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温病条辨》:益胃汤

组成

沙参三钱(9克)、麦门冬五钱(15克)、冰糖一钱(9克)、细生地五钱(15克)、炒香玉竹一钱五分(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阴生津。

主治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或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小儿厌食症、口糜、呃逆等辨证属胃阴亏损者,以及热病后胃阴未复,胃气不和,饥不能食,口燥咽干者。

1.萎缩性胃炎(经验):印会河采用本方加减治疗胃阴不足,胃酸过少之症,症见胃痛不胀,食后还饱,食酸甜或水果较舒,口渴不能多饮,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少而干,脉细。痛甚加桃仁10克,丹参15克。(《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1年第12期)

2.小儿厌食:本方加减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50例(治疗组),对照组15例以中成药儿宝颗粒冲服。以主要症状和症状积分改变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3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江苏中医药》2007年第3期)

3.小儿腹痛:(个案)以本方加减治疗胃阴不足,气化失常所致小儿腹痛。4剂后,患儿脘腹痛明显减轻,且食欲增,便软。4剂后诸证消失,又继服1周以巩固疗效。1个月后患儿体重增加1千克,随访1年来未再复发。(《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年第2期)

4.小儿尿频:(个案) 以本方加减治疗胃阴不足,气化失常所致小儿尿频。4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夜间只起1次,白天也只五六次,效不更方,继服4剂以巩固疗效。1周后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再复发。(《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年第2期)

5.眩晕:本方加味治疗眩晕108例。以临床症状变化评定疗效,3周为1个疗程。结果;9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显效者高血压病31例,内耳眩晕症29例,诊断不明4例。(《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第6期)

6.杂病(经验):顾炳歧认为不论杂病郁火伤阴,或热病伤阴转为杂病,或药物毒副作用伤阴均可出现益胃汤证,可用益胃汤加减治疗。其针对眩晕、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妊娠恶阻、因精神因素引起厌食症、化疗副作用引起的反应等,用益胃汤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方解

益胃汤诸药甘凉清润,清而不寒,润而不腻,药简力专,主要用于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如见汗多,气短者,加党参、五味子;阴液枯竭、胃气垂绝者,沙参改用西洋参、生晒参或红参;呃逆,加枇杷叶、柿蒂;呕吐,加橘皮、竹茹;厌食,加山楂、谷芽、麦芽;大便干结,加白蜜、麻子仁等。

本方甘凉滋润,若脘痞苔腻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通过改善中枢神经递质代谢,缓解“慢性疲劳”大鼠躯体及心理的应激状态,促进疲劳状态的恢复,从而实现“益阳明之津,补太阴之气”。

方歌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摘录
清·《温病条辨》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