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为肝风内动,病源乃痰瘀为患,因痰致瘀,故痰兆必然为主要预兆。由于风痰的特性变幻万端,故中风先兆也多呈现形形色色的怪兆。另外,体质预报对本病的超早期先兆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概述

中风,即“卒中”,又名偏枯、击仆、大厥、薄厥,还包括瘖痱,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无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瘖痱”。

主要见证为卒然昏仆,后遗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或无昏仆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因其来势凶猛,后患无穷,如大风倾倒楼厦故名中风。中风产生机制为素体肥腴,膏梁厚味致痰湿内生;或七情失节、忧思恼怒、郁而化火或将息失调,纵欲房劳致阴虚阳亢。总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或湿浊内生,痰瘀互结所致。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亦即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性及脑缺血性两类疾病,脑出血性疾病分为脑溢血和蜘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性疾病则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中风是一种对中、老年人威胁较大,发病率颇高,后遗症不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在世界人口死亡率中占第三位。因此,对中风先兆的预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风先兆潜证

中风与肝肾及痰瘀的关系最大,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偏枯……甘肥贵人,高粱之疾也”。又如《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朱丹溪则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疾”(《丹溪心法·论中风》)。

但中风一病虽与风火痰瘀皆密切相关,然却以内虚为本,故《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祖国医学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从“外风”到“内虚邪中”到“非风”的过程,实际上是中风病机学的发展过程。因此,其先兆潜证以肝肾阴虚潜证及痰浊瘀阻潜证为常见。

(一)肝肾阴虚先兆潜证

肝木赖肾水的滋养,如肾阴虚水不涵木,则易导致肾阴下亏,肝火上亢,该型常为“中脏腑”(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远期潜证,即形体偏瘦、头痛眩晕、耳鸣目糊、夜热盗汗、遗精带下、腰酸膝软、咽干颧红、舌质偏红、脉弦细等仅偶见一、二,便足以说明之。

阻截治则滋水涵木、柔肝熄风,方用滋水涵木饮生地、白芍、玄参、龙骨、牡蛎、龟板、牛膝、佛手,或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龟板、生龙骨、生牡蛎、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二)痰浊瘀阻先兆潜证

痰浊瘀阻证与痰瘀互结证不同,前者病机以痰为主,后者则以瘀为要。作为中风潜证的痰浊瘀阻型,是以痰浊挟瘀为患,痰为病根,瘀为继发性病因,并且多为内源性痰浊,症见形体肥腴、头晕目眩、痰多涎粘、脉弦滑、舌苔腻等。

阻截治则豁痰逐瘀、平肝化浊,方用云连温胆汤:黄连、茯苓、法夏、枳实、竹茹、陈皮、甘草加生龙骨、生牡蛎、泽泻、山楂、荷叶,或《济生方》导痰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南星加生龙骨、生牡蛎、泽泻、荷叶、山楂等化痰去脂浊药。

(三)气虚血瘀先兆潜证

气虚血瘀是中风的主要潜证之一,内虚是中风之本,故明·张景岳指出:“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又有形容中风犹如巍峨大厦之倾倒者。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中风的气虚血瘀机制,并立著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实践中,气虚血瘀潜证确也较多,尤其为中风“中经络”(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远期潜证,即表现为头昏乏力,健忘失眠,肢软指麻,脉象沉涩,舌质偏暗有瘀点等。

阻截治则益气化韧,方用益气通瘀汤赤芍、葛根、地龙重者可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三、中风先兆

(一)远期先兆

1.记忆障碍以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为远期先兆特征,并以近期遗忘、尤其人的姓名遗忘为甚。但理解力及远期记忆良好。其产生机制为痰瘀阻络,导致脑髓空虚、脑脉气血不运之故。主要为颈内动脉供血不良,形成大脑皮层额叶慢性缺血缺氧所致。

