜀椒(各三分。去汗。)牡蛎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

心浆歌曰胎由土载术之功。养血相资妙有。(土以载之。血以养之。)阴气上凌椒摄下。

(胎诠。(此方旧本三物各三分。牡蛎阙之。徐灵胎云。原本无分两。按方下云。日三服夜一服者。

牡加减歌曰苦痛芍药加最美。心下毒痛倚芎是。吐痛不食心又烦。加夏廿枚一细使。醋浆水常服勿轻上药常服也。此解亦超。)方义已详歌中。不再释。

妇人产后病方

小柴胡汤

(见呕吐。)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孙男心兰按。产妇脉微弱者。血虚也。血虚而阴不维阳。则为孤阳。阳独行于上。则头汗出故欲矣

大承气汤

(见痉病)治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宜此汤主之。

(见痉病)治产后七八日。无太阳症。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

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此汤主之。热在里。

结在膀胱也。

孙男心典按。无太阳症者。外无病也。脉微实。烦躁发热。食则谵语者。胃热也。恶露不尽瘀除

当归生姜羊肉汤

(见寒疝。)治产后腹中痛者。

枳实芍药散

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者。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大麦粥下之。

歌曰满烦不卧腹疼频。枳实微烧芍等平。羊肉汤方应反看。(彼治虚痛。北治实痛。)散调男蔚按。枳实通气滞。芍药通血滞。通则不痛。人所共知也。妙在枳实烧黑。得火化而善攻

下瘀血汤

治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此经水不利。

大黄(三两。)桃仁(二十个。)虫(二十枚。去足。熬。)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各本略歌曰脐中着痛瘀为殃。廿粒桃仁三两黄。更有虫二十个。酒煎大下亦何伤。

男元犀按。服枳实芍药而不愈者。非积停不通。是瘀结不散。用此方攻之。方中大黄、桃仁而成味苦

阳旦汤

治产后中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疼。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症续在者。可与之。(即桂枝汤增桂加附。坊本谓加黄芩者。未知伤寒论太阳篇中已明其方。孙真人及各家俱误。桂枝汤见妇人妊娠病。)男元犀按。头痛发热恶寒汗出。太阳表症也。心下闷者。太阳水邪弥漫心下而作闷也。

阳旦太阳寒人以闷。则少阴。

之苦。

阴邪。

竹叶汤

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者。此汤主之。

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

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歌曰喘热头疼面正红。(势欲成痉。)一(两)防桔桂草参同。(同用一两。)葛(根)三(两生)加减歌曰颈项强用大附抵。以大易小不同体。呕为气逆更议加。半夏半升七次洗。

程云来云。证中未至背反张。而发热面赤头痛。亦风痉之渐。故用竹叶主风痉。防风治内痉。葛根疗刚痉。桂枝治柔痉。生姜散风邪。桔梗除风痹。辛以散之之剂也。又佐人参生液以养筋。附子补火以致水。合之甘草以和诸药。大枣以助十二经。同诸风剂。则发中有补。为产后中风之大剂也。

竹皮大丸

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歌曰呕而烦乱乳中虚。(谓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二分石膏与竹茹。攻薇桂一(分)兮草七分。枣丸饮服效徐徐。

加减歌曰白薇退热绝神异。有热倍加君须记。柏得金气浓且深。叶叶西向归本位。实中之仁又宁心。烦喘可加一分饵。

男元犀按。血者中之所生也。乳者血之所变也。血虽生于中焦。尤藉厥少之气传变而为乳。乳中虚者。谓乳子去汁过多而致虚也。中虚无血奉心则烦。心神不安则乱。阳气上升则呕。逆者呕之甚也。用竹皮大丸者。以竹茹降逆止呕。白薇除热退烦。石膏通乳定乱。重用甘草。定安中焦以生津液。血无阳气不运。妙以桂枝一味。运气血奉心通乳。则呕逆止而中即自安。烦乱退而气即自益矣。复申明其立方之本意曰安中益气。竹皮大丸神哉。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治产后下利虚极者。此汤主之。

白头翁阿胶甘草(各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入阿胶。更上微火煎胶烊消。取二升。温服一升。

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白头方见伤寒歌。二两阿胶甘草和。产后利成虚已极。滋(阿胶教其阴。)而且缓(甘男元犀按。产后去血过多。又兼下利亡其津液。其为阴虚无疑。兹云虚极。理宜大补。

然归字指阴虚而言。与少阴证阴气欲绝同义。少阴证与大承气汤急下以救阴。与此证与白头翁大苦以救阴同义。此法非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以甘温为主苦寒为戒者。所可窥测。尤妙在加甘草之甘。合四味之苦。为苦甘化阴法。且久利膏脂尽脱。脉络空虚。得阿胶之滋润。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主之。

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歌曰妇人发露得风伤。头不痛兮证可详。肢苦但烦芩一两。地黄四两二(苦)参良。

