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陈××,女,46岁,教师。

女子七七,天癸已绝,阴气早衰,平素烘热、眩晕,汗出,心烦易怒,夜眠不佳等阴虚火旺之证。3月前因患上感之后,口唇溃破,继之口腔粘膜糜烂,疼痛如灼,每遇劳累则发,此次口腔溃汤反复月余不愈,两侧粘膜各见0.5×0.6cm溃疡各一个,边缘清楚,口干欲饮,神疲乏力,尿赤便干,苔薄黄,质红,脉细数,证属气阴素虚,热毒蕴伏,虚火与实火互虐,熏灼口腔所致,治拟益气养阴与清热解毒并进,虚实之火同制。用药:鲜生地30g 玄参12g 天冬、麦冬(各)9g 女贞子15g 天花粉15g 生黄芪45g 石斛15g 黄连3g 玉竹9g 生米、熟米仁(各)15g 白花蛇舌草30g 半枝莲30g。7剂,1周后复诊,口腔溃疡已愈。原方继服7剂,近二月来未见复发。

按:陆师认为,此病初起可因感受外邪或七情拂郁,化热生火,继则灼津耗液,内伤阴精之气而邪毒蕴结,阴火与热毒搏击,口腔濡养失常,致口疮发作,症见口水量少伴有低热,手足心热,烦燥易怒,咽喉干燥,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细数等。常用药物:生地30g 玄参12g 天冬、麦冬(各)9g 女贞子15g 生黄芪30g 天花粉15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连3g 连翘12g 石斛15g。随证加减。

案二:赵××,男,48岁,工人。

素体肥胖,气虚痰湿可知,口腔溃疡常易复发。发前口甜继则发苦,口内粘膜肿胀溃破后脂水较多或有脓性分泌物,不易收口。病已四年。此次发作历时1月,脓性粘液仍有渗出,胸闷气短,脘痞纳呆,神疲嗜睡,恶心痰多,肢体重着苔黄而腻,体胖,脉细滑,证属脾虚运滞,湿遏化热成毒,蒸熏于上而成口疮顽疾。治拟益气健脾,清热化湿法。用药:生黄芪30g 党参12g 苍术、白术(各)9g 茯苓12g 川朴6g 生米、熟米仁(各)30g 制半夏9g 全瓜蒌15g 藿梗、苏梗(各)9g 银花、连翘(各)15g 白花蛇舌草24g。7剂。1周后复诊,口腔溃疡逐渐收口,脂水已无,胸闷纳呆好转。续服7剂,口腔溃疡已愈。后以香砂六君子丸二陈汤调理,近年来口腔溃疡未见复发。

按:陆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理与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灵枢·脉度篇》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上润于口,则口腔得以滋养。若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湿邪内生,蕴而成热,热毒上熏口腔而成溃疡,此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口腔溃破渗出物较多,或有脓性分泌物,同时胸脘痞闷,纳呆口苦,恶心痰多,神疲嗜睡,形体虚弱,便烂,苔腻体胖,脉细濡。治以益气健脾,化湿解毒同用而获效。

案三:袁××,女,49岁。

1997年8月6日初诊。患者在外院作“右乳腺癌根治术”,病理报告为单纯癌,腋下淋巴结1/17(+)。术后3周腋下出现肿大淋巴结,穿刺找到癌细胞,外院切除淋巴结(正在放化疗中),但术后2周又出现右腋下淋巴结,穿刺找到癌细胞。刻下:神疲乏力,口干欲饮,大便干结。检查:右腋下肿块约0.8×0.7cm,质硬固定,无压痛。左乳外上象限有散在结节20余个,质软,边界欠清,与皮肤无粘连,压痛。脉濡细,苔薄,边有齿痕。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3×109/L。证属术后气阴两亏,冲任失调,邪毒旁窜。治以益气养阴,调摄冲任,佐以解毒。处方:生黄芪30g 党参12g 炒白术9g 茯苓12g 南沙参15g 枸杞子15g 石见穿30g 莪术30g 蜂房12g 山茱萸肉9g 肉苁蓉12g 制黄精12g 生首乌30g。服上药1个月,右腋下肿块缩小至0.4×0.3cm,右乳肿块变软、无压痛,白细胞计数4×109/L。前方加山慈菇15g 制南星30g 蛇六谷(先煎)60g。2个月后右腋下肿块消失。服药至今未见肿块再出现。

