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伤寒喘。其证不一。有邪气在表。表未解。无汗而喘者。有邪气在里。汗出不恶寒。

腹满而喘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当汗之。在里者。宜下之。至于心下有水而喘。则又当利其小便也。若乃阴证发喘。是为无阳。非灸之不可。伤寒太阳病。下之后喘者。外未解故也。夫发汗后。饮水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或饮水过多。入肾亦喘也。伤寒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

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伤寒喘者。为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有水气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太阳病。骨节疼痛。头疼腰疼。恶风无汗而喘者。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子主之。是欲发散水寒也。经曰。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汗出而喘者。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以发之。二者。如何而然也。盖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出。见其邪气在里也。虽表未解。

未亦可发之。此亦古人之奥义。伤寒止于邪气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满而不坚。设或腹满而喘。

则又为可下之证。经曰。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为因腹满而喘矣。

又喘不休者。此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皆为不治之喘也。省疾问病。更宜消息。

活人歌云。喘不解表家。汗多潮热里攻邪。满胸合病尤须汗。水嗽青龙杏去麻。

经云。肺气实则喘。上气。所以气逆者。邪气为实耳。伤寒发喘。邪气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坚。外证无汗。法当汗之。邪气在里者。心腹胀而为满。外证有汗。法当下之。又有水气作喘。心下怔忪。即水为邪。是以有小青龙之证。若经汗下。逐水不获。至于喘促上攻。

壅塞而不得息。可以瓜蒂散从权吐之。吁喘时病之常也。其或直视谵语而喘。汗出发润而喘。

身喘家汤剂。多用麻黄。太阳证无汗而喘。麻黄汤。或误下之。利不止。脉促。有汗而喘。葛根黄芩黄连汤。下之微喘者。桂枝加浓朴杏子汤。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阳明证汗出不恶寒。气短腹满。潮热而喘。小承气汤。若脉浮无汗而喘。即汗之。用麻黄汤。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勿下。可麻黄汤。水气嗽喘。乃太阳汗后。饮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主之。小腹满者。小青龙去麻黄。加茯苓。阴证喘。则必脉促伏而厥。返阴丹。五味子汤。鼻息鸣喘。气逆上冲。孙用和用麻黄汤。加橘皮、杏子。久喘咳嗽。感冒鼻涕。易简九宝汤。

麻黄散治伤寒烦热喘促。

麻黄(去根节)木通(锉)紫苏茎叶赤茯苓生干地黄枳实(麸炒令微黄)天门冬〔去心焙以上各一(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

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紫苏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烦喘。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紫苏茎叶赤茯苓桔梗(去芦头)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锉碎微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柴胡(去苗)前胡(去芦头)大腹皮(锉)麦门冬(去心)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诃黎勒皮(以上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生干地黄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烦。喘急咳逆。多涎唾。有血者。

生干地黄(一两)赤茯苓(一两)紫苏子(微炒)桔梗(去芦头)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去芦头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头痛壮热。涕唾稠粘。鼻塞气喘。心烦。宜服此方。效。

(出圣惠方)麻黄(一两半去根节)前胡(一两半去芦头)白前(一两半)桑根白皮(一两半锉)石膏(二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杏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二茎。煎至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贝母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汗出而喘促。烦热头痛者。

贝母(三分煨令微黄)百合(三分)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茯苓(三分)麻黄(一两去根节)石膏(二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柴胡(一两去苗)上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温服。

治伤寒汗出不解。曾经吐下后。心胸痞满。烦喘不除。宜服此方。

桑根白皮〔一(二)两锉〕旋复花(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木香(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半夏(半两汤浸七遍去滑)槟榔(一两)上捣筛为散。

治伤寒七八日。肺脏壅热。大肠不通。小便黄赤。心神烦喘。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紫苏茎叶木通(锉)桑根白皮(锉)紫菀(洗去苗土)黄芩(以上各一两)川大黄(一两半碎微炒)赤茯苓(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

槟榔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气壅烦喘。腹胁妨闷。不欲饮食。

槟榔(半两)诃黎勒皮(一两)桑根白皮(半两锉)木香(一分)桂心(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茯苓(三分)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二枚。煎至五分。

即去姜枣。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治伤寒头痛。百节酸疼。气壅烦喘。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麻黄(一两去根节)甘草(三分炙微赤锉)赤芍药(三分)桂心(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石膏(一两半杵碎)上捣细锉。拌令匀。分为三服。每服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二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以汗出为度。

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

(出活人书)

治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发喘。

芍药桂(去粗皮)甘草(炙)细辛(去苗叶)五味子(炒)干姜(炮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三两)半夏(汤浸七遍切焙二两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出千金方)

治伤寒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麻黄(去根节沸汤掠去沫焙四两)杏仁(去皮双仁炒五十枚)甘草(炙二两)石膏(半斤碎)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心下有水气。肺气虚胀。喘急咽燥。

赤茯苓(去黑皮)石膏(各一两半)芍药(三分)半夏(一两汤浸七遍炒令干)细辛(去苗叶)桂(去粗皮)五味子(各半两)麻黄(去根节沸汤掠去沫焙)桑根白皮(锉各一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猪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喘满。及大小便秘难。

猪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白术(炒)麻黄(去根节)桂(去粗皮)葶苈(微炒)泽泻(各等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马兜铃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肺气喘促。

马兜铃(一分)木通(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紫苏茎叶(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灯心十五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日二。

木香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肺气上喘。咽喉噎塞。头面虚浮。

木香(一两磨)昆布(汤洗去咸味焙令干)海藻(汤洗去咸味焙令干)干姜(炮裂各三分)海蛤(别研如粉)细辛(去苗叶)蜀椒(去目及闭口微炒令汗出各半两)上将六味捣罗为末。入海蛤。同研令匀。炼蜜和。更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十五丸。

大腹皮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汗后发喘。壮热不除。

大腹皮(锉)柴胡(去苗各一两)赤茯苓(去黑皮三分)桑根白皮(微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芸苔子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喘咳不得卧。卧则气壅。心胸满闷。

芸苔子(一两微炒)葶苈(微炒一两半)马兜铃(半两)紫菀(去土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细研重一两半)白前防己人参(各三分)皂荚(酥炙令黄去皮子)甘草(各半两炙令微赤)上捣罗九味为末。入杏仁。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童子小便煎乌梅汤。下二十丸。日二。

木香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脾胃虚冷。上攻气喘。

木香肉豆蔻(去壳各半两)白茯苓(去黑皮三分)人参(三分)桂(去粗皮)槟榔(锉各一两)丁香(一分)阿魏(用酒研如泥入面少许拌和作饼子炙令黄熟一分)上捣罗为末。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去粗皮)芍药(各三两)甘草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切。大枣二枚。擘。煎取八分。

去滓。温服。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横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寒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微喘者。桂枝加浓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命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是。予曰。仲景之法。岂诳后人也。或人自寡学以废明耳。

枳实汤治病患气上冲心。胸痞喘急。以有寒饮也。

枳实(一两炙)橘皮半夏(一两)生姜浓朴(各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咽痛。加桔梗一两。

五味子汤

(出活人书)

治伤寒喘促。脉伏而厥。

人参麦门冬(去心)杏仁(去皮尖)橘皮(去白各一两)五味子(半两)上锉如麻豆大。生姜十片。枣子三枚。水三大白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服。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