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闷同)任谷庵曰。按五营运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热。热生火。

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是五脏本于五味之所生。而生外合之筋骨血肉也。是以五味入口。而各有所走。夫心主血。肾主骨。苦乃火之味。咸乃水之味。苦走骨而咸走血者。阴阳水火之交济也。肺主气。故辛走气。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任氏曰。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是发散涌泄之中。而又有收散缓急之性矣。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中焦出气如露。以行水谷之津。酸气收涩。故弗能出于上之两焦。不出。则留于胃而溜于下焦。

注于膀胱矣。膀胱为脬之室。脬居于中。故膀胱之体质脆薄以懦。得酸则易于缩绻。缩则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为癃闭。阴者。前阴。积筋骨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也。按经筋章云。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是足厥阴肝经。主宗筋而外合于通体之筋。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

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

故咸入而走血矣。

任氏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者。咸性之上涌也。注于脉则走于血气矣。血者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咸乃寒水之味。故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燥结。而胃中之汁以滋之。胃中汁竭。则咽路焦枯。

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路。咸气上走于中焦。故走血。王子方曰。胃腑水谷之精汁。化而为赤。营于脉中。

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者。血气之流行也。呼吸不已。血气之行。无少停息。故血凝则胃中之汁注之。以资其流行。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任氏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辛走气。故其气走于上焦。

上焦者。受中焦之气。而营诸表阳者也。夫营卫之气。生于中焦。皆从上而出。故姜韭之气上熏。则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则为洞心。辛与上焦之气。俱行于表阳。则开发皮腠而汗出。余伯荣曰。辛气留于心下而上熏。则为洞心。与气俱行。则与汗共并而出。盖汗乃中焦水谷之液也。王子方曰。论五味而曰气者。味之性也。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

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谷之气。皆不能胜之。苦性下泄。故入于下脘。三焦者。少阳相火也。苦性寒。故三焦之道。皆闭塞不通。三焦不通。则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调布散。故变而为呕也。夫肾主骨。肾为寒水之脏。苦性寒故走骨。同气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于下。而复出于上。

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余伯荣曰。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标阳而本寒也。炎上作苦。而苦寒下泄。此少阴之味也。故能从本从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味。是以味合五行。气合三阴三阳之六气。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蛊动。蛊动则令人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任谷庵曰。稼穑作甘。坤土之味也。坤德柔顺。故其气弱小。太阴湿土主气。故令人柔润。柔者土之性。润乃湿之气也。夫虫乃阴类。胃秉阳明燥热之气。胃若柔而缓。则虫动而上入于胃矣。虫上食、故令人心。土气外主于肌肉故甘走肉。马玄台曰。蛊当作虫。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