案四:高××,男,30岁。

1997年10月20日初诊。寻常疣已有年余,皮损发于十指,左手中指指背末节近甲缘外,曾用激光治疗,但事后又发。平素容易感冒,体弱。检查:两手除两小指无皮损外,其余手指均有疣状物共14枚,脉濡,苔薄。证属体虚热毒外侵而成瘀。治拟益气固表,活血清热法。处方:生黄芪60g 孩儿参30g 白术12g 防风12g 马齿苋30g 大青叶30g 莪术30g 白花蛇舌草30g 板蓝根30g 生甘草6g。7剂,两煎分服,第三煎洗患处。再诊时诉额部、手指又有2处新发,加红花6g 嘱再据上方服14剂。3周后疣状物开始减少,1个月后手指、额部疣状物全消,感冒减少。坚持服2个月,未再复发。

案五:王××,男,58岁。

患者颈项酸楚,肩背疼痛,病已3年有余。近半年来手足麻木,头晕泛呕,便秘不畅,数日一和,口干少津,夜寐易醒,步履艰难无力,仅可行数十米。X线片示颈椎多处骨质增生,MPI示C4-5、C5-6、C6-7、椎间盘膨出,C5-6椎间突出压迫脊髓。服药无效,多家医院嘱其手术。视之面少华,咽红肿呈亚急性炎症,苔薄质紫少津,边有齿纹,脉弦细。Hoffman's征(++)。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气血不和,肾督失养。给予调气通髓汤加龟版9g 黄柏9g 银花15g 每日1剂。进药3周后,诸恙明显好转。原剂连服3个月,配合颈项导引功锻炼,临床治愈,行走3华里无障碍。

案六:谭××,女,47岁。

1991上行左乳癌根治术。1994年3月行左腋下肿块切除术,病理报告为癌转移。3个月后左腋下又出现肿块,穿刺证实为癌转移。经予化疗、放疗,肿块未见明显缩小。体检:左腋下可触及1.5×1.5cm肿块,左锁骨上窝亦可扪及绿豆大肿块一个,均质中偏硬,不活动。伴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脉濡细,苔薄中裂,边有齿痕。证属术后气阴两亏,冲任失调,邪毒旁窜。治拟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抗癌解毒。予乳癌术后方为主加减。服药3周,肿块始见变软、缩小;月余肿块均消失,CT检查亦未见明显异常。服药至今,一般情况好。

案七:周××,女,46岁,

1995年1月初诊。1994年10月发现乳房肿块,在本市某医院钼钯摄片诊断为右乳纤维腺瘤,双乳小叶增生。现乳房疼痛较剧,经前尤为明显,月经紊乱,无乳房癌家族史。检查:右乳外下有肿块,大小3×2.5cm,边界清,活动度大,触痛明显,表面光滑,两乳外上象限亦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肿块数十个,质地部分偏硬与皮肤无粘连,两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脉濡,苔薄腻。证属:肝气挟痰瘀凝滞,治宜调摄冲任,理气化痰,活血。处方:仙茅9g 仙灵脾30g 肉苁蓉12g 鹿角片12g 山茱萸肉9g 当归12g 益母草3g 山慈菇15g 泽兰9g 制香附9g 广郁金12g 服药1月余后,乳房疼痛明显减轻,结块变软,右乳下象限纤维腺瘤肿块缩小2×1.2cm,续服上方2月余,接诊,乳房疼痛已除,纤维腺瘤肿块消失,小叶增生肿块亦减小,月经正常,仍在随访之中。

案八:樊×,女,34岁。

1991年12月初诊。患者于今年11月4日做右乳浸润癌根治手术。素有乳房胀痛病史,近月来右侧乳房胀痛,经前痛甚,经后缓解,伴口干欲饮。检查见左乳外上象限扪及结节状肿块10余枚,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活动,按之疼痛,肿块与皮肤匀无粘连,右腋下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脉濡,苔薄,边有齿痕,证属术后气阴两亏,冲任失调。治宜:益气养阴,调摄冲任,佐解毒。药用:生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茯苓(各)12g 生地15g 天冬12g 南沙参15g 枸杞子12g 仙灵脾30g 仙茅9g 肉苁蓉12g 鹿角片10g 山茱萸肉9g 慈菇15g 海藻30g 三棱15g 莪术30g 蜂房12g 石见穿30g 桃仁15g 丹参30g 制香附9g 7剂。以后随症加减,用药1个月,乳房胀痛明显减轻;继服2个半月,乳房肿块消失,至今未发。目前无不适,继用中药调治。

