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为脏腑之门户,脐又为腹眼,通过脐可窥视人体内脏经气的盛衰,了解人体脏腑经络的病变,故脐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一、相脐轮

正常,脐轮为圆形或椭圆形,轮口丰满,色泽红润,边缘滑利而富于弹性,象征脏腑精气充足,生机旺盛。如脐轮薄,脐口不圆,色泽不正,按之枯涩为脏腑精气不充,禀赋素薄。

此外,应注意脐的轮廓是否清楚,大小是否得当,和腹的大小是否相应,深浅是否相宜。一般而言,脐直径2.0厘米称为大圆脐,1~2厘米为中等脐,小于1厘米称小脐。

二、相脐壁

脐壁亦称脐廓,正常,脐壁厚实,色泽明润,脐宇宽宏,如脐壁薄,色泽枯晦,脐廓窄缩则属异常。一般而言,脐廓深度大于1.5厘米为深脐,小于1厘米为浅脐,过深或太浅之脐廓均为异常,故《诊病奇侅》曰:“脐大容李者为寿相,浅大者亦为寿相”。然脐宇虽小,只要坚固牢实者亦非夭貌。总之,脐之大小得宜,脐部坚牢厚实者提示肾气实,反之,脐廓软薄萎缩,脐宇小浅者肾气虚,故据脐廓的刚盈柔松可判断疾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

三、相脐底

正常,脐底光滑红润,脐之根蒂居中,牢实挺拔,推之不移,象征元气充盛。反之,若根蒂应手虚软,色泽枯夭,或苍白露青筋,甚至呈晦滞色者,皆属异常脐底,若见脐与肉相离者则为元气败脱之兆。

四、脐相寿夭的意义

脐为元气之候,故对预测寿夭有一定的意义,若脐深、脐环圆整、轮廓宽宇、肌肉厚实、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之相,主寿。反之,如脐浅、脐环不圆,轮薄廓狭,脐肉薄虚色泽不华,按之虚软如泥者为无根蒂之脐,为神气不充、元气虚弱之夭相,故《诊病奇侅》曰:“人之寿夭,相脐可知也”甚是。

最近文献报道称日本一位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从肚脐的形状,可判断人的健康状况。如圆形,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表示正常男子;满月形,多为正常女子;向上形即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多有胃、胆囊、胰腺疾患;向下型与上述相反,表明患有胃下垂,胆囊等疾患;偏右型易患肝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偏左型多见肠胃不佳;浅小型多见激素分泌不正常,经常感全身无力等现象。

五、脐动气预报意义

悸动气包括脐周悸与脐周动气,脐周悸包括脐上悸、脐中悸及脐下悸,其特点为自觉悸动,多提示脏虚、水饮及挟瘀。脐周动气包括脐上动气,脐中动气及脐下动气,特点为他觉触动,为脏虚、冲气上逆、水气的标志。

脐周悸病轻,脐周动气则较重,脐周动气可由脐周悸发展而来。二者互为病理转化关系。

一般来说,脐中动气是不能触动的,如能触到其跳动亦是较柔和的,一息大约5~6次,如7~8次以上则属凶相。

1.脐上悸、动先兆意义脐上悸为病人自觉脐上筑动,多属心肝不宁,常出现于神经比较敏感的女性,病情较轻,每于情绪激动时出现,常与失眠,梦多等症兼见,此类人多性情急躁、敏感多疑,素禀体质纤弱。

脐上动气为医生可以触知的动气,提示肾虚不潜,冲气凌心,常出现于肾阳虚患者,若脐上动悸连及心下,甚至波及虚里则为心肾两虚宗气无根的重证信号。证见面白头晕,心悸怔忡、畏寒肢冷、脉沉、舌质青、苔白等,故前人叹曰:脐之动,实为君火之应,意竟在此。动气在脐上,若见颧赤烦躁,又为下焦阴寒浮阳上越的真寒格阳症标志。

2.脐中悸、动先兆意义脐中悸即当脐悸,为中虚之征兆,盖脐主中州,脐有动悸则示脾气不足,胃无虚冷等病变,证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苔白润胖嫩,脉细弱无力,脐中悸常有中气下陷致内脏下垂等证,临床上胃下垂患者确常有脐中悸症状。

脐中动气为脐中悸的较重情况,为脾肾两虚、肾病及脾病理。由于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因此,脐中动气除提示脏寒之外,还有中虚土不制水,冲气凌心之势,较脐中悸更为严重。证见脐中筑动、面白畏寒、腰冷肢凉、腹鸣便溏、食少心悸、舌苔的舌质青体胖嫩、脉沉细等症。