2.感觉异常以肢麻、尤其指麻为最常见,有的形成头皮麻木,病机为痰瘀阻络,气血失运所致,主要系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良的缘故。

3.异常动作以头摇、肌肉眶动、口角撮动,下眼皮跳为常见,产生机制为风阳上扰肝风欲动,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脑部血液的供应由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完成,颈内动脉的第二分支——大脑中动脉,主要供养大脑皮质,故健忘、记忆力减退、一过性失语、失明皆与大脑中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有关,而眩晕等,则是由椎基动脉硬化小脑供血不良引起的。

上述症状属中风远期先兆,可先露于脑卒中前数月至数年。金·刘完素曾提出中风的远期先兆为三年。其曰:“中风者具有先兆之证,凡人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颇有实践意义。

(二)近期先兆

1.眩晕、头昏这是中风常见先兆之一,其机制为痰浊上壅,瘀阻脉络,或上盛下虚、肝风欲动。

2.一过性失语、失明、神志丧失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致脑海失养之故,现代医学认为可因供养脑血液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硬化,管腔高度狭窄,或血管收缩,致大脑皮质短暂性缺血而出现上述症状。

上述近期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日至数月。

(三)前夕先兆

1.嗜睡、迷糊精神痿靡、昏昏欲睡,这是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血行失运之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椎底动脉管腔狭窄,供血不良所致,为脑血栓形成前期,这是中风的较近先兆,多出现于缺血性脑出血之前夕。

2.头痛、恶心、眩晕头痛由不定性变为持续性,部位亦由不定变为固定。有的比较剧烈,甚至恶心、眩晕,此系肝阳上亢,肝风升动,上扰清空,乃祸不旋踵之兆,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信号,此系脑血管高压,管壁紧张之极,脑血管破裂的前兆。

3.频发肢麻、行走跌半由于脑络高度瘀阻、气血不运,远端供血不良所致,常出现于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的前夕。

上述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小时至数日。

四、中风先兆特点

(一)表现为肝风的特点

风性动摇,风性向上,中风卒中一病,多由肝阳翕张,阳化风动所致,故先兆证的表现必然以肝风的特点为主,如眩晕、头摇、肢指麻木、头皮发痒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肝经循行上至头部,肝阳妄动不横窜经络便上冲巅顶,因此中风先兆多发生于头部及肢体等部位。

(二)表现为痰瘀的特点

中风的病理之一是痰瘀阻络、脑络受阻,其特点为血行不运,脑髓失去濡养,可出现善忘、喜眠、精神萎靡、眩晕、肢麻等证。

先兆时间可由发病前数秒到发病前二十年不等,时间差距很大。

五、中风先兆鉴别诊断

中风先兆最常见症为肢麻、颤动、步难、善忘和眩晕,因上述症状并非为本病的特异症状,因此必须与有上症的一些疾病进行区别,病史以及伴发症很有鉴别意义:

(一)肢(或指、趾)麻

中风先兆的肢(指、趾)麻需与痹症、痰阻、血瘀及血虚所致的肢麻相鉴别,要点如下:

1.中风先兆肢(指、趾)麻多属于肝阳上亢型或血瘀阻络型,属肝阳上亢型者,多伴有头胀痛、眩晕、脾气暴躁,属血瘀阻络型者常有好哭、嗜睡及健忘。前者为脑动脉硬化并发高血压的情况,后者可见于脑血栓形成前期。

2.痹证肢(指、趾麻)痹证常出现肢麻,尤以着痹为多,鉴别要点是伴有疼痛或肿胀,而着痹还有沉重的特征,且痹证肢麻与雨湿寒冷天气密切相关。属湿热型者多有局部灼热,脉濡数、苔黄腻的特征。

