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流秀 渝东南问病医馆

经区是指以经络循行线为核心的能量片区。经络循行线主要有手足三阴三阳,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其能量片区也相应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区三态研究的是经区能量的三种状态,融合或忽略手足,就只总称为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络循行线的划分是以人体生命能量存在的状态来作为根据的。已经知道,能量有阴与阳两种存在状态,其中阴是能量的内敛储藏状态,阳是能量的外张释放状态。但两种存在状态还可以细分,而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状态三种,即阳的开、合、枢与阴的开、合、枢状态。其中开的状态简称开态,是指能量内敛储藏过程中的驿动状态(少阴)或外张释放过程中的升浮状态(太阳);合的状态简称合态,是指能量外张释放过程中升浮到极致后的沉降状态(阳明)或内敛储藏过程中驿动有度的增值状态(太阴);枢态,是指能量在开与合之间的枢转状态(少阳、厥阴)。也就是说,能量在外张释放的阳态中又有开、合、枢三种状态,在内敛储藏的阴态中同样也有开、合、枢三种状态。阴阳是能量状态的一分为二,而三阴三阳是能量状态的一分为三或二分为六。

人体在处于正常健康状态的时候,对于身躯的构建,比如哪里有什么,哪里没有什么,人是没有感知的。当一旦有所感知了,那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对于经络是这样,对于经络的能量片区当然也更是这样,都是只有在非正常的疾病状态下,才会让人得以感知其存在。正是出于这种情况,中医才在核心经典《伤寒杂病论》里边称能量的三阴三阳表现为“六病”。后人研究《伤寒论》,不知三阴三阳是指以经络循行线为核心的能量片区,即经区,而以为三阴三阳只是指六条经络循行线,所以才把三阴三阳“六病”称为“六经”,导致了对《伤寒论》研究至今剪不断理还乱的普遍混乱。

人体经区能量的开、合、枢三种状态简称经区三态。三态在生理上互相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其中,开态主要或最先涉及人天通异常,合态主要或最先涉及人地通异常,枢态主要或最先涉及人人通异常。阴的三态太阴、少阴、厥阴和阳的三态太阳、阳明、少阳合称三态经区。

经区开态

经区开态主要指以太阳经和少阴经为核心的能量片区。开态,是指能量在内敛储藏过程中的驿动状态及在外张释放过程中的升浮状态,外张释放中的升浮状态,即经典所称的“太阳”或“太阳经”;内敛储藏中的驿动状态,就是经典中所称的“少阴”或“少阴经”。临床中,根据受邪性质和人体自身能量多少所反映出的太阳经能量片区病和少阴经能量片区病,简称太阳病和少阴病。其中太阳病是开态阳性病,少阴病是开态阴性病。经区开态病不论是太阳还是少阴,其典型症状都是“恶寒”。经典《伤寒杂病论》中有一条文揭示道:“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也就是说,开态经区病发于阳的是太阳病;发于阴的是少阴病。

阳开太阳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即太阳病提纲。

阳开太阳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阳开太阳,其能量水平基本上都比较高,往往形成太阳体质。太阳体质的人,身体都不会很差,患病也最容易恢复。其所以也会发病,应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天文环境中风、暑、湿、燥、寒、温六气过强,人体的能量水平纵然正常也不足以抗衡,形成邪重致病;二是由于劳作而一过性出汗,导致天文环境原本并不太强的六气乘虚侵袭,如汗出闭汗或汗出当风;三是人体的能量总体不低,但由于分布不均衡,比如夜间睡觉,能量大部都收敛入内了,能护卫人体体表的能量相应就大为减少,从而导致六气病原的侵袭。

阴开少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此即少阴病提纲。

阴开少阴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手少阴心经为主。阴开少阴,其能量的总体水平是极其低下的。总体能量水平低下,必然卫虚营也不足,免疫功能很差,所以最经不起外界风吹草动的影响。少阴体质的人容易患病,而且一旦患病就容易致命。少阴病多死证,原因主要在于能量在内敛储藏状态中,由于量少而失却驿动之能,当成为死阴时,那就意味着人体生命的终结。

