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秀文,男,壮族,1920年1月出生,广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班秀文

班秀文:中医妇科一代宗师

班秀文教授(右二)向学术继承人传授经验

班秀文教授(右二)向学术继承人传授经验

◆他足迹遍及壮乡村寨,是现代壮医药理的奠基者

◆他常说为医者既要有割股之心,又须医道精良,方能拯救难厄

◆他感于壮族妇女辛苦多疾,潜心妇科病的研究,发展创新了中医妇科学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班秀文静静地坐在简朴的客厅里,犹如仰止的青山……

笔者聆听着班秀文的儿子讲述老人历尽坎坷而又成果丰盈的一生。虽然与老人已无法用语言交流,但他炯炯的眼神和传奇的人生,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蕴含深邃的斑斓世界。

7个铜板上大学

班秀文,字壮,壮族,1920年1月出生于广西隆安县雁江乡长安村那料屯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骨伤科医生,曾用中药治愈不少跌打损伤、虫蛇咬伤的村民,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班秀文6岁就常跟祖父上山采药,在祖父的熏陶下,他幼小的心灵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家庭突遭厄难——祖父和父亲患了急性热病,在1个月内相继去世。从此家道贫寒,生活维艰,举家迁往广西平果县,他也沦为放牛娃,靠母亲卖水维持生计。

苦难的童年铸就了班秀文坚强的个性,他铭记祖父“勤学刻苦,学医济世”的遗训,一边放牛,一边自学。在亲戚朋友的接济和帮助下,他12岁才进入学校读书,结束了牧童生涯。1937年秋,他以全县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上广西省立南宁医药研究所(本科)。可是,从家乡到南宁数百里的路途、上学后的生活来源等等,是那样遥不可及……

让班秀文想不到的是,慈祥的母亲靠卖水赚的7个铜板实现了他的愿望。班秀文就是靠着母亲那7个铜板,走烂了5双草鞋,从家乡走到了南宁,步入了杏林。

南宁医药研究所是一所公费学校,大学3年寒窗,他勤奋学习,寒暑不辍。他把许多中医经典著作通读精读,口诵心记、由浅及深,从博返约、日积月累。他还随时随地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深得学校教师刘惠宁、刘六桥的喜爱。老师常带他到自己的诊所见习,传授医案,使他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基础。

仁心仁术济世民

1940年秋,班秀文毕业分配到凌云县平私医务所当所长兼医师。当时边远山区缺医少药,很多疾病无法治疗。他经常四处奔走给群众看病。病人付不起钱,他少收或免受药费。为减轻病人负担,他坚持采用针灸和草药给群众防病治病,内服外用兼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治乳腺炎常用芭蕉根捣烂外敷,1~2小时即可见效;治食滞泄泻,用番桃叶嫩苗,其效神速。

班秀文有感于当地壮族妇女忍辱负重、劳作辛苦、饱受妇科疾病的折磨,遂开始注重妇科疾病的研究和诊治,历尽时日、救人无数。由于当局不重视中医和山区的医疗卫生工作,他的医术和抱负无法施展,愤然辞职返乡。其后在平果县中学医务室、县卫生院供职,1946年辞去公职在县城悬壶开业。他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医生,25岁时被选为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1955年,他调到百色地区人民医院当医师,负责筹办中医科工作,为创建中医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因工作出色,1957年他奉命调到广西中医学院的前身——广西省南宁中医学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辛勤耕耘铸大医

60多年来,班秀文在教学和医疗一线辛勤耕耘,爱岗敬业。

他热心中医教学,先后讲授过《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10多门课程。每讲授1门课程,他都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理论和临床案例相结合,深得学生的好评。

他培养的陈慧侬等一批学生已成为全国、广西名老中医,18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和3名高级职称的学术继承人,均已成为中医学术界的骨干力量。李莉是第一批拜师的学术继承人之一,现在已是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广西名中医。

他积数十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擅长治疗妇、内、儿科疑难杂病,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家学术思想颇有研究,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著有《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妇科奇难病论治》、《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等学术专著;主编《中医药基础理论》、《妇科讲义》、《中医妇科发展史》等教材;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六经辨证在妇科的应用》受到国内外中医学者的重视,被日本东洋出版社摘要出版。这些论著内容广泛,博中有专,集中反映了班氏妇科学术理论和经验,得到国内行家的赞誉。