3.脐下悸、动先兆意义脐下悸提示肾虚不能制水,水停下焦的水饮病和肾虚冲气不潜的病候,如《伤寒论》五苓散证:“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又如苓桂术甘汤证:“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汤”即是。

动气在脐下多为不良预兆,提示肾阳式微、命火不足。脐下动气预后最差,因脐下为肾间动气所在,肾间动气者,《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肾间动气又名原气,导源于命门、肾,藏之于丹田,系于脐下。正常,肾间动气内守不动,如脐下筑筑悸动则表示藏气内虚、真气失守,乃大凶之兆。证见面色白,精神虚惫,脐下筑筑悸动,畏寒腰冷,丹田发凉,心悸气促、舌质青,体胖有齿痕,脉沉弱,尺部尤无力。

4.脐左右动、悸先兆意义脐左右动悸,临床上所见不多,主要与肝胆有关,盖肝气行于左,胆经侧行于脐旁,故肝虚胆不宁则动悸于脐之左右。此外,肝气不舒,气郁于左,亦可出现脐左动悸、常与七情有关,多见于妇女更年期,为逍遥散的适应证,证见神情忧郁寡欢。

总之,脐动悸多预兆脏虚,尤为肾气不足。其中,脐上动悸往往为心肾疾患的信号,而脐中动悸则多预报脾肾异常,脐下动悸为心肾虚的信号,脐旁动悸则考虑肝胆疾患,故脐动悸与脏腑疾病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六、脐温先兆意义

脐温是预报内脏寒温的温度表,脐居于中,故脐与脐周温度的变化更能集中反映内脏的寒温。

1.脐温过高脐当大腹中央,内应脾胃,如脐温过高则可提示大小肠积热,或阳明府实蕴热,或心经积热流于小肠,如同时并见脐部发汗,有小疮疖,则有脐痈之虞。

2.脐温过低脐上冷多预兆心肺阳虚,常并见心悸气短、浮肿无力等症,脐周发凉又提示脾胃虚冷、中州火候,脐下寒为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的信号。

七、脐色先兆意义

脐色泽的改变多提示内脏寒热的变化。

1.脐色白脐色白无光泽,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临证可见气促心悸、头晕乏力、虚浮食少,唇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

2.脐色赤脐色红赤,甚至有疮疖,表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外应于脾,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可与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干、便结心烦等全身症状并见。

3.脐色黑脐色黑为肾阳式微、命火败绝的凶讯,亦为暴病将卒的恶非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临症险恶,常与急促息微,神识昏迷等危象并见。

4.脐色黄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证见身热起伏或无热,脘痞满闷,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5.脐色青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皮寒冷、拘急板滞并见。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色发青。

6.脐色紫脐色发紫,色泽晦枯,或见瘀斑为内有瘀积之象。腹腔癥积和盆腔肿瘤尤可反应于脐,重者可见脐腹肤肌甲错、干燥如鱼鳞,腹内可触及包块,腹皮拘急拒按,全身可见口干夜热、善忘,面色黎黑。

八、脐位先兆意义

正常,脐位居大腹中央,无外突及下陷,如脐位发生改变,则说明脏腑有虚实之变。

1.脐突出脐位外突为水肿的凶兆,提示严重水肿,脐外突凸又为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临床上如哮病,喘证出现脐突发黑,多为心阳欲绝的预兆。

2.脐内陷脐凹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此外,脐突然内陷还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温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良。

3.脐下移脐位下移,下落中线,为肾虚中气不足的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常提示内脏下垂。证见少气无力,动则息促,头晕眼花,腹部堕胀,脉虚无力,舌淡苔白等中气下陷证,提示胃腑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子宫脱出等。

4.脐上移脐位上移,超越中线,为气逆气滞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郁气滞之象。常以郁怒为诱因,多与胀满呕吐并见,此外,内有癥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脐上移的腹壁常呈紧张拘急状,此时应注意脐腹合参。

九、脐先兆在急证,危证中的意义

脐位于腹之前缘,诊腹时脐首当其冲,又具外露特点,故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脐又有丰富的血脉经络,是经气贯注交汇的中心,故诊腹紧急时可独取于脐。脐诊在急症、危证中有一定的独特诊断意义,如呕吐泻泄出现大脐下陷为元气暴虚之兆;水肿脐突为肿证危候;久病肾虚、脐色现黑为肾气将绝、命火欲息之危象。又如脐上动悸维系虚里为心阳虚、宗气外泄的征象,预后大多不良。又脐下动气伴怔忡、心悸又提示肾虚失制冲气上逆,元阳败竭。另外,脐萎缩枯润又为精气亏损生机渐尽之象,脐突然发凉为寒气内袭中州之兆……。足见脐对急证、危证具有重要的预诊意义。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