3.血虚肢(指、趾)麻气血虚肢(指、趾)麻鉴别要点为双侧性,并兼见乏力、面色苍白,脉弱无力等症,多见于低血压、贫血、低血糖、神经衰弱、颈椎病及心律不齐等疾病。

4.痰阻经络肢(指、趾)麻痰流窜经络,阻碍气血可发生肢(指、趾)麻、震颤等,多继发于脉管炎,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5.血瘀肢(指、趾)麻常发生于心脉瘀阻、鉴别要点是左上肢及小指麻,但每与胸闷、憋气或心悸、舌紫、脉涩等并见,可出现于冠心病等症。

(二)颤摇

包括头摇、身晃动及手颤等,须与血虚失濡,阴虚风动及风痰走窜相鉴别。

1.中风先兆颤摇多属肝阳上亢型,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脉弦劲、面赤、眩晕、急躁易怒等,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2.血虚失濡颤摇此型出现的肢末震颤,鉴别要点为伴有肢麻及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及脉弱等症状。可见于低血钙性手足抽搐症,神经官能症,老年性家族性震颤无肌强直症等。

3.阴虚生风颤摇多表现为手指颤动,每伴见口干舌质红、心烦、手心热、脉细数等症状。多出现于热病后期,热邪久羁灼伤阴分瘛瘲风动。

4.风痰走窜颤摇鉴别要点为兼形体肥胖,有麻木或痒感、舌胖大苔腻、恶心胸闷、脉弦等症。常见于帕金森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酒精中毒等疾患。

(三)步难

指行走打跘无力。

1.中风先兆步难常伴见糊涂、健忘、头晕、肢麻等症,多发生于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栓形成前期,主要机制为一过性脑供血不良,气血不运经脉失濡所致。

2.痿证步难鉴别要点为行走打绊伴有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并有肌肉痿缩、消瘦等症,常出现于重症肌无力及家族性周期性弛缓性瘫痪。

3.痰瘀阻络步难所致行动不灵多见于痹证、虚劳病。前者伴有疼痛、肢肿和麻木,后者可见发热盗汗、背痛干咳、消瘦等症。如为脊髓痨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四)善忘

中风先兆善忘应与瘀血善忘、肾精不足善忘、痰浊阻心窍善忘、心肾不交善忘及血虚善忘相区别,其要点如下:

1.中风先兆善忘多为痰瘀阻滞脑络,常有头痛、嗜睡、好哭及注意力不集中,脑力下降、肢麻等大脑慢性缺氧、缺血症状,常发生在脑血栓形成患者,其特点为近事遗忘,尤其是人名遗忘,如对比较熟悉的人突然忘其姓名。

2.肾精不足善忘必伴耳目失聪发花,毛发早白,形容憔悴无泽,齿摇足跟痛,腰酸头晕脉沉等症。

3.瘀血善忘善忘为瘀血的重要特征,鉴别要点为常有脱发,但欲嗽水不欲咽,舌紫暗、脉涩或便黑等症。

4.心肾不交善忘除善忘外还与心烦、失眠、心悸合为心肾不交四大症状,可以据此进行鉴别。

5.痰浊阻心窍善忘其善忘每有神迷恍惚、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等症,可出现于癫狂痫证、痰证、郁证等疾患。常可出现神经官能症。

6.血虚健忘此为心脾两亏,鉴别要点为兼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舌淡、脉细等症。

(五)眩晕

中风先兆眩晕应与血虚眩晕、痰浊眩晕、肾精不足眩晕、水饮眩晕等相区别,其鉴别要点如下:

1.中风先兆眩晕多为肝阳上亢型,应兼见头胀痛、急躁易怒、面赤升火、脉弦滑、肢麻、颤摇等证。多为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疾患,属痰瘀阻脑络型则伴有善忘、迷糊、肢麻及性格反态等症状。

2.血虚眩晕此型眩晕鉴别要点必见面色苍白、唇舌淡、神疲乏力、脉细弱等症,可见于血虚、虚劳等症。

3.痰浊眩晕痰浊眩晕应并见呕恶胸闷、苔腻纳呆、身重脉沉等症。癫狂痫证、痰证每可见之,每见于现代医学疾病的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脑肿瘤等。