受业林礼丰按。千金云。妇人在草蓐。是新产时也。新产血虚。厥阴主血。血虚则厥阴之肢为诸阳之本。两阳相搏。故四肢苦烦热也。头痛者。风邪从脏而干于腑。有欲外出之象。

故与小柴胡汤达之。使其从枢以外出也。头不痛但烦者。风邪内郁。扰动心包之热。心包火炽。血液必伤。故主以三黄汤。取地黄之甘寒多液者。补阴血之虚。黄芩、苦参之苦寒者。

泻心包之热。使火平而风熄。阴复而肝宁。何有四肢苦烦热之病哉。且心包有热。必挟风木而生虫。故方下云服后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挛痛引腰背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汤成纳之。于汤成纳阿胶歌曰补中方用建中汤。四两当归去瘀良。产后虚羸诸不足。调荣止痛补劳伤。

加减歌曰服汤行瘀变崩伤。二两阿胶六地黄。若厥生姜宜变换。温中止血用干姜。当归未受业林礼丰按。产后吸吸少气。不能饮食者。病在太阴也。腹中刺痛不止。或苦少腹急摩痛引腰背者。病在厥阴也。病属虚羸不足。故用桂枝汤倍芍以助脾气之输。而刺痛牵引乃血瘀滞着。故用当归以通凝聚之瘀。使脾气有权而得上输下转之力。故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也。令人强壮宜者。得补益之功也。加饴糖者。以中土大虚。故用稼穑之味以补中焦之气者以养阴。名之曰内补者。以产后虚羸。病偏于内也。古圣之方。无微不到。神乎神乎。

妇人杂病方

小柴胡汤

(见呕吐。)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此汤主之。

半夏浓朴汤

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此汤主之。

半夏(一升。)浓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歌曰状如炙脔贴咽中。却是痰凝气不通。半夏一升茯四两。五(两生)姜三(两浓)朴二(两)男元犀按。咽喉者高之极。小腹者下之极。炙脔贴于咽中者病在上。奔豚起于小腹者病在下如有炙脔状。即千金所谓咽中贴贴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今人名曰梅核气是也。主以半夏浓朴汤者。方中以半夏降逆气。浓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

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郁散气调。而凝结焉有不化者哉。后人以此汤变其分两。治胸腹满闷呕逆等症。名七气汤。以治七情之病。

甘麦大枣汤

治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此汤主之。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补脾气。

歌曰妇人脏燥欲悲伤。如有神灵太息长。(数欠伸)小麦一升三两草。十枚大枣力相当。魏念庭云。世医竞言滋阴养血。抑知阴盛而津愈枯。阳衰而阴愈燥。此方治脏燥大法也。

小青龙汤

(见痰饮。)泻心汤(见惊悸。)治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按。二方解见伤寒论浅注。不再释。

温经汤

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燥。此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以此汤主之。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甘草(各二两。)生姜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

歌曰温经芎芍草归人。胶桂丹皮二两均。(八物各二两,)半夏半升麦(冬)倍用。(生)姜(男元犀按。方中当归、芎、芍药、阿胶。肝药也。丹皮、桂枝。心药也。吴茱萸。肝药亦病在以所以谓之温也。用半夏、生姜者。以姜能去秽而胃气安。夏能降逆而胃气顺也。其余皆相辅而成温之之用。绝无逐瘀之品。故过期不来者能通之。月来过多者能止之。少腹寒而不受胎者并能治之。统治带下三十六病。其神妙不可言矣。

土瓜根散

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此散主之。

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分。)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带下端由瘀血停。(不能如期而至。以致少腹满痛。)月间再见(既瘀而不行。则前经瓜桂芍均相等。调协阴阳病自宁。

男元犀按。此条单指经水不利之带下病也。经者常也。妇人行经。必有常期。尤云。血满则行。血尽复生。如月之盈亏。海之潮汐。必定应期而至。谓之信。此云经水不利。一月再见者者。为土瓜根

旋复花汤

(见积聚。)治妇人得革脉。则半产漏下。

犀按。旋复花汤金匮中两见。一治积聚症。以通肝着之气。一治妇人杂病症。以化弦芤为革

胶姜汤

(方阙。或云。即是干姜阿胶二味煎服。林云。即是胶艾汤。千金胶艾汤亦可取用。)治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者。主之。

歌曰胶姜方阙症犹藏。漏下陷经黑色详。姜性温提胶养血。刚柔运化配阴阳。

道光四年。闽都阃府宋公。其三媳妇产后三月余。夜半腹痛发热。经血暴下鲜红。次下黑块。继有血水。崩下不止。约有三四盆许。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挽余诊之。时将五鼓矣。

其灌干响血姜散寒升气。亦陷者举之。郁者散之。伤者补之育之之义也。

大黄甘遂汤

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此汤主之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其血当下。