案九:吴××,女,29岁。

1991年3月12日初诊。两乳房胀痛3年。两乳房胀痛。经前尤甚,乳房疼痛较剧,与月经无明显关系,月经愆期。检查见两乳房各象限扪及结节状肿块百余个,质中,部分偏硬,推之活动,触痛明显,肿块与皮肤均无粘连,两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舌黯红、边有瘀滞、苔薄白,脉濡。证属冲任失调,肝郁气滞。治拟调摄冲任,疏肝活血,化痰软坚。处方:仙茅、三棱、桃仁(各)15g 仙灵脾、莪术、益母草、生首乌、海藻(各)30g 肉苁蓉、鹿角片、郁金、炒山甲片、泽兰、延胡索(各)12g 当归、制香附(各)9g。

投药2周,乳房疼痛明显减轻,结块变软,苔薄质偏红,脉濡。治守原意,前方踵进。又服药3月,曾加生山楂、丹参、皂角刺。乳房疼痛消失,两乳肿块大多消失。惟两乳房外上象限尚可扪及颗粒肿块,质软,月经正常,但口干,大便干结,3日1行,舌偏红、苔薄,脉濡。治宗原意,稍有出入,减辛热之仙茅,加生地、玄参、天冬、知母、火麻仁。再服药5月,诸症俱消,乳房肿块消失。

案十:周××,女,30岁,1992年5月10日初诊。

两乳房胀痛1年余,经前、过劳后尤甚,曾服小金丹、天冬素片等疗效不显。患者素有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史。月经正常,无乳癌家族史。检查双乳房外上象限扪及数10个片块状及颗粒状结块,质中,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触痛明显,推之活动,肿块与皮肤均无粘连,两腋下无肿大淋巴结可及。舌红、边瘀黯、苔薄,脉濡。证属冲任失调,气滞血瘀,阴虚火旺。治拟调摄冲任,疏肝活血,滋阴降火。处方:柴胡、当归、桃仁、制香附(各)9g 肉苁蓉、生地、熟地、知母、郁金、天冬(各)12g 赤芍、仙灵脾各15g 莪术、生首乌(各)30g。

服药1月,乳房胀痛明显减轻,肿块变软,口腔溃疡未发,舌偏红、苔薄,脉濡。治宗原意,稍有出入,处方:柴胡、知母(各)9g 当归、赤芍、肉苁蓉、天冬、玄参、郁金、延胡索(各)12g 仙灵脾、莪术、生首乌、海藻、生山楂(各)30g 桃仁15g。

服上方3月,曾加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夜交藤。乳房疼痛消失,乳房肿块消失,口腔粘膜溃疡亦未发作。

案十一:陆××,女,30岁。

1991年3月5日初诊。患者两乳房胀痛2年,每于经前及疲劳后加剧,经后减轻。曾服逍遥丸、小金丹、天冬素片等药,作用不明显。现乳房疼痛较剧,经前尤为明显,月经紊乱,无乳癌家族史。检查:两乳房各象限扪及结节状肿块10个,质中,活动,触痛明显,与皮肤无粘连,两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舌苔薄、质暗红边有瘀紫、脉濡。证属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拟调摄冲任、理气活血。处方:仙茅、制香附、当归(各)9g 肉苁蓉、鹿角片、山甲片、泽兰、延胡、广郁金(各)12g 生首乌、仙灵脾、莪术、益母草(各)30g 桃仁15g。服药14剂后,乳房疼痛明显减轻,结块变软,苔薄、舌淡,脉濡。治守原意,续服上方至6月26日接诊:乳房疼痛已除,两乳房肿块大部消失,唯两乳房外上象限可扪及颗粒状肿块,质软,月经正常,但口干,苔薄、质偏红,脉濡。治宗原意,稍有出入,减辛热之仙茅,加养阴之天冬、生地,再服药2月,肿块消失,随访半未发。