4.肾精不足眩晕鉴别要点必并见腰酸耳鸣、健忘目花、遗精阳痿、脉沉无力等症。

5.水饮眩晕为津液失运,水气上泛所致眩晕、必见呕吐涎沫、溺短、心下或脐下悸、或肠中漉漉、消瘦等症,故鉴别并非难事。

六、中风先兆病案选录

1.李××:男,62岁,干部。于干校劳动期间,突发半身不遂,经河南某医院诊断为“脑血管栓塞”遂回京求治。据云二十年前即有肝风之鸣动,头手轻度振颤……以自拟活血通脉汤去乌药加黄芪施治……上方共服40余剂,患者即可健步,二十年之头身振颤也不期而愈。

〔按〕本案先兆为头身振颤、先兆出现之早竟于发病前二十年即现,说明中风先兆可以发生很早。该患者42岁即已动脉硬化,和目前提出动脉硬化发生年龄较早的观点是一致的,说明我国早已注意到了动脉硬化可以较早发生的问题。

2.李××:男,65岁,农民,河北省××县××医院住院病人。会诊日期,1978年5月10日。四天前感到右上下肢麻木,活动不利但尚能活动,言语有些改变,说话较笨,次日诸证愈来愈严重,即送来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脑动脉血栓形成。

3.梅××:男,45岁,干部。一日晚饭后生气,突然头痛,目眩和呕吐,烦躁不安,昏不识人,呼之不语,项强,四肢微急……。

〔按〕上述2、3两例病案皆为中风的近期先兆,第二例说明,中风先兆常于发病前数日加重,第三例先兆出现于发病前数秒,为中风先兆最短者,其头痛、目眩和呕吐属于前夕先兆。

七、中风先兆文献研究

(一)选摘

(1)《素问·灵兰秘典论》:“至道在微”,《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上工救其萌芽”。

(2)《河间六书》:“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

(3)《医宗金鉴》:“此病之来,必有先兆,如神短忽忽,言语失常,上盛下虚,头眩脚软,此痰火内发之先兆也”。

(4)《杂病广要》引:

《丹台玉案》:“卒然中中风者,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其受病久矣,盖肉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土必先溃也,而后水决之;木必先枯也,而后风吹之”。

《杨氏家藏方》:“人有患头目眩,或游走风、口眼瞤动、非痰、乃风之渐也”。

《诸证辨疑》:“中风者,人本气血两虚,或有形盛气衰,或指节不时麻木,或手足间酸疼,或头眩、眼吊或虚跳,痹于半身或周身,有如虫行,此中风之兆也”。

《医经会元》:“大凡见眩晕之渐,劳即耳鸣目眩,背膊酸痛,有时腰痛者,此中风之履霜也,此是病之缓也”。

(5)《医林改错》:“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虚证可查乎?余生平治之最多,知之最悉。每治此症,愈后问及未病以前之形状,有云偶尔一阵头晕者,有头无故一阵发沉者,有耳内无故一阵蝉鸣者,有下眼皮长跳动者,有一只眼渐渐小者,有无故一阵眼睛发直者,有眼前长见旋风者,有常向鼻中钻冷气者,有上嘴唇一阵跳动者,有上下嘴唇相凑发紧者,有睡卧口流涎沫者,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者,有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者,有无故一阵气喘者,有一手长战者,有两手长战者,有手无名指每日有一时屈而不伸者,有手大指无故自动者,有胳膊无故发麻者,有腿无故发麻者,有肌肉无故跳动者,有手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者,有脚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者,有两腿膝缝出冷气者,有脚孤拐骨一阵发软向外仆倒者,有腿无故抽筋者,有脚无故抽筋者,有行者两腿如拌蒜者,有心口一阵气堵者,有心口一阵发空气不接者,有心口一阵发忙者,有头项无故一阵发直者,有睡卧自觉身子沉者,皆是元气渐亏之症,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于疏忽。

