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损伤或颈椎及其椎间盘、椎周筋肉退变引起的脊柱平衡失调,挤压颈部血管、交感神经、脊神经根和脊髓等,产生颈、肩、背、上肢、头、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状,甚至合并肢体功能丧失等。是一种中年以上年龄的慢性疾病。

【解剖生理】

1、正常人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包括颈7与胸1椎体之间的椎间盘)、8对颈神经和一部分胸神经。

2、枕、环和环、枢椎之间无椎间盘和椎间孔。第1、2对颈神经根不受椎间孔的保护,易受直接外伤。

3、颈椎的横突与棘突:颈椎横突有孔,由维持生命和脑力活动的重要血管—椎动脉、静脉和交感神经通过,并受其保护。颈椎横突较小,与颈部肌肉的不发达相一致,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颈椎棘突分叉、由项韧带附着。

4、颈椎的关节

(1)颈椎的关节突间关节 颈2以上关节面近乎水平位,颈2以下关节面与水平面呈四十度的前后斜坡。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不利的一面是稳定性较差,当颈部突然受到挥鞭式扭转外力时,易产生脱位,而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出现临床症状。

(2)钩椎关节 位于椎体两侧偏后(椎间孔的前壁),由下位颈椎向上凸起的钩突与上位颈椎向下的斜坡形缺面合成的半椎体关节,即为钩椎关节。此关节从左右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防止颈椎间盘从侧方突出。当颈椎间盘因退变而变薄时,该关节间隙变狭窄,上、下椎体缘易发生触撞或磨损而增生,致椎间孔呈哑铃形改变,挤压该处神经根及侧方椎动脉,产生临床症状。

5.椎间孔 颈椎的椎间孔正常为卵圆形,其纵径大于前后径,神经根仅占椎间孔的一半。任何因素使椎间孔前后径变狭窄,均可产生神经根受挤压症状。如椎体移位、钩椎关节增生、关节囊和神经根鞘水肿等。

6.椎管 颈椎的椎管是由颈椎体的后缘、椎弓根的内缘与椎板前内缘组成的一个纵形骨性孔道,内有后纵韧带和弓间韧带连结。椎管的前后径为十到十八毫米,但在前、后、侧屈及旋转活动中可发生2毫米的改变;其长度亦发生改变,颈段脊柱完全前屈时,椎管前缘被拉长一点五厘米,后缘拉长5厘米,其内的脊髓被拉长、变细,而且紧张;后伸时,椎管缩短,脊髓松弛而变粗,易受挤压。脊髓的第一个膨大处位于颈椎2至胸椎2水平处,颈5、6最明显。

7、颈椎活动特点 枕环运动,低头十度,抬仰二十五度;环枢椎的旋转活动幅度最大,前屈以下颈段为主,后伸以3、4、5颈椎为中心,侧屈及旋转活动,是全部颈椎的协同动作,第5项颈椎是承受旋转、扭曲最大的一个椎体。正常颈部的活动幅度(以中立位0度法计算),前屈三十五度,后伸三十五度,侧屈四十五度,旋转四十五度。

8、颈椎先天性变异

(1)移行椎 包括枕骨椎化和环椎枕化,临床均不多见。但后者易伴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和环枢韧带发育不良。

(2)齿状骨 为第2颈椎椎体与上方的齿状突不发生骨性连接,临床亦少见。

(3)融椎 为两个颈椎椎体的先天性连接,多见于颈2、3或颈3、4椎。但前期一般无临床症状。

(4)颈肋 临床较多见,多在成年以后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

【病因病理】

反复扭挫伤,风寒湿外邪侵袭、长期慢性劳损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颈椎的各种先天性畸形这个特殊的潜在性内因,因为颈椎解剖结构的异常,必然导致内平衡的失调和运动点的转移,而增加了损伤的机会。本病的常见病理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

