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青稞

拼音注音
Qīnɡ Kē
别名

青稞麦、油麦、莜麦

英文名
Seed of Naked Oat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拾遗》: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以西种之。

2.《维西见闻纪》:青稞,质类大麦,而茎叶类黍,耐雪霜,阿墩子及高寒之地皆种之,经年一熟,七月种,六月获。炒而春面,入酥为糌粑。

3.《药性考》:青稞黄稞,仁露于外,川、陕、滇、黔多种之。味咸,可酿糟吊酒,形同大麦,皮薄面脆,西南人倚为正食。

4.《植物名实图考》:青稞即莜麦,一作油麦。《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稞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vena chinensis (Fisch.ex Roem.et Schult.)Metzg.[A.nuda L.var.chinensis Fisch.ex Roem.et Schult.;A.nuda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9月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亦有野生于山坡路旁、高山草及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和湖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

青稞,一年生草本,须根外面可具砂套。秆直立,丛生,高约60-80cm,通常具2-4节。叶鞘松弛,基生者长于节间;常被微毛;叶舌透明膜质,长约3mm。叶片扁平,质软,长8-40cm,宽3-16mm;微粗糙,边缘基部有时疏生纤毛。圆锥花序开展,呈金字塔形,长15-20cm,分枝具角棱,刺状粗糙;小穗含3-6朵小花,小穗轴坚韧,无毛,常弯曲,第1节间长达1cm;颖草质,近相等,长15-25mm,具7-11脉;外稃无毛,草质而较柔软,具9-11脉,基盘无毛,先端通常2裂,第1外稃长20-25mm,无芒,或在第1外稃上部1/4以上处具有1长1-2cm的芒,其芒细弱,直立或反曲,内稃甚短于外稃,长11-15mm,具2脊,先端延伸成芒尖,脊上具纤毛;雄蕊3,花药长约2mm。颖果长约8mm,与内外稃分离。花、果期6-8月。

性味

咸;平凉

注意

《纲目拾遗》:“多食脱发,损颜色。”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主脾胃气虚;四肢无力;大便稀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制成食品、酒等服用。

各家论述

《本草纲目拾遗》: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泄。

摘录
《中华本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