(6)《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年下元虚损,浮阳上扰,不时足软肢麻,肩背憎寒,头眩多汗,六脉沉微不振,防有猝中之患,亟须温补肝肾,兼养脉为治”。

(7)《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其将发也,外必先显内热之候,或口干口苦,或大便闭涩,小便短赤,此其验也”。

(8)《衷中参西录》:“中风症,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

(9)《证治汇补》:“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10)《中风论》:“其先兆每见头痛晕瞆、痿痹麻木,恶寒扯筋等恙,或眼花面转色,或白或赤,更有自行恸哭者,随及倒卧而不省人事”“或头晕心乱,皮肉松软而兼发呕,嗣后必成半身不遂”或“疲倦遗忘”,“缓证迟之数月或数年乃成瘫疾”,“亦有毫无先兆即行中风之状者,病人哭叫一声即倒卧而不省人事”。“病之将发每有前驱症,大概为头痛头晕,头重耳鸣,眼火闪发,心神慌乱,四肢厥冷,言语错谬,记性全无,暴露激郁,手足麻痹,半边软弱而偏枯处则冷冻,且视物为二,视火放大,舌亦无力,便属将起中风之候”或“一刹那间各般病状齐见”。

(11)《医学正传》:“凡人手足渐觉不随,或臂膊及髀股指节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胸膈迷闷,吐痰相续,或六脉弦滑而虚软无力,虽未至于倒仆,其为中风晕厥之候,可指日而定矣”。

(二)分析

综观诸家所言,中风先兆主要为指麻、头晕、肉腘、健忘、嗜眠及易怒等六大症状。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先兆以指麻、头晕、易怒、肉腘为最常见,缺血性脑卒中则以肢麻、健忘和嗜睡为多。金元·刘河间提出中风能预报三年,是明确提出中风预报的最早者。祖国医学中风预报尤其可贵的是除了认识到指麻、头晕之外,已注意到健忘及性格反态变化,是中风预报的一个发展。王清任记载的中风预报最为全面,提出32个先兆证,其中,部位几乎都在头部及四肢,而且几乎都为偶然性及一过性出现,《中风论》对中风先兆的描绘也颇有启发。

八、中风先兆临床调查分析

(一)调查纪实选录

1.先兆表现为同侧异常(与脑病变部位同侧)

(1)同侧头痛

白某:男,55岁,患脑溢血,住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神经科,左侧半身不遂,发病前半年出现右侧头痛、胀、右侧耳鸣,此外尚有头晕及健忘等。

(2)同侧耳鸣

佟某:男,63岁,患脑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发病前先兆为右耳鸣一年,并逐渐加重。

(3)同侧脸痒

张某:女,51岁,患脑溢血,发病前月余,右半侧脸痒。(该患者患左半身不遂)。

(4)同侧发早白、脱发

甘某:女,57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二年,对侧头发早白,脱发。

(5)同侧头发紧

高某:男,57岁,患急性脑血管病,右手失灵,于发病前数月出现左半头痛发紧及健忘。

2.先兆表现为对侧异常(与脑病变部位对侧)

(1)对侧指麻

金某:男,52岁,患脑血管意外,左上肢不能动,发病前一日左手外侧二指发麻。

(2)对侧指肿

杜某:女,73岁,患脑溢血,发病前中指肿、痛及发病后头痒。

(3)对侧肢麻

黄某:男,59岁,脑血栓形成患者,左半身不遂,于发病前一周出现左上肢发麻,活动后好转,三天后又麻,发展至同侧左腿,历时约半小时,活动后恢复,又过三天后于夜半麻醒,天亮加重,逐左半身不能运动。

