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为肾之外候,龈乃胃之外露,故齿龈是肾气的盛衰和胃津存亡的指示器……

一、齿、齿龈先兆的理论基础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故齿为肾之外候。龈者肉之延伸而主于胃,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肾与胃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源,共同维持着齿龈的生长、发育。如《素问·上古天真篇》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

齿龈除与肾、胃密切联系外,还与大肠有关,尤其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经,分别入上、下齿,其经气环贯齿龈,对齿龈的生理、病理有着重要影响。如《灵枢·经脉》篇曰:“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此外,冲脉,督脉之循行环唇而上行,其经气必然渗注齿龈,因此又有齿龈根于冲、督之说。总之,齿龈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关系都较为密切,因此人体脏腑经络病变可以反映于齿及齿龈,说明齿龈对疾病的预报是有其物质基础的。通过齿龈的变化,可以洞悉脏腑病理的迹象。

此外,齿的形状还可反映人的气质,如中国人两个门牙都为铲形。一般而言,门牙长大坚实者,个性坚毅,门牙细小而脆者禀性偏弱,门牙如虎者个性凶勇,门牙如鹰鼻者性多奸滑,门牙宽厚者性多诚实,门牙尖细者多禀敏性,可供参考。

二、齿、齿龈先兆的临床意义

(一)齿为肾、督脉盛衰存亡的外镜

前已述及,齿的生长发育取决于肾的盛衰,因此齿能较早反映肾、督的面貌,如齿小而稀者,提示肾气先天禀赋较差,齿黑枯焦者肾热,满口松动、牙齿早落者,为肾气衰惫早衰之兆。临床上许多慢性牙周炎导致过早脱牙、牙齿松动,即是因于肾虚、肾精不能上荣之故。小儿肾虚先天禀赋不足的五迟,出牙迟又是主症之一。牙齿松动、齿根外露为肾、督大亏之兆,因肾主蛰固,齿摇是肾失于维系所导致。

同样,通过牙齿的荣枯坚落也可推测人体的寿夭吉凶,牙齿的状况是早衰的指征之一,如齿荣坚固者象征肾、督气盛主寿。反之,齿晦松落的预示肾、督气衰主夭,临证均可作为参考。

(二)齿龈为胃津肾液存亡的预兆

齿为肾液所濡,龈为胃津滋养,故齿龈的荣枯能反映胃肾津液的存亡,尤能预报热病伤津耗液的程度。故叶天士说:“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及“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

”故齿焦提示肾水枯,无垢预报胃液竭。临床上逢齿只能润及上半截,则为肾水不承,心火上炎之兆,急须清心火救肾水方能救危。

(三)齿的凶兆意义

齿为骨之余,故齿长而垢者,预兆骨先死。如《灵枢·经脉》篇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素问·诊要经终》亦曰:“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此外,齿槁又为肾液竭的凶兆,见此者,大多预后不良。如《灵枢·寒热病》曰:“骨寒热者……齿已槁,死不治”。临床上齿光无垢预后不良,叶天士十分注重齿龈对疾病的预报意义,如曰:“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温热经纬》)。此外,叶天士还注意到齿瓣,认为齿瓣黄如豆瓣色者多险。

前人还注意到齿根枯白者为大虚之征,又言:“唇亡齿寒为衰惫之兆,齿如黄豆者,肾气绝也。齿如熟小豆,其脉躁者,阴阳俱竭也。唇肿齿黑者,死证也。唇肿,唇黑齿焦者肿胀之死证也。病人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也,目无精光,齿龂黑者,心肝绝也。唇枯齿干者,死候也”。总之,齿牙暴枯、暴黑或暴寒者皆为热病的三大凶兆。

综上所述,牙齿是预报津液存亡的指示器,在实践中,尤其在温病学中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