发掘壮医开先河

班秀文还积极投入壮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他在壮族地区行医期间,就将民间壮医药经验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并应用到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984年6月,他兼任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室主任,直接指导壮医门诊部的筹建和诊疗工作;1985年9月,招收第一批攻读壮族医药史的硕士研究生,为创新壮医药研究成果和引入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奠定了基础。经过一代又一代壮医药工作者长期的不懈努力,目前壮医药在理论研究、诊疗方法、壮药开发以及应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著名壮医专家黄汉儒、黄瑾明教授回忆,班秀文当年常说,“这是一种民族宝藏,我不想在当地老医师过世后,后人就不知道壮民族的这些辉煌医学史了”。班秀文在百色地区工作期间,几乎走遍了壮乡村寨,收集整理到1000多条民间验方,是现代壮医药理论的奠基者。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广西壮药质量标准》已经颁布实施,壮医药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并将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今,壮医目诊、甲诊、腹诊、指诊、经筋疗法、药线点灸、角吸、火攻等独特神奇的疗法,已被列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国内数百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并传播到东南亚、欧美国家和台港澳地区。

对此,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学院院长林辰也深有同感。他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黄瑾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之一,而黄瑾明教授就是班秀文教授的最早的弟子。班老的儿子、孙女也不甘示弱,加入了传承班秀文学术思想研究工作行列。

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国医堂,我们采访了李莉教授。

李莉师从班秀文后,经过10余年临床实践,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著《班秀文》、《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等专著,较好地传承了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当她和我们谈说起班秀文教授一些往事,眼里满是崇敬。

虚心好学勤为首

班秀文常言:“医者,病家性命所系。为医者既要有割股之心,又须医道精良,方能拯难救厄。”从医几十年来,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对学生诲而不倦。昼则应诊、授课,夜则读书、撰文,嗜书成癖,别无所好,白发之年,未尝释倦。

班秀文治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勤”字,即勤读、勤思、勤问、勤写。

勤读:即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博中有专。班秀文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在医学领域中有所作为,必须在中医经典原著上狠下工夫。中医学术理论源远流长,要溯本求源,就必须以经典原著为基础,根基牢固,日后才能根深叶茂。

而经典著作中,尤要学好《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解决中医基本理论问题,后两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历代诸家名著,从源及流,博采众长。

在读书方法上,他认为首先是粗读和精读并重,只有通篇粗读,才能初步了解《内经》的全貌,找出其重要篇章和关键词句,为精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刻苦精读,深入研究某一句、某一章节的内容,找出其精髓所在,如此粗读和精读并重,才能学以致用。其次是学与用紧密结合,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例如学《素问·六节藏象轮》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对肾“主蛰,封藏之本”一时很难理解它的深意,后来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治疗方妇女崩漏阴道流血停止后,后期巩固治疗往往从补肾入手,可收到良好的疗效;对屡孕屡堕之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孕前注意补益气血,孕后未病先防,用调补肝肾之法治疗多能使孕妇足月顺产,从而体会到肾“主蛰,封藏之本”的重要性。

此外,对经典原著要反复阅读,温故知新,犹如农夫耕耘,每多读一遍就有多一遍的收获,不可浅尝辄止。

勤思: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熟读还须精思,思而得悟,举一反三。班秀文认为,对经典名著中的精辟论述,常精研细读,反复玩味,去粗存精,突破前人理论和治疗上的局限,进行创造性发挥,临症才能得心应手。

如对《伤寒论》的学习,他认为贵在“灵活”二字,既要正确评价《伤寒论》,也要学以致用,把《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和各科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他赞同《伤寒来苏集》“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系伤寒”的提法,认为《伤寒论》固然是一部以六经辨证为核心论述外感伤寒,也能适用于各科杂病。

他在临床曾碰到这样1个病例:1位15岁的女子,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将行时少、小腹胀痛剧烈,按之更甚,疼痛剧烈时汗出肢冷,唇面发青,经行错后,经血色泽暗红,夹紫块,舌苔白,脉沉紧。此属寒凝经脉之病,他附子汤加肉桂、吴茱萸、当归治之。取附子之辛热,同行十二经脉,以温经散寒;肉桂之甘温与附子同用,能走能守,既能补火归原以温养冲任,又能散寒逐瘀止痛,是阳虚阴盛必不可少之品;吴茱萸、当归入肝,以散塑阴之寒邪而温养肝血,从而可达温肝暖宫、散寒止痛之功。选方配伍得法,肝、脾、肾并治,药到病除。

