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因此研究疾病地区分布常可对疾病的病因、流行因素等提供线索,以便制订防制对策。

疾病地区分布划分,在世界范围内可按国家、区域、洲、半球为单位;在一个国家内可按行政区域划分,如我国可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乡为单位。这样可以比较容易获得完整的人口数字和发病与死亡资料。但是疾病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影响,若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来描述疾病的分布,虽有方便之处,但由于在同一行政域内常常自然环境不尽相同,则很可能掩盖了自然环境作用。如按自然环境划分,可依山区、平原、湖泊、河流、森林和草原为单位,可以显示自然条件的影响。不过有时人群聚集状态、城市、乡村、商业区与工业区等均影响着疾病的分布。因此,按何种方法划分地区来描述疾病分布,可根据研究目的和病种不同来确定。

研究疾病地区分布的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可作出疾病标点地图、地区分布图、传播蔓延图,也可按不同地区计算其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如果进行地区间比较,需要进行率的标准化。

(一)疾病在国家间分布

有些疾病遍布全世界,但其分布并不均衡。有的国家多,有的国家少。例如乳腺癌在北美洲、北欧、西欧发病最多,东欧次之,亚洲和非洲各国较少(表2-2)。这种分布的原因是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环境因素中膳食组成可能是主要的。有的调查证明,凡每人每年平均摄入脂肪量多的国家则此病多,反之则少(图2-1)。

表2-2 世界若干国家与地区女性乳腺癌年龄调整发病率(1/10万)(1969~1973)

阿拉美达(白人) 76.1
夏威夷(夏威夷人) 66.2
撒咯其万(加拿大) 62.8
以色列 60.8
萨尔区(德国) 50.6
爱沙尔(苏格兰) 50.1
挪威 49.6
丹麦 49.1
新墨西哥(美国) 32.4
萨拉哥撒(西班牙) 30.6
古巴 28.0
波多黎各(海地) 25.4
孟买 20.1
克拉科 19.6
布拉瓦约(南非黑人) 13.8
大阪 12.1

摘自,1982对伯基特淋巴瘤(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的研究,地区分布分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Burkitt于1958年首先在乌干达描述了2~14岁儿童有此病。继之进行了地区分布研究,发现此病分布横跨热带非洲(图2-2),在海拔 1524m以上,年降雨量低于762mm和平均气温低于16℃的地区则无本病。根据这样的地区分布特点,Burkitt认为本的发生可能与虫媒有关,该虫媒可能携带某种致病因子。以后果然在其淋巴瘤组织中培养出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但EB病毒不能由虫媒传播,且在本病高发区及低发区均有,因此仅只EB病毒感染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在非洲的地区分布。而疟疾分布与本病相符,因此提出一个假设,即当EB病毒感染正常组织时常不致病或偶尔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当EB病毒感染了被慢性疟疾引起的免疫性改变的淋巴细胞,就很可能发生恶性淋巴瘤。这一假说与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实验结果相符。

部分国家和地区乳腺癌死亡率与脂肪摄入量相关图

平均每人每日脂肪摄入量(g)

图2-1 部分国家和地区乳腺癌死亡率与脂肪摄入量相关图

摘自Progress inBiochemical Pharmacology,1975,10:308~353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的地区分析

图2-2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的地区分析

注:有阴影地区为海拔1524m以下、温度平均16摄氏度以上和降雨量平均762mm以上的地区

摘自 Lilienfeld.Foundationof Rpidemiology.2nd Ed.1980. 172

冠心病在近20年来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死亡原因,其在世界各国分布见图2-3。在世界不同地区死亡率判别很大,男高于女,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其死亡率的高低与膳食组成、生活习惯、烟酒、血压、血中胆固醇含量等因素有关。

有些疾病的地区分布并非恒定,如E1Tor型霍乱,过去只发生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是该病的疫源地。但自1961年5月以来,该病逐渐扩大流行区域,1970年以后不已但侵入20多年来已无霍乱的非洲,并进入了50年来无霍乱的欧洲,构成了亚、非、欧三洲均存在本病的局面。

(二)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疾病在一个国家内的分布也有差别。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处温带和热带气候区,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地热高低起伏,河流纵横交错,各种民族地区和杂居地区具备,人民生活习俗和卫生文化水平差异明显,是了解疾病流行因素和探讨病因的有利条件。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以南曾广泛流行,长江以北则未见此病。这是因为北方干燥、寒冷、缺乏钉螺孳生繁殖条件所致。食管癌在我国北方多于南方。而北方又以太行山脉地区的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为圆心,死亡率以同心圆向周围扩散,逐渐降低。肺结核病虽然为一古老疾病,建国前曾严重威胁着我国广大青少年的生命和健康。建国后几十年来大力防治,已取行重要成果。但是,根据近年来研究表明肺结核仍是影响人民健康的一大危害。其患病率在各省市差别甚大(表2-3)。

部分国家与地区缺陷性心脏病死亡率(男,35~74岁)

图2-3 部分国家与地区缺陷性心脏病死亡率(男,35~74岁)

