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论
-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 (二)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 (三)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 (四)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 (一)体质因素
- (二)病邪因素
- (三)情志因素
- (四)行为因素
- (五)时间因素
- (六)地域因素
- 四、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 (一)发热
- (二)咳嗽
- (三)气喘
- (四)口渴
- (五)腹痛
- (六)胸痛
- (七)饮食异常
- (八)汗出异常
- (九)头晕
- (十)乏力
- (十一)呕吐
- (十二)大便异常
- (十三)小便异常
- (十四)水肿
- (十五)神昏
- (十六)抽搐
- (十七)出血
- 五、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
- (一)治疗原则
- ·治病宜早
- ·标本缓急
- ·扶正祛邪
- ·脏腑补泻
- ·异法方宜
- (二)常用治法
- ·解表法
- ·清热法
- ·攻下法
- ·和解法
- ·温里法
- ·补益法
- ·消导(消散)法
- ·理气法
- ·理血法
- ·固涩法
- ·开窍法
- ·镇痉法
- 六、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
- 第一章 外感病证
- 第一节 感冒
- 第二节 外感发热
- 第三节 湿阻
- 第四节 痢疾
- 第五节 疟疾
- 第二章 肺病证
- 第一节 咳嗽
- 第二节 哮病
- 第三节 喘病
- 第四节 肺胀
- 第五节 肺痈
- 第六节 肺痨
- 第三章 心脑病证
- 第一节 心悸
- 第二节 胸痹心痛
- 第三节 眩晕
- 第四节 中风病
- 第五节 失眠
- 第六节 痴呆
- 第七节 痫病
- 第八节 癫病
- 第九节 狂病
-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 第一节 胃痛
- 第二节 痞满
- 第三节 腹痛
- 第四节 呕吐
- 第五节 呃逆
- 第六节 噎膈
- 第七节 泄泻
- 第八节 便秘
- 第九节 蛔虫病
- 第十节 钩虫病
- 第十一节 绦虫病
- 第五章 肝胆病证
- 第一节 黄疸
- 第二节 胁痛
- 第三节 胆胀
- 第四节 鼓胀
-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 第一节 水肿
- 第二节 淋证
- 第三节 癃闭
- 第四节 关格
- 第五节 遗精
- 第六节 阳痿
-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 第一节 郁痛
- 第二节 血证
- 第三节 汗证
- 第四节 消渴
- 第五节 内伤发热
- 第六节 虚劳
- 第七节 积聚
- 第八节 厥证
- 第九节 瘿病
-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 第一节 头痛
- 第二节 痹病
- 第三节 痉病
- 第四节 痿病
- 第五节 颤震
- 第六节 腰痛
- 第九章 癌症
- 第一节 肺癌
- 第二节 肝癌
- 第三节 胃癌
- 第四节 大肠癌
- 第五节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