如《伤寒论》中灸甘草汤本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班秀文用其方加减治疗1例多年经漏不止的患者,用药3剂后阴道流血立止。又如1例西医诊断为“宫颈狭窄症”所致的经痛,他从《医学心悟》中保产无忧散之撑法中得到启发,别出心裁地进行中西汇通尝试,用保产无忧散加减治之,使久治不愈的顽疾霍然而愈。

勤问:即不耻下问。班老认为作为医者,要有虚怀若谷、谦逊向贤的美德。班秀文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古训,除在学习上辛勤砥砺、孜孜以求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他除虚心向前贤及通道质疑求教外,还注意时时处处向群众学习,收集民间单方、验方,总结群众防病治病经验,集众之长,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

勤写:即善记笔记,勤写心得,不断积累经验。班秀文不仅谙熟古典医籍和各家学说之精华,而且对近代医书及报刊的有关论著与经验亦博收广集,一有所得,便记心得笔记,以备后学。有的还留存,以备查阅分析,揣摩总结。学术有年,临证日久,则注意总结治疗的经验教训,掌握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崇尚创新重实践

班秀文不仅内、妇、儿、针灸均有所擅长,对妇科造诣尤深。他继承了《内经》中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妇女病的治疗,既要着眼于阴血的濡养,又要考虑阳气的温煦,务必做到“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立法遣方,以甘平或甘温之剂为宜。因甘能生血养营,温则生发通行,从而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论六经辨证在妇科的运用》、《论治肝的特点与妇科病的治疗》、《试论心与妇科的关系》等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许多论文因有突出的见解而为其他刊物引用;论著《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妇科奇难病论治》、《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是其数十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血结晶。前者为建国4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之一,为中医妇科的发展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班秀文从临症中深深体会到:中医之学,贵在实践。除熟读经典外,还须躬身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方能深刻领会经典原著中精神实质,以精术济人。曾治疗1例与苯长期接触的女性患者,诉全身困倦,四肢乏力,下肢有散在大小不一的紫癜,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弱。西医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偏低。据其脉证,初按脾不统血论治,先后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加减出入,治疗两月余,效果不彰。后在《内经》“肝主升发”、“肝生血气”启示下,以调肝汤和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1月余而收功。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还应把经典著作之精髓与各科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灵活运用,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1982年,他的学术论文《六经辨证在妇科病的应用》首次在全国妇科学术大会宣读,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摘要发表,1位名叫山本妙子的日本妇女慕名前来南宁找他看病。他创造性地把六经辨证应用于妇科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把《伤寒论》在妇科领域的应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德艺双馨割股心

班秀文不仅医学精湛,医技神奇,且医德高尚,体察民疾。

他认为病者,婴难也;医者,疗疾也。强调医者,病家性命所系。为医者既要有割股之心,又须医道精良,方能拯难救厄。他常常自问“假如我是病人怎么办?”一切从病人出发,处处为病人着想,待病人和蔼亲切,热情周到,悉心治疗。遇情绪忧郁者,既疏之与方,又开导其人,多方疏导,使其破涕为笑,由忧转喜。

他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利用晚上为慕名前来上门求诊的病人义务看病。他的斗室即是卧室、书房又兼诊室,先来的病人坐在小板凳上,后来的病人则坐在他的床铺上,有时屋里屋外都是候诊的人群。对来诊的病人,不论地位高低,贫贱富贵,他都一视同仁。热情随和,宽厚善良,经他治愈的病人难以计数。

他急人所急,忧人所忧。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全国各地来信求医问疾,对证处方,迅即回信。就是出差到外地,许多病人慕名而至。每到一处,他从不摆名医架子,常不顾旅途劳累,抽空为病人治病。1983年6月,他到北京参加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天中午、晚上,总有不少代表找上门来请他看病。班秀文热情为代表们看病,一时在京城传为美谈。

班秀文小传

1920年,出生于广西省隆安县;

1937~1940年,广西省立南宁医药研究所本科毕业;

1940年,广西凌云县医务所任所长、医师;

1951年,广西百色防疫队四分队任副队长;

1955年,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任医师;

1957年,广西省立南宁中医学校(广西中医学院前身)任教师;

1958年、1965年,先后参加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北京中医学院内经研究班学习;

1964年,广西中医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等;

1979年,当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

1990年,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