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一、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 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 三、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 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 (二)肌管系统
-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 (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
-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 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 (一)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枣长度-张力曲线
- (二)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
- (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 (四)肌肉的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
- 五、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 (二)平滑肌在功能上的分类
- (三)平滑肌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 第三章 血液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 二、红细胞血型
- (一)ABO血型系统
- (二)Rh血型系统
- 三、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
- 四、输血的原则
- 第四章 血液循环
-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
- (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 (二)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
- (三)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 (一)心脏的输出量
- (二)射血分数
- (三)心脏作功量
- 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 (一)搏出量的调节
- (二)心率及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 (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 五、心音心音图
-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
-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 (一)心肌的兴奋性
-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
- 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 (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 (二)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
- 四、体表心电图
- 第三节 血管生理
-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 (一)动脉血压
- (二)动脉脉搏
-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一)静脉血压
-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 (三)静脉血流
- 五、微循环
- (一)微循环的组成
-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通透性
- (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 (四)策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 (五)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 六、组织液的生成
- (一)组织液的生成
-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 (一)淋巴液的生成
-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一、神经调节
-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 (二)心血管中枢
- (三)心血管反射
- (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
- 二、体液调节
-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 (三)血管升压素
-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 (六)心钠素
- (七)前列腺素
- (八)阿片肽
- (九)组胺
- 三、局部血流调节
-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 第五节 器官循环
- 一、冠脉循环
- 四、肺通气量
- 一、气体交换原理
- 二、气体在肺的交换
-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 第一节 概述
-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 四、胃肠激素
-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 (三)脑-肠肽的概念
-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 一、唾液分泌
-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 (二)唾液的作用
-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 二、咀嚼
- 三、吞咽
- 第三节 胃内消化
- 一、胃的分泌
-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 (三)组胺:胃的泌酸区
- 二、胃的运动
- (一)胃的容受性舒张
- (二)胃的蠕动
- (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 (四)呕吐
-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 一、胰液的分泌
-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 (二)胆汁的作用
-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 三、小肠液的分泌
-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 四、小肠的运动
-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 (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 一、大肠液的分泌
-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 (一)大肠运动的形式
- (二)排便
- (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 (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 第六节 吸 收
-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 (一)水分的吸收
- (二)无机盐的吸收
- (三)糖的吸收
- (四)蛋白质的吸收
- (五)脂肪的吸收
- (六)胆固醇的吸收
-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 一、肾的功能解剖
-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 第六节 清除率
- 第九章 感觉器官
- 第一节 概述
-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 第十章 神经系统
-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二、低位脑干肌紧张的调节
- 六、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六、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 第十一章 内分泌
- 第一节 概述
- 一、激素的分类
- (一)含氮激素
-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 (一)激素的信息传递使用
- (二)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 (一)含氮激素有作用机制枣第二信使学说
-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枣基因表达学说
-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 一、下丘脑调节肽
- (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三)生长抑素与生长素释放激素
- (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 (五)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与催乳素释放因子
- (六)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与抑制因
- 二、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
- 第三节 垂体
- 一、腺垂体
- (一)生长素
- (二)催乳素
- 二、神经垂体
- (一)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 (二)催产素
- 第四节 甲状腺
-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 (一)甲状腺腺泡聚碘
- (二)I-的活化
- (三)酷氨酸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 (四)甲状腺激素有贮存、释放、运输与代谢
-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 (一)对代谢的影响
- (二)对生成与发育的影响
-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 (一)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
- (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 (三)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 (四)自主神经对甲状腺活动的影响
- 第五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 一、甲状旁腺激素
-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 (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 二、降钙素
- (一)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
- (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 第六节 肾上腺
- 一、肾上腺皮质
-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 (三)肾上原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 二、肾上腺髓质
- (一)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 (二)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 (三)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 第七节 胰岛
- 一、胰岛素
- (一)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 二、胰高血糖素
- (一)胰高血糖的主要作用
- (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 第八节 松果体其他
- 一、睾丸的功能
- 生理学索引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