经区合态

经区合态主要是指以阳明经和太阴经为核心的能量片区。合态,是指能量在内敛储藏过程中的增值状态及在外张释放过程中的沉降状态,外张释放中的沉降状态,即经典所称的“阳明”或“阳明经”;内敛储藏中的增值状态,就是经典中所称的“太阴”或“太阴经”。临床中,根据受邪性质和人体自身能量多少所反映出的阳明经能量片区病和太阴经能量片区病,简称阳明病和太阴病。其中阳明病是合态阳性病,太阴病是合态阴性病。经区合态病在临床中主要着眼于虚实,即:实即阳明,虚则太阴。也就是说,阳明病是能量有余的病,太阴病是能量不足的病。能量有余,多热多实;能量不足,多寒多虚。

阳合阳明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此即阳明病提纲。

阳合阳明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阳明大肠经为主。阳合阳明,其能量水平比较高,多形成阳明体质。阳明体质的人,身体都火性十足,多食易饥,精神亢奋,患病最多热性病。发病原因,一是外感六气,体内能量不能及时往天文环境交流通透而郁积质变,成为邪热为害;二是热邪蓄留过久或平素过服辛燥麻辣,耗损津液,导致大便秘结,发生人地通肠道障碍。

阴合太阴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心下结硬。此为太阴病提纲。

阴合太阴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太阴脾经为主。阴合太阴,其能量的总体水平较为低下,无力自身增值。主要反映为对地理环境免疫功能的低下。所以少阴体质的人容易在食饮上患病,表现为人地通太过的病变。太阴病多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原因就在于能量过低,不足以内敛储藏增值而温化水谷食饮,人体因而无法正常地利用到地理环境中足额的性味食饮。

经区枢态

经区枢态是指以少阳经和厥阴经为核心的能量片区。枢态,是指能量在内敛储藏过程中从增值到驿动的枢转状态及在外张释放过程中从升浮到沉降的枢转状态,外张释放中从升浮到沉降的枢转状态,即经典所称的“少阳”或“少阳经”;内敛储藏中从增值到驿动的枢转状态,就是经典中所称的“厥阴”或“厥阴经”。临床中,根据受邪性质和人体自身能量多少所反映出的少阳经能量片区病和厥阴经能量片区病,简称少阳病和厥阴病。其中少阳病是枢态阳性病,厥阴病是枢态阴性病。经区枢态病在临床中主要着眼于寒热,少阳病是能量有余的病,在能量升浮和沉降状态的枢转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并以邪热为害为突出表现;厥阴病是能量不足的病,在能量增值和驿动状态的枢转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而以能量低下为突出表现。

阳枢少阳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此即少阳病提纲。

阳枢少阳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少阳胆经为主。阳枢少阳,其总体能量在正常水平以上。从理论上说,少阳体质应该最为普遍,微恙或小疾就常出现在这一层。少阳病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人通的情志郁积,导致能量在正常水平以上的升浮和沉降状态之间,不能迅速顺利枢转。天文环境的六气侵袭或地理环境的食饮影响,常是少阳病表现出明显症状的导火线。

阴枢厥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即厥阴病提纲。

阴枢厥阴作为能量片区,主要以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两条经络循行线为核心,并以足厥阴肝经为主。阴枢厥阴,其总体能量在正常水平以下。从理论上说,厥阴体质和少阳体质一样应该不少。厥阴病出现的原因,也主要是人人通的情志郁积,导致能量在正常水平以下的增值和驿动状态之间,不能完全枢转,而出现一方面能量不足而虚寒,一方面气郁化火而有热。天文环境的六气侵袭或地理环境的食饮影响,也是厥阴病表现出明显症状的导火线。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即阳的三态经区病,主要或最先涉及腑病、用病、气质空间病,多实证;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即阴的三态经区病,主要或最先涉及脏病、体病、形质实体病,多虚证。实证易疗,虚证难医,但抓住生命元素,即生命物质(水、津、血)、生命能量(精——阴阳)、生命动力(气——振动波),及时祛邪和(或)还正,很多疾病就不是医家难题了。

后人研究《伤寒论》,不知三阴三阳是指以经络循行线为核心的能量片区,即经区,而以为三阴三阳只是指六条经络循行线,所以才把三阴三阳“六病”称为“六经”,导致了对《伤寒论》研究至今剪不断理还乱的现象。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