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松香

拼音注音
Sōnɡ Xiānɡ
别名

松脂、松膏、松肪、松胶香、沥青、白松香、松胶、黄香、松脂香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1.《本草纲目》:孙思邈云,松脂以衡山者为良,衡山东五百里,满谷所出者,与天下不同。苏轼云,镇定松脂亦良。

2.《抱朴子》云,凡老松皮内自然取脂为第一,胜于凿取及煮成者,其根下有伤处不见日月者为阴脂尤佳。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科松属若干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除去挥发油后所作余固体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inus massoniana Lamb.2.Pinus tabulaeformis Carr.3.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4.Pinus thunbergii Parl

采收和储藏:采集树脂有上升式(即V形法)、下降式(即Y形法)采脂法及化学药剂处理法。我国现以采用下降式采脂法为主。先直径20-50cm的松树。在距地面2m高的树干处开割口。在开割割口前先要刮去粗皮,但不要损伤木质部,刮面长度50-60cm,宽25-40cm;在刮面中央开割长35-50cm,宽1-1.3cm,深入木质部1-1.2cm 的中沟,中沟基部装一受脂器,再自中沟开割另一对侧沟,可将油树脂不断收集起来。以在30-35℃采收为宜,即长江以南在5-10月,华北及东北在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

2.生于海拔100-2600m的山地。

3.生于温带沿海山地和平原。

4.生于东部沿海山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3.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南京一带有栽培。

4.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等地;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有栽培。

原形态

1.乔木,高达45m,胸围1.5m。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规则长块状裂。小枝常轮生,淡黄褐色,无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有长尖头。叶针形,2针一束,稀3针一束,长12-30cm,细长而柔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道约4-8个,在背面边生,或腹面也有2个边生;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长1-1.5cm,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状;雌球花单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顶端,淡紫红色。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形,长4-7cm,径2.5-4m,有短梗,下垂,熟时粟褐色;中部种鳞近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cm;鳞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鳞脐微凹,无刺。种子长卵圆形,长4-6mm,连翅长2-2.7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2.乔木,高达25m,胸围可达1m以上。树皮灰褐色,呈不规则鳞甲状裂,裂隙红褐色。枝轮生,小枝粗壮,淡橙黄色或灰黄色;冬芽宽椭圆形,先端尖,红褐色。叶针形,2针一束,深绿色,粗硬,长10-15cm,径约1.5mm,边缘有细齿,两面有气孔线;叶鞘初时淡褐色,渐变成暗灰色。雄球花圆柱形,长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状;雌球花序阔卵形,长7mm,紫色,着生于当年新枝上。球果卵形或圆卵形,长4-9cm,有短梗,向下弯垂,熟时淡黄色或淡褐黄色,宿存数年之久;中部种鳞近长圆状倒卵形,长1.6-2cm,鳞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状多角形,横脊显着,鳞脐凸起有尖刺。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淡褐色,有斑纹,连翅长1.5-1.8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3..乔木,高达30m,胸围达1.5m。树皮橘红色,不规则鳞片状脱落。一年生枝淡黄色或红黄色,微有白粉,无毛;冬芽长圆状卵圆形,暗红褐色,针叶2针一束,长5-12cm,径约1mm,先端微尖,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半圆形,树脂道约4-6个,边生。雄球花淡红黄色,圆筒形,5-12mm,聚生于新枝下部呈短穗状;雌球花淡红紫色,单生或2-3个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种鳞先端有短刺。球果熟时暗黄褐色或淡褐黄色;种鳞张开,易脱落,有微隆起的横脊,鳞脐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种子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圆形,长4-7mm,连翅长1.5-2m,种翅宽5-7mm。花期4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4.乔木,高达30m,胸围可达2m。幼树皮暗灰色,老时灰黑色,粗厚,不规则块裂。一年生枝淡褐黄色,无毛;冬芽银白色,圆柱状椭圆形或圆柱形,顶尖,芽鳞披针形,边缘白色丝状。针叶2针一束,深绿色,有光泽,粗硬,长6-12cm,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均有气孔线,横切面有树脂道6-11个,中生。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长1.5-2cm;雌球花单生或2-3个聚生新枝近顶端,直立,卵圆形,淡紫红色。球果熟时褐色,圆锥状卵圆形或卵圆形,长4-6cm,径3-4cm,有短梗,向下弯垂,中部种鳞卵状椭圆形,鳞盾稍肥厚,横脊显着,鳞脐有短刺。种子倒卵状椭圆形,长5-7mm,连翅长1.5-1.8cm,种翅灰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性状

1.性状鉴别 本品呈透明或半透明不规则块状物,大小不等,颜色由浅黄到深棕色。常温时质地较脆,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气微弱。遇热先变软,而后融化,经燃烧产生黄棕色浓烟。本品不溶于水,部分溶于石油醚,易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及乙酸乙酯等溶剂中。

2.(1)取粉末0.1g,加乙醚2ml溶解后,加10%醋酸铜溶液1ml,振摇后,醚层呈绿色。(检查松香酸)(2)取粉末0.1g,加醋酐5ml,稍加热使溶解,冷后,加浓硫酸1滴,初显紫红色,后变蓝紫色。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松香酸酐(abietic anhydride)及游离的松香酸(abietic acid),并含树脂烃、挥发油,主要为α-及β-蒎烯(Pinene)及小量左旋莰烯、二戊烯,还含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的甙及苦味物质。

药理作用

松香酸0.15g/kg灌胃,能明显延长兔长出血、凝血的时间,也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酸时间,使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炮制

松香:置铜锅中,用微火加热熔化,捞去杂质,倾入水中,候凉后取出,干燥。制松香:取葱煎汤,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热倒入冷水中,取出,阴干。(每松香100斤,用葱10斤)。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苦;甘;性温

注意

血虚者、内热实火者禁服。不可久服。末经严格炮制不可服。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主痈疽恶疮;瘰疬;瘘症;疥癣;白秃;疠风;痹症;金疮;扭伤;妇女白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敷。内服:煎汤,3-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服。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松脂,味苦而兼甘,性燥,燥则除湿散风寒;苦而燥,则能杀虫;甘能除热,胃中伏热散,则咽干消渴自止。痹者,风寒湿合而为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此死肌之所由来也。湿热之邪散,则血不瘀败,荣气通调而无壅滞,故主疽恶疮;荣和热散,则头疡、白秃、疥瘙、风气俱愈矣。热消则荣血和,风湿去则卫气安,脾胃健五脏无病,可知。

2.《本草汇言》:松脂,如入疡科敷贴料中,可去脓拔毒,腐秽初作或初溃者可用,如久溃疡脓血已尽,气虚血寒,肉泛而不敛者,用此不惟不能生新肌,反增溃烂,延流及肉,损人筋脉,不可胜言,用者当细审之。

3.《神农本草经》:主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

4.《名医别录》:主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死肌,练之令白;其赤者主恶痹。

5.《药性论》:杀虫,用之主耳聋;牙有蛀孔,少许咬之不落;能贴诸疮脓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风。

6.《日华子本草》:润心肺,下气除邪;煎膏主痿烂,排脓。

7.《滇南本草》:疗赤白癜风,厉风。

8.《医学入门》:治历节酸痛,生津止渴,固齿,聪耳明目;入滋补药和服,壮阳,实阴茎,令人有子。

9.《本草纲目》:强筋骨,利耳目。治崩带。

10.《本草备要》:祛风去湿,化毒杀虫。

摘录
《中华本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