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八廓是一种眼睛与内脏定位的学说,所谓“脏有病,轮必见应”。应用“脏轮相应”原理,可以较早地窥得内脏病变的信息……

一、五轮八廓先兆的理论基础

五轮八廓源于《内经》目与气血筋骨关系的论述。包括五轮及八廓两个内容。

五轮学说是以眼及五脏相配应的理论,建立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五轮即所谓“脏轮相应”,源于《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大惑论》)以后经我国著名古代眼科专书——《秘传眼科龙木论》加以定名,又经《银海精微》及《审视瑶函》等著名眼科大全加以论述,并发展为五轮学说而沿袭至今。

以现代解剖学的观点来看,风轮相当于角膜,血轮指眼内外眦部的球结膜血管,肉轮为上下眼睑,气轮系球结膜、巩膜和眼球筋膜,水轮系瞳神,即瞳孔包括瞳孔后面的组织如房水、葡萄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神经等。著名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还对五轮赋以歌括,如:眼中赤翳血轮心,黑睛属肾水轮深,白睛属肺气轮应,肝应风轮位亦沉,总管肉轮脾脏应,瞳人属胆为准海。言轮者,是比喻眼球运动如轮转,故称五轮。

眼疾总共七十二般内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状,由于外之五轮与内之五脏相应,故五脏病理能反映于五轮。因此,应用五轮理论能尽早发现内脏疾病,尤其对外障眼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更大。

《审视瑶函》亦曰:“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肝有病则发于风轮,心有病则发于血轮,肾有病则发于水轮,脾有病则发于肉轮。”皆说明脏为轮之本,轮脏相应是五轮学说的精髓,也是眼五轮先兆的理论基础。

八廓学说,是将眼分为八个部位分别与脏腑相配应的学说,始出于《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对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审视瑶函》将其发展,《银海精微》以八卦命名,如:乾廓、坎廓、艮廓、震廓、巽廓、离廓、坤廓,兑廓。《世医得效方》则定为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历代眼科名著对八廓定位也都有所不同。

八廓主要分属于六腑及心包、命门,即:小廓、风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泽廓、山廓,并与八卦相配。其中,水廓为瞳人属坎卦,配属膀胱,又名津液廓。风廓为黑珠,属巽卦,配属胆,又名养化廓。天廓为白珠属乾卦,配属大肠,又名传导廓。地廓为上下眼胞,属坤卦,配属胃,又名水谷廓。火廓为内眦,属离卦,配属小肠,又名抱阳廓。雷廓为内眦,属震卦,配属命门,又名关泉廓。泽廓为外眦,属兑卦,配属三焦,又名清净廓。山廓为外眦,属艮卦,配属包络,又名会阴廓。

以上八廓配六腑为八廓先兆定位奠定了基础。

二、五轮八廓先兆的临床意义

五轮八廓学说是一种眼科与内脏的定位学说。然而这种定位并非绝对,事实上每一内脏皆可以作用于每一局部组织,亦即每一轮皆可反映诸脏病理,轮脏定位不过是相对而言。通过相应的配属关系,可以从反应部位上较早地发现疾病,早期诊断疾病,这就是眼目五轮八廓对疾病的预报意义。

轮之与脏无非标本关系,脏有病、轮必见应,轮有病脏亦必有变化,因此通过轮脏所属关系,可以从眼较早窥得内脏病变。如水轮能尽早预报肾的疾患,根据风轮能预测肝的变化,这样在眼这个荧光屏上便可对人体的疾病进行预审。

此外,五轮学说配合生克理论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意义,如《眼科阐微》辨五轮病源用药论说:“两眼角红丝穿入白珠如线者,乃心火克肺金也……白珠红赤灌入黑睛,乃肺金克肝木也……黑珠凸出胀痛,两眼胞红肿难开,乃肝木克脾土也……两胞肿、黑珠下陷难开,是脾土克肾水也”即是。

八廓在疾病的定位上更加具体地既包括五脏亦括赅六腑在内,补充了五轮之不足。五轮八廓学说互补互用,使疾病的早期发现范围得到了扩大。故《审视瑶函》曰:“八廓之经络乃验病之要领”“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辨别方法:“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部,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之受病。”即言辨八廓以观八廓丝络为要。

以上说明五轮八廓理论在预报全身疾病方面具有特定意义。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