1、颈椎移位 由于颈椎关节突间关节面近乎水平位,一旦椎间盘发生退变、椎间隙即变窄,关节囊及韧带松弛,加上颈部活动时重力的影响,即可造成积累性损伤,加速颈椎退变和不稳,导致颈椎关节发生移位,使椎间孔变狭,椎管径发生改变,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产生临床症状与体征。

2、椎体缘、关节突、钩椎关节骨赘形成 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其后果必然导致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破坏了椎体间的平衡。久之,机体为了抵抗疼痛,使神经免受刺激,建立新的平衡,而产生代偿性骨赘,来稳定脊柱。当然骨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损伤,骨赘的形态及部位与损伤的性质等有关,骨赘的大小与年龄有关,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成正比。若骨赘发生于椎间孔或椎管附近,可产生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压症状。

3、椎间盘与椎间韧带的退变 椎间盘的退变是发生颈椎病的基础既是产生本病的内因,又是其较为普遍的病理改变。如颈部的长期过度伸、屈活动可使弓间韧带(发生相应的改变)变厚、弹力减弱,甚至发生钙化或骨化,直接压迫脊髓。长期过伸,可损伤前纵韧带,突然的猛力后伸活动,可造成前纵韧带与椎体前缘附着处的撕裂。反之,可造成后纵韧带损伤或与椎体后缘附着处的撕裂。由于椎间盘的退变,首先出现韧带松弛,继而发生肥厚、钙化或骨化反应。韧带钙化部位与椎间盘受损平面相一致。本病患者项韧带的钙化是普遍的,可在颈后触及条索状物。

4、脊髓和神经根的变化 因脊髓长期受压,可出现脊髓变性软化,甚至出现脊髓空洞,而导致难以恢复的损伤。其原因主要有血运障碍,椎管纵径缩短,骨赘或椎间盘组织等混合突出物的直接压迫脊髓。神经根因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反应,出现肢体麻木及运动障碍。

5、颈椎骨折 由于颈椎骨折,可造成出血,水肿,或碎骨片移位波及到椎间孔或椎管,直接压迫颈神经根或颈脊髓。骨痴的形成,使椎管、椎间孔发生狭窄性改变,产生脊髓、神经根的受压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以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为最常见。病人往往因颈部过劳、扭伤或寒冷刺激使症状加剧猴诱发。临床症状的产生随病变在颈椎的平面及范围而有差异、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类型。

1、颈型 颈椎各椎间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导致颈肩背酸胀、疼痛、僵硬,不能做点头、仰头及头颈部旋转活动,呈斜颈姿势。病人回头时,颈部与躯干共同旋转。

2、神经根型 颈丛和臂丛神经受压,造成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病人睡眠时,喜取伤肢在上的屈肘侧卧位。

3、脊髓型 颈脊髓因受压而缺血、变性,导致脊髓传导障碍。造成四肢无力,走路不稳,瘫痪,大小便障碍等。

4、椎动脉型 钩椎关节退变,增生而压迫椎动脉,致使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猝倒(猝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并可起来走路)。颈部侧弯及后伸到一定位置,则出现头晕加重,甚至猝倒。

5、交感神经型 颈交感神经受压,造成心率异常,假性心绞痛、胸闷、顽固性头痛、眼痛、视物模糊、眼窝发胀、流泪、肢体发凉、指端红肿、出汗障碍等综合征(即霍纳尔氏征)。

6、混合型 临床上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临床检查】

病人以坐势为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颈项活动幅度是否正常。术者立于病人背后,一手安抚病人肩部,另手扶其头部,将头颈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注意其活动在何角度出现肢体放射痛,或沿何神经分布区放射。并注意其它症状的出现,有助于确定颈椎病的类型。

2、触诊时术者立于病人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拇指由上而下逐个触摸颈椎棘突,可发现:一、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二、患椎后方项韧带剥离、钝厚、压痛或有索条状硬物;三、多数病人向棘突偏歪侧转头受限或有僵硬感;四、患椎平面棘突旁开一横指处可有压痛,并沿一定的神经分布区放射至伤侧上肢。