歌曰小腹敦形(敦音对。古器也。周礼以乘血。敦以乘食。小腹高起之状相似也。

小腹瘀血两弥漫。(结在血室。)大黄四两遂胶二。顿服瘀行病自安。

男元犀按。方中大黄攻血蓄。甘遂攻水蓄。妙得阿胶本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古东阿县之井。此方取其以水行水之义也。内经谓济水内合于心。用黑骡皮煎造成胶。

以黑属于肾。水能济火。火熄而血自生。此方取其以补为通之义也。然甘遂似当减半用之。

抵当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治妇人经水不利下者。主之。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男元犀按。妇人经水不利下。脉证俱实者。宜此方。否则当养其冲任之源。不可攻下。

矾石丸

治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者主之。

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丸枣核大。服四丸。剧者再服之。

歌曰经凝成癖闭而坚。白物时流岂偶然。(蓄泄不时。胞宫生湿。湿复生热。所积之血。转为湿热所腐。而白物时时自下。)矾石用三(分)杏一分。服时病去不迁延。

尤在泾云。脏坚癖不止者。子脏干血坚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则新血不荣而经闭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时。胞宫生湿。湿复生热。所积之血。转为湿热所腐。而成白物。时时自下。是宜先去其脏之湿热。矾石却水除热。合杏仁破结润干血也。

红蓝花酒

治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者主之。

红蓝花(一两。)上一味。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歌曰六十二风义未详。腹中刺痛势彷徨。治风先要行其血。一两蓝花酒煮尝。

浅注引张隐庵侣山堂类辨甚妙。不再释。

当归芍药散

(见妇人妊娠病。)治妇人腹中诸疾痛者。此方主之。

犀按。妇人腹中诸疾痛者。不外气郁血凝带下等症。用当归芍药散者。以肝为血海。遂其性而畅达之也。方中归、入肝解郁以伸木。芍、泽散瘀而行水。白术倍土养木。妙在作散以散之。酒服以调之。协诸药通气血。调营卫。以顺其曲直之性。使气血和。郁滞散。何患乎腹中诸疾痛不除。

小建中汤

(见血痹虚劳。)治妇人腹中痛。此主之。

元犀按。妇人腹中痛主以建中汤者。其意在于补中生血。非养血定痛也。盖血无气不生。

无气不行。得建中之力。则中气健运。为之生生不息。即有瘀痛者。亦可平之。

肾气丸

治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名曰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病。此方主之。

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茯苓丹皮泽泻(各三两。)附子(一枚。炮。)桂枝(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歌曰温经暖肾整胞宫。丹泽苓三地八融。四两萸薯桂附一。端教系正肾元充。

男元犀按。胞为血海。与膀胱并列于脐下。俱悬空之腑。其气相通。全赖肾气充溢于其间。其胞系乃正。若肾气不充。则胞系了戾。胞系了戾。必不得溺矣。是病虽在胞。其权则专在肾也。故以肾气丸主之。方中地黄、山药固肾脏之阴。山茱萸、附子补肾脏之阳。桂枝化腑气。茯苓行水道。妙在泽泻形圆善转。俾肾气旺则能充于胞而系自正。系正则小便不利者而可利矣。又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以腰为肾之外府。肾司开阖。主骨髓。

为腹拘急小便不利。本方补益真阴。蒸动水气。使阴平阳秘。开阖之枢自如。故能治虚劳之病。

然小便自利者。不宜服之。以其渗泄而更劫阴也。

蛇床子散

治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此散主之。

蛇床子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野狼牙汤

治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此汤洗之。

野狼牙(三两。)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歌曰胞寒外候见阴寒。纳入蛇床佐粉安。(此温胞益阳外治之善法。为肾气丸之佐也。)更有野狼牙三两洗何难。(除湿热杀虫。如无野狼牙草。以野狼毒代之。)

膏发煎

(见黄瘅)治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此主之。(阴吹。阴中出声。

如大便矢气之状。)

小儿疳虫蚀齿方

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枝。点药烙之。

歌曰忽然出此小儿方。本治疳虫蚀齿良。葶苈雄黄猪(脂)点烙。阙疑留与后推详。

犀按。虫有大小之别。随生处而异其形。总不离于风火湿。挟厥阴之气化所生也。小儿疳虫病者。多由母氏乳少。多饲以火燥干粮助火之品。致小儿烦啼不已。动其心包之火。火动必熏灼于肝。蒸郁从风木化而为虫。夫虫乃有情之物。食有情之血。乱有情之心脏。起伏无定形不者。

兼以缝火时目浊意药之方

后跋

金匮歌括者。吾师灵石先生续师祖修园老夫子大人金匮浅注之后而作。所以便后学传诵之章因从卷。

忝附睹者

受业门人叶享会谨跋。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