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至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目】陈士铎曰。伤寒变为结胸者。以伤寒火邪正炽。急与饮食。胃中得食。茹而不出。他脏因胃中有食。群起而争。其势猖狂。必当以变法治之。急用栝蒌一枚。槌碎。入甘草一钱。同煎服。

夫栝萎乃陷胸之胜物。平人服之。必至心如遗落。然惟食结在胸。非硝、黄、枳、朴、槟榔等可祛。必得栝蒌始能陷之。尤恐其过于下也。可加甘草留之。使不至十分推荡。此变症而用变法。真胜于用正也。

张云岐曰。不发汗而反下之。热反内陷。寒气随热而入。入于胸必结。瘀热在里故也。

【纲】仲景曰。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目】成无己曰。结胸虽为实邪。人皆知用陷胸汤丸下之。或脉浮大者。不可下。下则死。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里。邪深结则死。设或结胸形症悉具。而加烦躁者。尤为不治之疾。

【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目】赵嗣真曰。不经下后而心下满者。则有吐下之殊。如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又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

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此二条是也。或吐或攻。要在泄其邪气。若下后心下满者。又有结胸痞之别。如阳明病。虽心下硬。又未可攻。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邪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有此戒。又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

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

柯琴曰。阳指形躯。阴指胸中心下。非指阴经阴症。发阳发阴。俱指发热。结胸与痞。俱是热症。作痞不言热入。热原发于里也。误下热不散。因而痞硬。不可以发阴作无热解也。若谓非热症。

泻心汤不得用黄芩、大黄矣。

【纲】仲景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目】张兼善曰。从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正在心下。未及腹胁。按之痛。未至石硬。小结胸也。形症之分如此。盖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于心下。故其脉浮滑。水结宜下。

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痰结宜消。故用栝蒌、半夏等。

【纲】仲景曰。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症具。烦躁者亦死。

【目】陈士铎曰。言不可下。见下之必死也。夫结胸而加烦躁。此胃气将绝也。胃气欲绝。即不能生津液而养心。故为死症。虽然。津液之竭。非五脏自绝。亦因结胸之故耳。是必攻其中坚。

使结胸症愈。而津液自生。死症可望更苏也。药用化结汤。

柯琴曰。阳明脉浮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可攻之。太阳结胸热实。脉浮大者。不可下。

盖太阳浮大。仍为表脉。恐热未实。则水未结。故不可下也。结胸是实邪。烦躁是正气虚。故亦死。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程郊倩曰。误下后有二症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不全发阳。不全发阴。故误下之变。

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此条本为半夏泻心汤而发。故只以痛不痛分结胸痞。不及他症。

陶华曰。结胸乃下早而成。未曾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至于胸中。未入于腑。症虽满闷。

尚为在表。正属少阳部分。为半表半里之间。只消小柴胡加枳壳以治。不效。则以本方对小陷胸汤。

一服如神。若因下早而成者。方用陷胸汤丸。分浅深从纵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

过下则伤元气。慎之。热实结胸。懊烦渴心下痛。少与大陷胸汤。寒实结胸无热症。三物白散、枳实理中丸。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