3、注意伤侧肢体有无发凉、肌萎缩与肌力、肌张力等情况。

4、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闭气缩肛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对神经根型和推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5、神经协同检查应注意颈神经分布区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有无改变,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有否减弱或消失,并注意下肢腱反射情况及有无病理反射。

6、X线检查,在治疗前,为了协助或明确诊断,一般须拍照正、侧、斜位片。重点观察颈椎生理曲线、钩椎关节、关节突间关节、椎间开、椎间隙、棘突顺列、椎体缘等变化情况。必要时可进行断层照相,或脊髓、椎间盘、椎动脉造影等。

其它附助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如肌电图、心电图、脑电图等。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的提示和其它项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颈段脊髓肿瘤 病人可有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软瘫),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硬瘫)。症状逐渐发展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受压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的情况,开始为布郎筛跨氏综合征的表现(在脊髓半侧损害时,伤部以下对侧痛觉、温觉消失),逐渐加重,最后呈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现象。鉴别点:1.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扩大,椎体或椎弓破坏;2.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梗阻部造影剂呈倒杯状,脊椎穿刺奎氏试验阴性;3.在完全梗阻的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当其侵犯皮层脊髓运动束时,表现为双侧椎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浅反射显示,多为其它硬化症的前驱症状。鉴别点:1.无感觉障碍;2.腰穿奎氏试验通畅;3.脊髓造影无梗阻现象。

(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尚未明确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为脑运动核、皮层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受损害的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人的颈膨大部,起病缓慢。主要症状是:1.上肢肌肉萎缩性瘫痪,小肌肉受累尤著,手呈鹰爪形。这是因为脊髓前角细胞受累所致;2.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腱反射活跃或亢进;3.病变发展到脑干时,可发生延髓麻痹而死亡。鉴别点:1.无感觉障碍;2.脊髓造影无阻塞现象。

2、神经根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风湿病 (包括关节炎与肌肉筋膜炎)有颈肩痛、颈部活动受限及手部麻木等现象。鉴别点:1.有多发部位疼痛史;2.无放射性疼痛;3.腱反射无改变;4.麻木区不按脊神经节段分布。5.服用抗风湿类药物后症状可以明显减轻。

(2)颈肋综合征 为肩部下垂时,前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的症状。疼痛可向肩、肘、手部放射,尺侧手指发麻。鉴别点:1.有血管症状,如手部发凉、发白或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X线片;正位片可提示,有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

(3)心绞痛 颈椎病有左上肢或双侧上肢尺侧疼痛,同时合并有右侧胸大肌筋膜炎时,应与心绞痛鉴别,前者在压痛区局部封闭后可以止痛,后者则无肌肉的压痛点,发作时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心电图如有变化,服用硝酸甘油酯可以立即止痛。

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美尼尔氏症 又称发作性眩晕,是由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迷路积水,内耳淋巴系统膨胀、压力升高,致使内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变性所致。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搏变慢及血压下降等。鉴别点:发病与大脑机能失调(包括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被动)有关,而不是由于颈部的活动所诱发。

(2)内听动脉栓塞 突然发生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而且持续不减。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鉴别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这类病人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痛,而没有颈脊神经根刺激体征。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服用酸甘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缓解或者减轻。

【治疗】

(一)按摩治疗

1、原则 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2、施术部位 颈肩部及是累肢体。

3、取穴 风府、风池、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鼎、缺盆、尺三里(小海穴下二寸处)、手三里、颈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点揉、弹拨、理筋、牵引旋转、推滚。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1到2日1次。刺激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6、手法操作 常规手法(分四个步骤)

(1)推摩滚揉项部法 病人取座位。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推、摩项部数遍;而后,用小鱼际部滚、多指揉颈项部数分钟,同时活动头颈部。

(2)按摩经络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头颈前屈,将颈部充分显露(体虚者可取卧位)。术者立其后方,先用双受手大鱼际部推抚颈肩部数遍。继之,拇指沿督脉的的风府、哑门到大椎穴一段的酸胀点反复点揉;拇、食、中三指或双手拇指,沿膀胱的大杼穴至天柱一段的酸痛区或结索状硬物上点揉、弹拨(轻快柔和)数遍;拇指揉压小肠经的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

