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除其本经循行与体内器官相连属外,并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发生间接联系,尤其是冲、任、督、带四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分言之,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诸脉要冲,源起气冲;带脉状如腰带,总束诸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脉司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为足少阴之别动脉司一身左右之阴;阳维脉起于诸阳会,阴维脉起于诸阳交,为全身纲维。撰人体脏腑经络有病通过奇经八脉表现出来。

(一)督脉病证

督脉病证,是指督脉循行部位及与其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的总督,故又称为“阳脉之海”,其别脉和厥阴脉会于巅,主身后之阳。

【临床表现】腰骶脊背痛,项背强直,头重眩晕。大人癫疾,小儿风痫。

【证候分析】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人脑、上巅、循额,故病邪阻滞督脉,经气不利,故腰骶脊背痛,项痛强直;督脉失养,脑海不足,故见头晕头重;若阴阳气错乱,则可出现大小癫疾和小儿风痫。

(二)任脉病证

任脉病证,是指任脉循行部位及与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而行身之前,与冲脉主身前之阴又称“阴脉之海”。任脉又主胞胎。

【临床表现】脐下、少腹阴中疼痛,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症瘕。

【证候分析】任脉主阴,易感寒邪,寒凝于脉,血行不畅,则脐下,少腹阴中疼痛;任脉固主血前之阴,阴凝寒滞,气血瘀阻,则见男子疝气,女子带下症瘕积聚。

(三)总脉病证

冲脉病证,是指冲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冲脉起于气街,与少阴之脉挟脐上行,有总领诸经气血的功能,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又称为“血海”、“经脉之海”,与任脉同主身前之阴。

【临床表现】气逆里急,或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呕吐、咳嗽;男子阳萎,女子经闭不孕或胎漏。

【证候分析】冲为经脉之海,由于冲脉之气失调,与足阳明之气相并而上逆,气不得降,故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呕吐、咳嗽等症;冲为血海,与任脉共同参与生殖机能,冲任失调或气血不充,致男子阳萎,女子经闭不孕等。

(四)带脉病证

带脉病证,是指带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带脉起于季胁,绕腰一周,状如束带,总约十二经脉及其他七条奇经。

【临床表现】腰酸腿痛,腹部胀满,赤白带下,或带下清稀,阴挺、漏胎。

【证候分析】带脉环腰,总束诸脉,人身冲任二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则太冲所以能够上养心肺,须赖带脉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气所以能上下流行,亦赖带脉为关锁。带脉经气不利,故出现腰酸腿痛;中气不运,水湿困阻于带脉,则腹部胀满,带下清稀量多;带脉气虚,不能维系胞胎,则见阴挺、漏胎。

(五)阳跷、阴跷脉病证

阳跷、阴跷脉病证,是指阳跷、阴跷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均起于眼中。跷脉左右成对,均达于目内眦,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

【临床表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昧;阳跷急则阴厥。

【证候分析】阳跷、阴跷二脉均起于足跟,阳跷循行于下肢外侧,阴跷循行于下肢内侧,二者协调关节,有保持肢体动作矫捷的作用。如某侧发生病变,则经脉拘急,另一侧则相对弛缓。两脉均达于目内眦,故阳跷患病,阳气偏亢则目内眦赤痛,或失眠而狂走;阴跷患病;阴寒偏盛,寒盛则下肢厥冷。

(六)阳维、阴维病证

阳维、阴维病证,是指阳维、阴维二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分别维系三阳经和三阴经。

【临床表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若阴阳不能自相维系,则见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倦怠乏力。

【证候分析】人身阳脉统于督,阴脉统于任,而诸阳清阴之散现而会者,又必有经脉以维系而主持之,二维脉有维系阴阳之功能。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故阳维脉受邪,可见发热、恶寒;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故阴维脉受邪,则见心痛。若二脉不能相互维系,阴阳失调,阳气耗伤则倦息无力,阳精亏虚则精神恍惚,不由自主。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