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孢子虫

肉孢子虫(Sarcocystis)所致肉孢子虫病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对畜牧业造成一定危害,人体病例亦有发现。

形态与生活史

肉孢子虫虫种的鉴别与分类颇为混乱。一般认为寄生于人体小肠并以人为终宿主的肉孢子虫有二种,即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  Taelroset Laarman,1976),中间宿主为猪;人肉孢子虫(S.hominis  Railleita et Lucet,1891),中间宿主为牛。上述两种又统称人肠肉孢子虫。此外,人尚可作为多种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如在人的肌肉组织内形成包囊的为人肌肉孢子虫。

成熟卵囊囊壁较薄,内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因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进入粪便的孢子囊呈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13.6~16.4×8.3~10.6µm(图12-12)。

其他孢子虫

图12-12 其他孢子虫

肉孢子囊(sarcocyst)在中间宿主的肌肉中呈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小差别很大,大的长径可达5cm,横径可达1cm,通常长径为1cm或更小,横径1~2mm。囊壁结构因虫和和不同发育期不所差别,内有许多间隔把囊内虫体分隔成簇(图12-12)。

肉孢子虫的生活史为双宿主型,终宿主(食肉类)粪便中的孢子囊或卵囊被中间宿主(食草类)食入后,在其小肠内孢子囊中的子孢子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在多数器官的血管壁内皮细胞中形成裂殖体,进行一代或几代的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再进入肌肉组织中发育为肉孢子囊。肉孢子囊内滋养母细胞(或称母细胞)增殖生成缓殖子。肉孢子囊多见于横纹肌及心肌。

中间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囊被终缩主吞食后,囊壁被蛋白水解酶破坏,缓殖子释出并侵入小肠固有层,无需经过裂体增殖就直接形成配子,雌雄配子交配后成为卵囊,卵囊在小肠固有层逐渐发育成熟。

致病与诊断

感染本虫后其致病作用一般不很明显,但在严重感染的急性期,即裂殖体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释放大量裂殖子分布到全身时,可引起牛、羊的消瘦、流产、瘫痪和死亡。在肌肉中的肉孢子囊可破坏所侵犯的肌细胞,当长大时可造成邻近细胞的压迫性萎缩,如囊壁破裂可释放出一种很强的霉素──肉孢子霉素(sarcocystin)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肾上腺、肝和小肠等,大量时可致死。

有报告人体自然感染人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的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诊断本病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组织活检(查肉孢子囊)和粪便检查(查孢子囊或卵囊)。

流行与防治

本虫最早于1882年在猪肉中发现,到20世纪初才被确认为一种常见于食草动物(如牛、羊、马和猪等)的寄生虫。本病对动物的危害较严重。人作为中间宿主而被肉孢子虫的肉孢子囊期寄生在肌肉的病例并不多见。Jeffery总结了世界以往报告的23例中,分析认为16例诊断较为可靠。近年马来西亚报告2例;我国已报告人体肌肉感染人肉孢子虫病5例;山东、甘肃各1例,西藏3例。

云南地区猪人肉孢子虫病,1982年首先在下关市发现2例,后对大理县华营等4村调查,人群感染率为9.2%~62.5%;上市新鲜猪肉初步调查,肉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72.1%。当地居民有嗜食生猪肉(俗称“生皮”)的习惯。有人曾将吃生猪肉患者粪便中分离收集的孢子囊感染幼猪,发现56天后在猪的心肌、骨骼肌中有肉孢子虫包囊。

本病应预防为主,注意不吃未煮熟的肉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云南省大理地区猪人肉孢子虫病55例,采用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和吡喹酮治疗,治后30天复查,治愈率分别为75%(15/20)、81.2%(13/16)和77.8%(14/18)。

二、等孢球虫

等孢球虫(Isospor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肠内寄生性原虫。一般认为感染人体的等孢球虫为贝氏等孢球虫(I.belii Wenyon,1923)和纳塔尔等孢球虫(I.natalensis Elson-Dew,1953)。

形态与生活史

贝氏等孢球虫的卵囊呈长椭圆形,大小为20~33×10~19µm,成熟的的卵囊内含有2个椭圆形孢子囊,无卵囊残留体;每个孢子囊含有4个半月形的子孢子和一个残留体,无囊塞(图12-12)。

宿主由于食入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卵囊进入消化道后,子孢子可能在小肠上段逸出侵入肠上皮细胞即发育为滋养体,经裂体增殖,裂殖子逸出侵入附近的上皮细胞继续进行裂体增殖或形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为卵囊,卵囊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致病与诊断

贝氏等孢球虫可以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起病急,有发热、持续性或脂肪性腹泻,体重减轻等。本病在粪便中发现虫体卵囊即可确诊,必要时可作十二指肠组织活检。

流行与防治

世界人体感染贝氏等孢球虫的报告日趋增多。美国的艾滋病人中,其发病率为15%;我国也有10多例报告。人体球虫病比较少见,可能与诊断有关,因卵囊微小,临床常规粪检不易发现,故漏诊的机会较大。防止本病感染应注意饮食卫生。有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治疗有效的报告。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