(3)拨伸摇颈理筋法 紧接上法。术者双手托包病人头部向前上方拨伸,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后向伤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再转回中立位,将头颈前屈后伸数次;继之,用一手扶病人颞顶部,另一手托扶下颌,前臂压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离动作(以牵拉颈侧部肌肉)左右各1次;双拇指相对用力,由上而下的推挤颈夹肌3到5遍和施理筋手法数遍。

(4)疏通伤滞拿肩法 拇指压伤侧天鼎、缺盆,中指弹腋部大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滚上肢症状区数遍,拇指拨手三里,中指拨尺三里,双手握伤肢手腕部牵引、抖动数次;拇、受指捏肩井,多指拿肩部结束。

除常规手法外,尚有复位手法:

(1)旋转扳提顶推法 用颈椎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神经根症状典型者用之。椎动脉或脊髓症状明显者应慎用。以棘突向后偏歪为例,病人坐于约距地面40厘米高的低登输送术者立其背后,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右肘窝部夹住病人下颌部、手掌托扶健侧头部,使颈部向左前下方屈曲,然后将头颈部向右侧后上方旋转扳提,同时左手拇指用力顶推偏歪棘突向左。此时,可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响声(多为复位成功)。头颈部恢复中立位,施理筋手法结束。做此手法,动作应轻柔,严紧暴力。对于椎体缘增生已形成骨桥,或椎间孔因增生明显狭窄者,或有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者,均慎用此手法复位。有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者,禁用此手法施术。

(2)仰卧拨伸旋转法 病人仰卧于治疗床施。术者坐于床头低凳上,用双膝抵紧病人两肩部固定;两手分别托其枕颌部,用力向上拨伸并缓稳的左、右旋转数次,恢复中立位放松牵引。继之,一手把病人头部托起,另手多指揉提,推理颈部筋肉数遍。

(3)枕颌布带牵引法 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病人可采用坐位或卧位两姿势(具体操作方法略),每日或隔日牵引1次,每次牵引20到30分钟为宜,牵引重量应根据病人的伤情、体质、耐受力酌情而定。牵引目的是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平衡。牵引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冲椎间盘向周缘的外突力,有利于已外突的纤维环组织复位;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受压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关节囊之粘连得以松懈;使水肿的神经根制动休息,促使水肿吸收,改善钩椎关节与神经根间的位置关系,对神经根起减压作用;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整复小关节移位;伸张被扭曲的椎动脉,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将椎管纵轴拉长,颈脊髓伸展,改善脑脊液循环和颈脊髓的血液循环;紧张纵韧带,有利于椎间盘组织复位。

(二)药物治疗

1、疼痛严重者可口服解热镇痛剂,如水杨酸钠、抗炎灵,消炎痛、硫酸软骨素,强筋送等。或以0.5%盐酸普鲁卡因作痛点封闭。维生素B族药物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2、中药治疗可用宜散风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常用成药有:木瓜丸、稀桐丸、舒筋活血片等。常用方剂有:四物止痛汤,独活寄生汤、伸筋活血汤等。

(预后与预防)

1、预后 颈椎病预后的好坏与临床类型有密切关系,临床分型是否正确是判断预后的关键。一般地说,颈型颈椎病预后良好,神经根型次之,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预后不良。若不积极治疗,多导致终身残废。早期诊治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

2、预防

(1)平时应避免颈部过劳,防止受凉。

(2)适宜的枕头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十分有益,应提倡低枕,不宜“高枕无忧”(高枕易使关节囊及韧带紧张,血管纡曲,血流不畅,气管前屈、呼吸不畅)。一般地说,仰卧时宜低枕,侧卧时宜稍高。要注意不正确的睡眠姿势,以防止病情复发和加重。

(3)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可提倡颈臂功练习。颈部功能锻炼,可预防椎病的发生,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及疗效的巩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