(4)对侧体麻

白某:男,60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二日出现左半身麻木,两天后左侧半身不遂。

(5)对侧肢体行走不灵

李某:男,58岁,患脑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左腿走路不灵半年余。

(6)对侧肌肉腘动、抽掣

张某:女,52岁,患脑血栓形成,右上肢不遂,发病前右上肢肌肉出现跳动月余。

赵某:女,58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半年,出现左上下肢抽掣。

(7)对侧一过性不能持物

姜某:男,50岁,患脑溢血,发病前三日患侧麻而不灵活,一过性不能抬碗。

(8)对侧肢体肌肉疼痛

王某:男,47岁,患脑出血,左半身不遂,发病前年余,出现左腿肌肉疼痛,发病后加重。

3.头面五官异常

(1)全头发痒

杜某:女,73岁,患脑溢血,发病前2~3月出现全头发痒,发病后,病侧痒〔。

(2)眼累、复视

甘某:女,57岁,患脑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发病前2月出现左眼累。

张某:男,60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半月出现复视,阵发性头晕等。

(3)耳鸣

黑某:女,40岁,患脑血管病,半身不遂,发病前半年反复出现耳鸣。

(4)口麻

周某:男,56岁,患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前一天,出现嘴麻。

(5)面赤

袁某:男,59岁,脑血栓形成,发病前面赤紫红。

(6)舌大

屈某:男,63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一天说话声音异常,随即舌大。

4.性格反态

(1)易怒

甘某:女,57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半年易怒。

(2)无故哭泣

张某:女,51岁,患脑溢血左半身不遂,发病前半年常无故哭泣,自觉委屈。

(3)哭笑反常

赵某:女,58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一年出现哭笑反常。

5.近事记忆减退

马某:男,68岁,患急性脑血管病,左侧半身不遂,近事遗忘三年,尤其以人名遗忘为甚。

6.嗜睡

王某:男,47岁,患脑出血,左半身不遂,于发病前三天明显嗜睡。

7.头晕

张某:女,66岁,患脑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发病前二年出现晕眩,持续加重。

8.早醒

史某:女,57岁,患脑溢血,左半身不遂,发病前数年出现早醒。

9.口干

张某:男,72岁,患脑血管病,左下肢不遂,发病前一月出现口干。

10.烦躁、失眠、低热、出汗;

黑某:女,40岁,患脑血管病,右半身不遂,发病前半年伴右半身发麻,同时出现失眠、出汗、低热、烦躁。

(二)分析

1.中经络先兆主要系脑缺血,多为脑血栓形成所致。由于椎体交叉,所以先兆症状表现于同侧头面五官及对侧肢体躯干,主要症状为:

(1)同侧头部因慢性缺血而隐隐作痛,或伴有同侧头发早白、脱发、同侧耳鸣、面痒、同侧眼累。

(2)对侧肢体因慢性供血不良而发麻,肉腘、抽掣、行动不灵。

(3)健忘、注意力涣散,喜哭善悲,亦因慢性脑髓失养所致。

上述症状为中经络先兆,所谓“中经络”,正如《金匮要略》所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因发病多不出现意识丧失,言语不乱之故,中经络先兆也多表现于肢体发麻,很少有一过性失语、意识丧失。

2.中脏腑先兆主要为脑出血,多为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破裂而致。其先兆表现多因血管壁弹性减弱,管壁紧张度太高,或管壁痉挛引起脑部充血,脑血行郁滞之故。其先兆表现多为:

(1)头胀痛或伴眩晕、耳鸣:可出现于全头或一侧。每于情绪激动或工作紧张,过度劳累后诱发。

(2)手颤、头摇、口角掣扯:亦为脑出血的先兆,主要为脑血管舒缩减弱,致神经营养功能障碍之故。

(3)脾气暴躁、易怒、易激动:皆为出血性脑卒中的先兆,因每诱发肝气上逆,风阳上扰之故。

(4)面赤目红:面赤为气血上冲,目红为肝火过盛,皆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信号之一。