摘自G.E.Fraser.Preventive Caricology.1986

表2-3 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1/10万)

名称 标化患病率 名称 标化患病率 名称 标化患病率
新疆 1608 湖南 776 山西 472
西藏 1202 河南 773 山东 455
黑龙江 1051 湖北 666 贵州 413
宁夏 1003 吉林 662 河北 411
安徽 970 青海 647 北京 409
福建 914 辽宁 608 内蒙古 404
江西 840 浙江 593 云南 364
广东 829 陕西 563 天津 300
四川 813 广西 555 上海 255
江苏 797 甘肃 524

萧志成:流行病学进展.第四卷 40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979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平均为717/10万。最高为新疆,最低为上海。其死亡率为35/10万,同一时期美国本病死亡率为0.9/10万,丹麦为1.6/10万,德国为2.3/10万。我国肺结核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极需加强防治工作。肺结核的发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营养状况、文化卫生水平、居住密度、生活习惯、医疗保障等。

我国多种疾病的地区分布资料是探讨病因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如鼻咽癌主要分布于华南,而以广东省广州语系为高发区。大骨节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市、自治区,我国南方则无此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性)则以山区最多,流行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均低于一般地区。而近年来又发现高碘地方甲状腺肿。原发性肝癌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各地,以上海、福建、江苏、广西、浙江等省市死亡率最高,其标化死亡率超过30/10万的有广西扶绥、江苏启东、浙江嵊泗、福建同安等地。高血压的患病率则南北方差别较大。全国MONICA方案1988~1989年调查显示,在35~64岁组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是北方高于南方。分析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为北方盐的摄入量、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的百分比均高于南方。

(三)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居住拥挤,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等经常有散发和流行。在偏僻农村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呼吸道传染病往往不易发生流行。但一旦有病人或携带者传入,也可以引起大规模流行。商城县长竹元乡百战坪、大埠河两行政村,邻近相连,由141个自然村组成,系大别山深山区,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距离县城80多公里,交通极为不便。已有8年没有麻疹病例报告。1985年3月9日起,46天发生麻诊病人184例,罹患率达74.61‰。此次流行是以学校为中心而开始传播的。患者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5个月。后经调查证实,是外地一13岁儿童春节来百战坪拜年时将麻疹带入而引起的。

有些传染力强的传染病,如新变异株的流行性感冒的亚型出现,则无论农村和城市都可迅速传播,酿成流行。

癌症中肺癌发病率或死亡率,城市均高于农村(表2-4)。

表2-4 中国20个城市及其近远郊县的男性肺癌标化死亡率(1/10万)

城市 死亡率 近郊县死亡率 远郊县死亡率 城市 死亡率 近郊县死亡率 远郊县 死亡率
上海 29.32 24.49 16.21 沈阳 18.85 10.36 9.51
延吉 26.15 12.67 9.46 无锡 18.64 11.42 9.70
宁波 26.12 15.04 9.11 广州 17.26 11.55 5.69
旅大 24.27 17.02 13.69 太原 17.05 14.09 9.08
长沙 23.09 7.14 3.09 南京 15.58 8.55 5.29
杭州 22.64 10.62 8.38 北京 14.85 10.67 8.30
烟台 20.14 8.50 7.25 南昌 12.48 4.12 3.88
合肥 20.10 6.86 4.07 郑州 12.25 7.55 2.62
洽尔滨 19.29 8.31 6.86 神州 10.17 5.30 3.78
济南 19.02 7.40 7.26 贵阳 9.88 5.14 4.88

摘自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编.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城市工厂众多,烟囱林立,加上汽车废气等各种烟尘污染空气比农村重,因此肺癌除吸烟为病因外,不能不考虑城市中空气污染这一因素。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机动车数量骤增,致使交通事故层出不穷。我国每月交通事故死亡约4000人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则因乡镇企业大发展,不少有毒有害物质排出,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使部分农民受害,而患慢性中毒日增。

(四)疾病的地方性

1.疾病的地方性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这种状况称为地方性(endemic)。疾病呈地方性存在情况大体上有三种:

(1)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如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森林脑炎等,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这是由于该地区存在本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染媒介及病原体生存传播的自然条件,致使病原体在野生动物间传播,而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当人类进入这种地区时能受感染。这种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类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2)统计地方性:因为一些地区居民文化及卫生设施水平低,或存在一些特殊条件及风俗习惯,而使一些传染长期存在,如伤寒、痢疾等。这些病只是在统计上经常高于其他地方,与当地自然条件无关,称为统计地方性疾病。

(3)自然地方性:一些传染病因传播媒介受自然环境影响,只在一定地区生存,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称自然地方性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还有一些疾病如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等是由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缺乏或过多存在一些微量元素造成的。因此具有严格地方性。这些疾病称为地方病。

此外,本国没有而从国外传入的疾病,称为输入性疾病,如我国最初发生的艾滋病。如在一个国家内某种疾病由一地区传入另一没有该病或已消灭了该病地区,则不称为输入性,而称为带入性(exotic)。

2.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一般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

(4)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

(5)当地对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