案十二:陈××,女,51岁。

1991年9月20日初诊。患者今年3月在外院行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术后行化疗4次后,白细胞为3×109/L,经用鲨肝醇、利血生等无效而中断化疗。目前患者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口干咽燥,烦热纳少,惊悸失寐。舌苔薄净、质红、中有裂纹,脉细数无力。证属术后气阴两亏,心神不宁。治拟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佐以解毒。处方:枸杞子、露蜂房、党参、白术、茯苓、合欢皮(各)12g 天花粉、生首乌、莪术、半枝连、白花蛇舌草、夜交藤、生黄芪(各)30g 生地15g。经服药至10月11日接诊:血白细胞4×109/L以上,目前症情稳定,续用中药调治。

案十三:沈××,女,27岁。

1991年3月4日初诊。患者右乳结块2月余。初起因产后乳汁分泌不畅,形成结块后,逐渐增大,经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乳汁分泌逐渐减少,现无乳汁分泌,恶露未尽。检查:右乳房以乳头为中心有一约6×7cm平方结块,质地坚实而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局部不红不热,无触痛,亦未及波动感,挤压结块无乳头溢液,腋下无淋巴结肿大,左乳无殊。舌苔薄、质淡胖,脉细。证属产后乳管阻塞,乳汁郁滞。治拟疏肝活血,调冲消肿。处方:路路通、当归、青皮(各)12g 赤芍、白芍、柴胡、留行子、泽兰、桃仁、丝瓜络(各)9g 益母草、生山楂、莪术、生黄芪(各)30g。服药至3月18日,恶露已尽结块明显缩小,约4×4.5cm2。药中病机,治守原意。原方去当归、益母草,加入穿山甲片12g 忍冬藤15g。续服至4月5日,结块缩小,约3×3cm2,质地较前为软,舌苔薄,脉濡。治守原法出入,前方加皂角刺、海藻(各)30g。随症加减治疗近3月,结块消失。

案十四:戚×,男,72岁。

1994年5月26日初诊。患者左乳癌术后6月余。一月前出现右乳晕部肿块及乳房疼痛,余无特殊不适。检查发现右乳外观明显增大,右乳晕部扪及1.5cm×1.5cm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清,推之可动,按之疼痛明显,肿块与皮肤无粘连,右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舌苔薄、舌质暗红,脉濡。证属肝肾不足,冲任不调,气滞夹痰瘀凝滞。治拟补益肝肾,调摄冲任,理气活血、化痰软坚。处方:仙茅15g 仙灵脾30g 肉苁蓉12g 鹿角片12g 山茱萸肉12g 巴戟肉15g 山慈菇15g 海藻30g 莪术30g 丹参30g 柴胡9g 八月札15g 制香附9g 玄胡12g 广郁金12g。

服上方3周后,乳房尚有轻度疼痛,右乳房缩小,肿块质地变软,触痛减轻,前方加菟丝子、三棱、石见穿以加强补肾活血软坚之功;续服4周后,乳房疼痛及触痛均消失,右乳房轻度增大,乳晕部肿块已缩小如绿豆,边界欠清,质地软,前方去香附、玄胡、郁金,佐入补骨脂、露蜂房,石上柏。再进14周后,乳房已恢复如常人,乳晕部肿块消失,曾加姜半夏、陈皮、贝母、谷芽等,续用中药调理。

按:本例为男性乳癌术后患者,术后进食营养品后右乳晕部结块疼痛,几疑为癌,情绪抑郁,疑虑重重。陆师在治疗同时,嘱其停用营养品,明确告诉患者疾病为良性,因而获得良效。