(5)大便秘结:为腑气不通,热闭于内,肝火欲动之兆。故肝阳上亢动中者,每有大便秘结之先兆。

以上诸证因为脑出血性卒中,来势凶猛,每伴神志丧失不能言语,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言”。所以多为中脏腑。中脏腑先兆多有一过性失语,失明,意识丧失,中医称为“小中风”,“小中风”频发即有大中风的可能。

九、中风先兆防治

对中风先兆的处理,其中,中经络先兆与中脏腑先兆的处理各不相同。

(一)中经络先兆防治

中经络先兆多为缺血性脑卒中前躯证,以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出现先兆证时应化痰通络。因是内源性痰浊,故应通过调整脏腑阴阳,消除内源性浊痰的产生根源,截断脏腑虚实与风、火、痰、浊之间的病理因果关系,是化痰浊的根本大法。

阻截治则缺血性脑出血先兆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化瘀通络、豁痰泻浊。因脑血栓形成主要为脉瘀,导致脉瘀的机制为气血的清浊滑涩异常,血浊发展为血瘀,所以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化瘀,包括行气、豁痰及泻浊等法。可采用泽泻汤、减肥饮、温胆汤等,然大多数减肥失败者,皆因食欲过亢,饮食不能节制,因此自始至终必须配合抑脾火制胃纳的药物方能断其源,除其根。

对脑动脉硬化者,大多体质肥胖,食欲旺盛,其特点为肝脾失调,笔者将其机制称为“脾旺肝弱”。因为脾旺致肝木受抑,肝木被郁不能疏土,土失布运致浊阴不降,痰浊内生,故治疗当抑脾舒肝、运浊化痰。《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正可说明。方用防风通圣散或减肥饮术、茯苓、陈皮、黄连、小枣、荷叶、竹茹、白矾(分冲)。

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为化瘀通络,豁痰泻浊,或以温胆汤加参三七末、丹参、地龙、桃仁、红花必要时加水蛭末。

(二)中脏腑先兆防治

中脏腑先兆多属出血性脑卒中,如为脑溢血前躯伴高血压者,多有肝阳上亢,内风欲越之证。出现先兆证后,急应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并兼以豁痰熄风,多能避免或延缓中风的来临。可酌用镇肝熄风汤,滋水清肝饮地、丹皮、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夏枯草、石决明、生牡蛎或杞菊地黄丸之类。

(三)生活调摄及体育锻炼

发现中风先兆后,除配合药物治疗外,应立即注意调摄生活起居及控制体重(详见第六十章第二节),劳逸结合,切不可连续干紧张的工作,一定要让血管紧张度降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心情要乐观愉快,生活起居,必须轻松协调。

体育锻炼,尤其是慢跑、气功均能降低胆固醇,对延缓动脉硬化,调整血压颇为有效,是防治中风的积极措施。

(四)配合现代检查

对动脉硬化,中医切诊很有价值,笔者长期观察,注意到寸口脉的硬度对动脉硬化的发展颇有观察价值。脉管硬者,血脂几乎长年偏高,通过一定的防治后,寸口脉的硬度可有相应改善。

出现中风先兆后,除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加强观察外,并积极配合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检查。如血脂分析(实验室)、脂蛋白电泳图、心电图、X线、超声波、脑电图等检查动脉硬化、冠心病。

(五)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步骤,出现中风先兆的患者往往都有动脉硬化、血脂及胆固醇偏高。因此,控制每日饮食的总热量及食低胆固醇、低糖和低脂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风先兆患者食欲多亢进,因此不科学管理好饮食,将会使中风的防治失败。

