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目】朱肱曰。伤寒咳逆。此症极恶。仲景经中不载。孙真人云。咳逆寻遍方论。无此名称。

穷其状。咳逆者。哕逆之名。盖古人以咳逆为哕耳。大抵咳逆者。古人所谓哕是也。者。今人所谓干呕是也。扁鹊中藏经。治伤寒咳逆。丁香散。

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姜各半钱。沸汤点作一服。乘热猛吃。极效。

三因有竹茹汤等方。亦有丁香散。竹茹汤、治阳症也。本事方治伤寒后咳逆。豆蔻汤。治阴症。

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药。若阳症不可用。凡咳逆。多有先热而后吃生冷。或凉药。多相激而成。

盖阴阳二气相搏也。

成无己曰。KT则但胸喉间气塞滞不得下通。然而无声也。哕则吃吃有声。二者相近。皆胃之疾。

但有轻重耳。虚寒相搏。及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先搏。其人即KT。言胃气虚弱也。

伤寒大吐下后。极虚。复发汗出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即是观之。皆胃疾可知矣。然KT为水寒相搏。宜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哕则热气壅郁。气不得通而成。轻者。但和解。

如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是也。重者。必攻下。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是也。伤寒有此。病已极矣。非若渴烦等轻缓之候也。

鳌按。时时哕。内不解也。至腹部满加哕。比时时哕更加甚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必哕。

【目】成无己曰。观此。哕为胃疾可知矣。大抵妄下后。胃则虚。气因逆。所以成哕。

魏荔彤曰。阳明病至不能食。即有手足然汗出等症之假热。便不可误为胃实之热而攻之。致胃阳愈陷而脱。寒邪愈盛而冲。盖必作哕症。谷气将绝也。仲师再明为胃中虚冷之故。以其人本属胃冷而虚。并非胃热之实。欲医于能食不能食。辨胃之寒热也。且胃中之虚冷。不惟决于能食不能食。且决于能饮不能饮。若胃中真实虚冷。固不能食矣。且饮水必哕可与以阴寒攻破之剂乎。此虽有表症。且不治表而治里。虽有阳明假热之症。宁容不治真寒而治假热乎。所宜明辨而慎出之者也。

【纲】仲景曰。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目】成无己曰。胃虚得水。虚寒相搏。故哕也。吴茱萸汤、理中汤。活人用橘皮干姜汤、半夏生姜汤、羌活附子汤。

陶华曰。哕者。即干呕之甚者也。其声浊恶而长。亦是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难治。盖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又有热气壅郁。上下气不通而哕者。轻则和解疏利。甚则温散。若不尿腹满而哕。与咳逆脉散无伦者。虽神医不能措手矣。

【纲】仲景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目】王肯堂曰。仲景无方。活人。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鳌按。前数条。由胃冷之故。此条。由胃热之故。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