案十五:吴×,女,28岁。

1993年3月3日初诊。多发性疖病已有4月余,此愈彼起,所发部位为鼻尖、臀部、腹股沟等处。刻下:鼻尖红肿、脓少。苔黄厚腻,脉濡。证属湿热壅蒸皮肤。治宜清热和营化湿。药用:黄连6g 黄芩12g 生山栀、厚朴各9g 蒲公英30g 野菊花9g 紫花地丁30g 金银花、连翘(各)12g 大黄、陈皮(各)9g 生山楂、生黄芪(各)30g。7剂。水煎服。二诊时鼻尖部疖肿依然红肿、疼痛,但黄腻苔渐化,脉濡。湿热之邪渐化,邪去五六而正气未复,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化湿。药用:生黄芪30g 生地15g 黄连6g 黄芩、厚朴(各)9g 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 野菊花、银花、连翘(各)12g 皂角刺15g。7剂。水煎服。此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重生黄芪用量,用至45g时疖肿已不再新发。同时嘱患者以75%酒精揩拭鼻尖部。期间因过量食用毛竹笋,鼻尖部又有小红丘疹发出,轻度疼痛,嘱停食后,病情稳定。坚持服用3个月,疖肿未再发作,临床治愈。半年后随访,述停药后至今未发,且食纳鱼腥发物亦无异常。

按:虽然益气养阴之法为治疗疖病的根本大法,但湿热内盛时,亦需首先祛邪。扶正与祛邪密切相关。扶正可以祛邪,而祛邪也可使正气复原。但疖病气阴两虚是发病之本,如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又常可耗气伤津,故苦寒之品仅可一时应用,邪去大半,即需益气养阴以扶正祛邪。

案十六:陆×,女,48岁。

1991年3月4日诊。患者左乳乳腺癌术后五月余。患者1990年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导管癌。化疗3次后,白细胞为2.6×109/L,经用鲨肝醇、利血生等无效而中断化疗。刻下患者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烦热食少,口干咽燥,夜寐不安,脉细数无力,苔薄质红中有裂纹。证属术后气阴两亏,心肾不宁。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佐以解毒。药用:生黄芪、党参(各)30g 白术、茯苓、生地(各)12g 天花粉30g 枸杞子12g 生首乌15g 莪术、半枝连(各)30g 露蜂房、合欢皮(各)12g 夜交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6剂后复诊,恙情如前,精神较振,苔薄质红,脉细数,原方继服。4日后三诊,白细胞4.0×109/L,精神佳,面色红润,夜寐安,苔薄白,脉濡细。原方减合欢皮、夜交藤继服后,症情稳定,白细胞维持在3.5×109/L以上而继续化疗,目前无不适,继用中药调治。

按:乳腺癌术后放疗、化疗、是常规辅助手段。但化疗、放疗常可杀伤白细胞及抑制骨髓造血机能使患者中断治疗。陆师认为,化疗、放疗,多属热毒,易伤津耗气而致气阴两亏。故临症常在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解毒抗癌基础上加用生地、天花粉、枸杞子、生首乌、黄精等养阴生津之品以增加化疗、放疗对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及减轻化疗、放疗过程中毒、副作用,而且可增强患者抗癌能力,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放疗过程。

案十七:陈×,女,68岁。

1991年9月23日初诊。患者于15年前行左乳乳腺癌根治手术,近年来左手臂逐渐肿胀连及指节,麻木不仁,皮肤大硬。检查见左手臂、手背、手指较右侧明显肿胀,不能握掌,苔薄,脉弦,证属气血不足、脉络阻塞,水湿泛溢肌肤。治拟益气活血,通络消中。药用:生黄芪30g 当归、赤芍(各)12g 川芎9g 莪术30g 桃仁15g 泽兰、丝瓜络、路路通(各)9g 炙甲片12g 桑枝15g 益母草30g 7剂。以后随症加减,用药2个月后,肿胀减轻,左手已能握掌,右手指活动亦较前灵活。再用药2个月,患者左手前臂、手背肿胀明显减轻;目前症情稳定,肿胀大部消失,继用中药调理。

按: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多因手术创伤、炎症水肿,淋巴系统及静脉受压,淋巴液及静脉血回流不畅而致。多经一段时间后消退,部分经年不消。陆师认为,此症多由于术后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不畅则肿;而且病久入络在血,瘀久化水,水瘀相搏,蕴于肌肤而成。故陆师常用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兼用甲片、丝瓜络、路路通等通络消肿之品而取效。

案十八:刘×,女,45岁。1992年1月6日初诊。

患者6年前行左乳乳腺癌根治术。近1个月来右乳乳房胀痛,经前痛甚,经后缓解。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扪及多个颗粒状及片状块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连界不清,活动,按之疼痛,肿块与皮肤均无粘连,右腋下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脉濡,苔薄边有齿痕。证属术后气血不足,冲任不调。治拟益气养血,调摄冲任。药用:生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茯苓(各)12g 仙茅15g 仙灵脾、补骨脂、莪术(各)30g 桃仁15g 海藻30g 制香附9g 广郁金12g 7剂。以后随症加减,用药1个月后,乳房胀痛明显减轻,继服2个月,乳房疼痛消失,乳房肿块大部消失;再继服2个月,乳房肿块消失,至今未发。

