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白苏。处处有之。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自生。茎方。叶团带尖。有锯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皆紫者佳)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白苏。乃荏也。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茎久叶不落。八月开花成穗。如荆芥。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而色黄赤。

茎叶

味辛兼甘。气温而香。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主治温中达表。行气和血。通心经。益脾胃。利肺下气。消痰定喘。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通大小肠。疗香港脚安胎。方书治咳嗽水肿。中风疟。胁痛消瘅。大便不通。痔。伤暑伤饮食发热。郁积聚。痰饮鼻衄。痛痹。

眩晕狂惊虚烦。小便不通。疝。耳蛊毒。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颂)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但性稍缓。(之颐)能除一切冷气。若下气则须用梗。其子尤良。若叶未免有升发之义。(类明)详其色香气味。体性生成。推陈致新之宣剂轻剂也。故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之颐)辛味入气分。紫色入血分。同橘皮砂仁。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木瓜浓朴。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消痰定喘。(濒湖)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霍乱胀满。

未得吐下。

〔论〕紫苏茎叶。始尝味辛。后有甘。辛胜而甘劣。以春种后。采叶于夏。而吐华乃在孟秋。采子更于秋季。故茎叶之用。与子有异。夫当大火之时。而其叶味辛。是火中之金也。

即于火令采之。是全乎火之用金。而不致金用火也。金为火用则气化。以火原出水中。而金固为水母。阳不得阴不化也。火为金用则血化。以血原于水而成于火。阴不得阳不化也。紫苏之辛。乃火能用乎金者。是以所主在气耳。观于色赤入心。心火固气之灵。味辛入肺。肺金固气之主。金火合德。其气故和以温。(所谓心肺合而营诸阳也)辛后有甘。自归于胃。

以脾胃固气升降之枢也。然则通心经。利肺气。益脾胃。义皆不妄。而之颐所云下者宣发。

上者宣摄。其说亦微中矣。第用紫苏多取其宣发。而兹更云其宣摄。于义若何。盖手太阴为阳中之少阴。阳不得阴。则气不化。惟金为火用则气化。气化则极其宣发。此易知也。至于阴为阳守。阳无阴则火僭而上。而气亦不得宣。惟金为火用。则宣中有摄。摄者亦所以成宣。

之颐故统谓之宣剂也。抑其阳中有阴。于何见之。曰。是物宣气。而即能和血。所谓肺气下降入心而生血者。固即金为火用之明证矣。夫气之为用。上际下蟠。无处不宣。而后天之气。

总不越心肺胃以为生化。兹味通心利肺益胃。故上中下胥赖之。如中焦之病于霍乱。上焦之病于胸膈不宽。下焦大小肠之不通。香港脚之壅阏。苟用之而主辅得宜。又何宣发宣摄之不奏功乎哉。凡病于气之胀壅者。虽所因不一。然皆气不归元也。紫苏首治香港脚。正气得归元之义。盖人身阴本于下。其升而至上也。实由阴中之阳引之。阳畅于上。其降而至下也。实由阳中之阴引之。紫苏虽主于气之阳。而其金为火用者。正阳中之阴能使气化。气得化则自归元矣。

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宜用子。(濒湖)主治润心肺。调中下气。

消痰开结。治肺气喘急。止霍乱呕吐反胃。消五膈。利大小便。下一切逆冷气。及腰脚中湿气风结气。苏子下气。与橘皮相宜。(贞白)治风顺气利肠。苏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绢袋盛。内于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饮之。一切冷气。腰脚中湿气风结气。苏子良姜橘皮等分。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休息利大小溲频。每干研苏子末。米饮调服效。

〔论〕苏子下气之功胜于叶者。为其八月始华。得金气之浓而善降也。然其花色紫。子亦黄赤。犹不离于火之体。以致其火之用。(如经所谓毛脉合精行气于府之义)故虽金胜。

而还以气化为主也。盖茎叶子俱能和气。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审之。

气虚表虚者禁用叶。肠润肺虚者禁用子。(士材)火升作呕者。不宜用叶。惟可用子。(仲淳)〔辨治〕叶用两面俱紫者。子自收方真。市者多伪。略炒研极细。煎成叶。投入二三沸。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