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肺主气,肺气清降,呼吸静顺,故不咳嗽,肺金不降,胸膈壅阻,逆气冲激,则咳嗽生焉。咳生于肺,而其原不一,五脏六腑之病,传之于肺,皆令人咳,非独肺脏之自病也。且以肺咳言之,肺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被感,先受风寒之邪气,邪气在表,外束皮毛,皮毛闭敛,则肺气壅阻,缘肺合皮毛,表里同气,从其合也。其再加以寒饮食入胃,寒气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饮食之寒与风露之寒外内合邪,因而客居肺部不散,寒闭气阻,则为肺咳,是肺咳之故也。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咳生于肺,而受病之原,则传自五脏,不可第责之肺也。五脏各以其主治之时受病,非其主治之时,各于其所胜之脏传以与之。肺应秋,乘秋则肺先受邪,肝应春,乘春则肝先受之,肾应冬,乘冬则肾先受之,心应夏,乘夏则心先受之,脾应至阴,长夏。乘至阴则脾先受之。盖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其司令之时,当其主治之时感于寒,则主治之脏受其病。微则传之肺,肺气上逆而为咳,甚则传之大肠,大肠下陷,为泄为痛也。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肺气上逆也。甚则唾血,肺金失敛也。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咳者,火克金也。咳则心痛者,君火逆冲也。心脉上挟咽,心气冲塞,故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君火升炎,故咽肿喉痹也。
肾咳之状,咳则腰脊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咳者,水乘金也。水渍肺脏,则气阻为咳。肾脉贯脊,故腰背相引而痛。肾主五液,入脾为涎,脾湿胃逆,则涎出于口,故甚则咳涎。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咳者,土累金也。脾以湿土主令,肺从脾土化湿,湿旺胃逆,肺金不降,清气郁阻,则生痰嗽。脾从左升,左升则右降,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者,肺气不能右降也。甚则身动而气愈逆,是以咳剧也。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肝咳者,木侮金也。肝为风木,内胎君火,衰则肺金固克风木,盛则风木亦侮肺金,火胎郁发,肺金受伤,则生咳嗽。肝脉行于两胁,故胁痛不可以转。转则肝气郁遏,两胠下满,胠即胁也。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脏病移腑,表里相传也。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脾咳不已,传之于胃,胃逆则呕,呕甚则吐蚘虫。盖脾为太阴湿土,肺以手太阴不司令气,从土化湿,燥被湿夺,则阳明戊土不化庚金之燥,而化己土之湿,湿盛则脾陷而胃逆,胃逆则肺无降路,湿气堙塞,而生痰嗽。故肺咳之原,虽缘五脏六腑之相传,而胃土上逆,则为咳嗽之根。甚则为泄为痛,由于脾陷,微则为咳,由于胃逆。胃咳者,戊土之阻辛金也。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咳不已,传之于胆,胆木上逆,而克胃土,则咳呕胆汁,胆汁色黄而味苦。胆咳者,甲木之伤辛金也。甲木化气相火,能刑辛金。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肺咳不已,传之大肠,大肠下陷,魄门不收,故咳而遗矢。大肠咳者,庚金之干辛金也。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心咳不已,传之小肠,小肠下陷,故咳而肛门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咳者,丙火之克辛金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咳不已,传之膀胱,膀胱失藏,故咳而遗溺。膀胱咳者,壬水之乘辛金也。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久咳不已,上中下三焦俱病,则传之三焦,三焦火陷,不能生土,故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三焦咳者,相火之刑辛金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久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聚于胃者,胃土上逆,浊气填塞,聚于胃口也。关于肺者,胃逆则肺阻也。肺逆则多涕,胃逆则多唾,浊气郁塞,是以淫泆而化涕唾。肺胃郁升,则面浮肿。总因浊气之上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脏之俞,在脉之所起第三穴。腑之合,在脉之所起第六穴。脏之经,在脉之所起第四穴。腑之经,在脉之所起第五穴。五脏五腧,曰井荥俞经合,六腑六腧,曰井荥俞原经合,详见《灵枢·本输》。俞与腧、输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