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50年代临床实践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以下简称类风关)的诊治,是通过不断摸索,逐步改进的。

第一阶段:依中医传统证治方法,从风、寒、湿三气偏胜而辨证用药。

第二阶段:79年~88年在光华医院。集中精力在临床上研究以蛇制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关。

第三阶段:总结出此病有五大特点:病因不明,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反复发作,无特殊疗法;将类风关病情发展概括为四个字:痛、肿、强、变。因此对类风关的分期提出了自已的看法。采取病人主诉与医生观察、主客观结合分期方法:第1期:痛而无肿,无活动限制;第2期:痛而肿,活动不利;第3期痛而肿,再加纤维性强直;第4期:痛而肿,关节强直甚至变形。并简化为一痛、二痛+肿,三痛+肿+强,四痛+肿+强+变。

在治疗类风关时主张首先必须抓住止痛与退肿。因为类风关病人最痛苦的是肿痛,而肿痛发展会使关节强直变形。抓住这两者,一可解除病人痛苦,二可截断病人关节强直与变形的途径。并提出了如何对疼痛与肿胀的辨证规律,如病人诉疼痛,先问痛之处,痛之性状,再查其痛处温度是凉是热、喜按拒按,然后再询问痛处自感是冷是热,再结合脉象,舌苔以及二便、睡眠等综合分析。对肿胀则必须看皮色,后抚皮温,再扪肿势的方法。简化为红、白、冷、热、坚、软来辨。第四阶段: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类风关的治疗,必须注意四个要点:即诊断要慎重、治疗要抓重点、用药要辨证、疗效要巩固。因为类风关有三难一高特点(难受、难医、难愈及致残率高),因此病人认为这是“不死的癌症”,所以不能轻易下诊断,一见手指关节疼痛,错把骨关节炎也说是类风关,增加病人精神上压力。而用药一定要辨证,要抓住重点辨证论治,不能凭病名即下药,要根据病因的风、寒、湿、热辨,要根据内因的属于何脏何腑的亏损辨,即用止痛药需辨,如附子,乌头大辛大热运用于寒证,马钱子苦寒,运用于热证,通经散结而止痛,其他如玄胡索、乳香、没药又是活血止痛。在用有毒药物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不可过量,以防生后患,但在用药有效之时,必须巩固疗效,不但要坚持服药巩固,而且要注意思想上,生活上各方面的调摄。

近年来,我开设了老年门诊,对老年人类风关,又提出了治疗老人痹,必须顾夙疾,必须益其气。必须顾津液这是针对老人一身多病者不少,而且老年人气虚津液衰少者多,因此必须注意,并提出了三步法,即初期和营祛风寒湿;中期养血生津通经络;后期益气健脾加搜剔。最近又在学习前贤和近代、当代治痹专家论述,进一步认识到治疗类风关必须内外兼顾,即内抓气血,津液脾胃三方面,外抓风、寒、湿三气偏胜,简言之为抓住两个“三”治疗类风关。再结合具体情况加味处方,用之临床,确有疗效。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