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阴火上冲”语出东垣,他解释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热。”其症状见:“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则已。或热极而汗出也解。”这说明促成阴火的物质基础是下流肝肾的脾胃之湿,而其所以化为阴火,并使之上冲,关键在于“闭塞其下”,因为脾湿下流,在一般情况下,只不过是清阳下陷,只有在脾湿下流又兼有“闭塞其下”情况下才可能发为阴火,如下窍或下部某些脏器湿热肿胀,脾湿不能外泄,使湿浊滞留不去,化为阴火。

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与一物相依附,而始得存在。也就是说,脱离开病理产物,火是不存在的,而下流之湿,闭塞其下,正好郁遏下焦阳气的生发运行,使其化为阴火。阴火既不是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其必受正气排斥,不能下泄,就必然上冲,所以才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

《内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明确指出,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者为清阳,是指饮食物中营养物质之轻清者,而浊阴则指营养物质之稠浊者,或残留的糟粕。临床上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可出现诸多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清气在下除常见之飱泄外,还可见到带下、淋浊、崩漏下血,同时兼有时时恶寒,喜热,食欲不振等症。若浊阴不出下窍,或下窍不利而受到壅遏,即为“脾胃下流之湿闭塞其下”,郁而化火,逆而上冲,就形成了阴火上冲。常可见胸中满闷,不定时躁热,自汗,头昏脑胀,或出肾窍而见到耳鸣、耳聋。

中医之谓,荣气上升,则为清阳,荣气下流则为脾湿。其致病之关键是脾胃损伤,脾胃之气越下陷,下焦之湿越重,很容易“闭塞其下”而出现阴火上冲。治疗之法当求之于脾胃,必以补中益气之法,药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升麻、柴胡等物,降阴火可酌加茯苓、泽泻;利下窍,加黄连、黄柏直泻阴火,此正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意也。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