(1)β脂蛋白高,并合并胆固醇高:膳食管理低脂、低胆固醇。

(2)甘油三酯高,不伴胆固醇高:膳食管理当限制糖及总热量,胆固醇不限制。

(3)胆固醇高,伴血脂升高:以限制胆固醇食物为主,脂肪可较少受限制。

每日脂肪在50克以内,醣250克以内(不吃单糖),胆固醇限制在300毫克以内,总热量每公斤体重104.5~125.4焦(25~30卡)。

(六)中药降脂药

可以防己黄芪汤酌加泽泻、山楂、竹茹、芦根、何首乌、柏子仁、黑芝麻、苡仁、葛根、荷叶、茶叶。

(七)降脂食物、菠菜参考

绿豆、黄豆、芹菜、荠菜、西瓜、冬瓜、黑芝麻。

十、文献选摘

(1)《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按〕本段指出治病应治于发病之前的原则,即所谓“治未病”。

(2)《刘河间伤寒六书》曰:“经曰:肌肉蠕动者,名曰微风,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多着此经也,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于萌芽也……是治病之先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中风论第一)。

〔按〕对中风先兆证提出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进行防治。

(3)《儒门事亲》·中风:“高评事,中风稍缓,张令涌之。后服铁弹丸,在《普济》加减方中,或问张曰:君常笑人服铁弹丸,今自用之,何也?张曰:此收后之药也。今人用之于大势方来之时,正犹蚍蜉撼大树,不识次弟故也”。

〔按〕提出中风证治疗当先以涌吐缓其急,可供痰热阻窍型治疗之参考。

(4)《张氏医通》:“又治松陵沈云步先生,解组归林,以素禀多痰,恒有麻木之患,防微杜渐,不无类中之虞,乃谋治于石顽,为疏六君子汤,服之颇验”。

〔按〕本段介绍张石顽以补气法治疗中风先兆,以除类中之虞。

(5)《续名医类案·中风》:“龚子材治桑环川刘前溪,年近五旬而桑多欲,刘嗜酒其脉左手具微,人迎盛右脉滑大,时常手足酸麻,肌肉蠕动,此气血虚而风痰盛也,谓三年内具有瘫痪之患,因劝其服药谨慎,以防未然桑然其言,每年制搜风顺气丸(此药亦未可常服)延龄固本丹各一料后果无恙”。

(6)《续名医类案》:“万密斎治敬吾庚戌冬得风疾医治之未尽,辛亥春右肩膊抽掣、唇吻随动,诊之脉浮缓而,此风邪在太阴经也,右寸浮而、肩膊动者,肺病也,手太阴右关脉缓唇动者脾病也……以黄芪蜜炙,白芍酒抄,甘草炙作大剂服之,……此缓而治本也”。

〔按〕提出中风先兆从经络调治。

(7)《续名医类案·中风》:“程晓川客湖州,四十诞辰,徵妓行酒,宴乐弥月,一日忽觉两小指无力,掉硬不舒,且为不用,口角一边常牵引,诊之六脉皆滑大而数,浮而不敛,其体肥、面色苍紫。据脉滑大为痰,数为热,浮为风,盖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以善饮故多湿,近女故真阴竭,而脉浮中风之征已兆,喜面色苍紫神藏犹可治。宜戒酒色,以自保爱,以二陈汤加滑石为君,芩连臣,健脾消痰,撤湿热从小便出,加胆量天麻以定风,竹沥姜汁拌晒,仍以竹沥、姜汁打湖为丸,引诸药入经络化痰,又以天麻丸滋补筋骨,标本两治,服二料,遂10年无恙”。

〔按〕此案成功地用药物控制了先兆证,使中风延缓了10年也未发作。

(8)《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若遇小中症,切不可用正风药深切治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须平和之剂调理,虽未必为完人,亦不至有伤性命也。若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宜定风饼子,庶儿可安”。

〔按〕本段指出中风先兆证的治疗与中风有所不同,不可用正中风药深治,以免引邪入里。

(9)《医碥》引薛立斋云:“预防之理,当养气血,节饮食、戒房帏”。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