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鹿角菜
别名
鹿角棒、鹿角豆
来源
药材基源:为墨角藻科植物鹿角菜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lvetia siliquosa Tseng et C.F.Chang[Pelvetia minor Noda]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收获,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中潮带岩石上,在内湾隐蔽处风浪较小的岩石上,藻体分枝生长繁茂。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山东等沿海。为黄海特有种。
原形态
藻体黄褐色,软革质,干后变黑色,一般高6-7cm,个别可达14.5cm,柄亚圆柱形,较短,其上二叉分枝2-8次,上部叉状分枝角度较狭而不等长,且上部分枝的节间比下部的长;下部二叉分枝较为规则,叉状分枝角度较宽。繁殖时,双叉分枝的顶端膨大,形成生殖托,为纺锤形,较普遍分枝粗,有特殊的柄。至秋季,生殖托变为近圆柱形或棍棒状。成熟的生殖托为长角形;表面有显着的结节形瘤状突起,使分枝变得粗壮畸形。藻体髓部,由纵行的丝状细胞组成,且有粘液。基部固着器圆锥形盘状。
性状
性状鉴别 藻体呈团状,黑色,表面有白霜。展平后,长6-7cm,有的可长达14cm,主干甚短,有叉状分枝,2-8次,有时可见分枝顶端有长角形生殖托,表面有瘤状突起,使分枝变粗且畸形。固着器锥状盘形。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
含褐藻酸(alginic acid),粗蛋白,甘露醇(mannitol),钾,碘等。
性味
咸;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劳热骨蒸;痰热咳嗽;肺结核;瘿瘤;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