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有食痰。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宿食。脉滑而数者,实也,有宿食,当下之。脉浮而滑者,宿食;下利不欲食者,宿食。脉沉,病若伤寒者,宿食、留饮,宜下之。脉短疾而滑者,酒病。脉浮细而滑者,伤饮。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复加之,则胃化迟难,故宿食、留饮。饮,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则为咳满水泄,重而为蓄积。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食饱,筋脉横解,肠 为重,或呕或吐或下利。

证治

《千金》云,胃中有癖,食冷物则痛不能食,有热物则欲食。大腹有宿食,即寒凛发热如疟状。小腹有宿食,当暮发热,明旦复止。

《三因》云∶有饮在中脘则嘈,有宿食则吞酸。

李论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则不消,伤其太阴,填塞闷乱,兀兀欲吐。甚则心胃大痛,犯其血也。治宜分寒热轻重。如初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即死,宜瓜蒂散。轻则内消,缩砂、炒曲等是也。

重则除下,承气汤是也。寒则温之,半夏、干姜、三棱、莪术是也。热则寒之,大黄、黄连、积实、麦芽是也。饮则下行,或大饮而气逆,或寒冷而伤肺。病则喘咳痰涎、水肿。轻则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醒汤、五苓散、半夏、术、枳壳之类是也。重则为蓄枳、为满者,三花、神 是也。

张论饮食不消,分贫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过,以致中脘停留,胀闭痞膈,醋心,宜木香导饮丸主之。贫者,乃动作过劳,饮食粗,酒食伤之,以致身腹满闷,时吐酸水,宜进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证同太阴伤寒,止脉沉,可与导饮丸治之。

又论,留饮,蓄水而已,虽有四、有五之说,止一证也。夫郁愤而不伸,则肝气乘脾之气而不流,亦为留饮。肝主虑,久不决,则气不行。脾主思,久则脾结,亦为留饮。因饮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为留饮。饮酒过多,胞经不及渗泄,亦为留饮。渴饮冷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满,燥久而成痰,左胁同肥气,右胁同息贲,上入肺则嗽,下入大肠则泻,入肾则涌,在太阳为支饮,皆内气逆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满;在中者,支饮痞膈痰逆;在阳不去,久而滞气;在阴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导水、禹功,调以五苓、葶苈、椒目,逐水为全矣。

有伤西瓜,冷水、羊乳寒湿之物,宜白术(二钱)、川乌(五分)、防风(一钱)、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钱。)

伤羊肉面湿热之物,宜白术、黄芩、黄连(各七钱)、大黄(二钱)、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实;腹痛,白芍药(一钱);腹胀,浓朴;胸中不利,枳壳;胸中寒,陈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苍术;体肢沉重,苍术。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

槟榔丸治伤之轻者,饮食不化,心腹鼓胀。出刘。

槟榔(二钱) 陈皮(八钱) 牵牛头末(四钱)

醋糊丸,梧子大。姜汤送下二十丸。

雄黄丸治伤之重,胁肋虚胀者。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钱,生用,去油)

丸服。法同心痛。

瓜蒂散主吐。心腹卒痛闷乱,急以治之。

瓜蒂 赤小豆(各三钱) 细末之。每服一钱,温酒下。

枳实丸治伤食。

枳实(半两) 白术(一两) 曲丸。木香、槟榔、青皮,此三味气滞加之;大黄、黄芩、黄连,此三味,湿热加之;萝卜子、黄连、泽泻,伏湿痞闷加之;栀子,病后食伤加之;半夏、豆粉,湿面油腻加之;草豆蔻、棱、莪,伤冷硬加之;干姜,伤水加之;缩砂、丁香,心胃痛加之;人参,伤胃加之。

解酲汤治伤酒。

白豆蔻 砂仁 生姜 葛花(各半两) 白茯苓 猪苓(去皮) 陈皮(去白) 人参 白术(各一两半) 青皮(三钱) 神曲(炒) 泽泻(各二钱五分) 木香(五分)

上为末,白汤送下。

秘方治胃中有物,恶食。

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神曲(炒)。

神 丸治留饮、悬饮,脉弦。又治脉伏,其人欲自利,难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茯苓桂术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 官桂 白术 甘草

大青龙汤治溢饮体痛,当发其汗。

麻黄(七钱) 官桂 甘草(各二钱五分) 石膏(鸡子大) 杏仁 半夏(湿加)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支饮不得息,加葶苈、枣。

朴黄汤治支饮胸痛。

大黄 浓朴(各等分)。

二陈汤、小半夏汤治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治先渴却呕,水停心下,此属饮,加茯苓。

五苓散治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亦治停痰宿水。

破饮丸治五饮结为痈瘕,支饮胸满吐逆,心内隐痛。大能散气。

荜茇 胡椒 丁香 缩砂 青皮 乌梅 木香 蝎梢 巴豆(去油)

以青皮同巴豆,浸浆水一宿,漉出,同炒,青皮焦,去豆。将浸水淹乌梅肉,炊一熟饭,研细为膏。姜汤送下五七丸。

控涎丹治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隐痛不忍,连筋骨牵钓痛,坐卧不安,时走易。

甘遂 大戟(红牙) 白芥子(真)

上粉丸,梧子大,白汤送下。

痰饮证状或咳或喘,或呕或泄,眩晕嘈烦,忪悸 ,寒热疼痛,肿满挛癖,癃闭痞膈,如风如癫。悬饮者,水饮在胁下,咳唾引痛。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痛重。支饮者,呕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痰饮者,其人素盛今瘦,肠间漉漉有声。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痛,胁下痛引缺盆。伏饮者,膈满咳喘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恶寒振振然。悬饮当下,溢饮当汗,支饮随证汗、下之,痰饮宜温之,从小便去之。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