按:陆师认为,内分泌激素失调是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是两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调摄冲任法可调整内分泌紊乱,既治疗乳腺增生病,又可防止乳腺增生病癌变,一举两得,故陆师临症常在扶正法基础上,选用性温不热,滋润不燥之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等调摄冲任,效若桴鼓。

案十九:鲁××,女,45岁。

1994年6月8日初诊。1993年右乳癌根治术后,今年7月肋骨、锁骨肿大,经同位素扫描诊断为“骨转移”,不耐放、化疗。检查见右锁骨肿大和压痛明显,锁骨上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刻下食欲一般,面色萎黄,脉濡细,苔薄舌红边有瘀紫。证属术后气阴两亏,余毒旁窜入骨。治拟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佐以补肾壮骨。处方:生黄芪30g 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天花粉12g 女贞子15g 南沙参15g 枸杞子12g 仙灵脾30g 肉苁蓉12g 山茱萸内9g 莪术30g 山慈菇15g 海藻30g 白花蛇舌草30g 蛇霉30g 蛇六谷30g(先下) 石见穿30g 露蜂房12g 龙葵30g 石上柏30g 半枝莲30g。上方加减治疗月余后,再次同位素扫描复查:原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的放射分布基本同于对侧;右锁骨肿胀、压痛亦基本消失。服药半年来,病情稳定。

案二十:施××,女,42岁。

慢性复发性口腔炎6年余,此愈彼起,所发部位为两颊粘膜、唇舌及舌下粘膜。刻下两颊粘膜多处溃疡,舌下粘膜亦见2处溃疡。大便干结,2~3日一行。脉濡,苔黄腻。证属肺肾两虚,气阴不足,治拟益气养阴,佐以清热化湿。药用生黄芪30g 女贞子15g 天花粉12g 大生地12g 玄参12g 南沙参15g 麦冬12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连4.5g 川朴9g 生大黄(后下)9g 蒲公英30g 生山栀9g。7帖。

二诊时口腔颊粘膜处溃疡依然,疼痛,但舌下2处溃疡消失,大便每日一行,黄腻苔已化,脉濡。湿热之邪渐化,邪去五六而正气渐复。再拟补益肺气,滋润肺肾之阴。药用生黄芪45g 女贞子15g 党参12g 白术9g 防风9g 南沙参15g 大生地12g 白花蛇舌草30g 生山栀9g 郁李仁(打)12g 生首乌30g。7帖。

此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重生黄芪用量,用至60g时,复发性口腔炎溃疡全部消失,患者坚持服用2个月,复发性口腔炎未再发,临床治愈。半年后随访,述停药后至今未发。

按:虽然补益肺气,滋润肺肾之阴之法为治疗复发性口腔炎的根本大法,但湿热内盛时,亦需首先祛邪。扶正与祛邪密切相关。扶正可以祛邪,而祛邪也可使正气复原。但复发性口腔炎肺肾气阴两虚是发病之本,如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又常可耗气伤津,故苦寒之品仅可一时应用,邪去大半,即需益气养阴以扶正祛邪。

案二十一:金×,女,27岁。

1994年9月28日初诊。颜面部痤疮已有4年余。4年余来,患者额部、面颊部、颏部常发小红丘疹,挤压后有皮脂样物溢出,时轻时重,缠绵不断,屡治无效。自觉瘙痒并伴油性皮脂溢出。检查额部、面颊部、颏部见散在潮红丘疹,尤以颏部密布,舌苔薄、质红,脉濡,证属肺热上蕴,热毒伤阴。治拟养阴清热,和营活血。处方:生地30g 玄参12g 麦冬9g 天花粉15g 生首乌30g 女贞子15g 白花蛇舌草30g 丹参30g 生山楂30g 茶树根30g 虎杖15g 苦参12g 黄芩9g。服药1周,皮损如前,经来前加重,经后减轻,月经愆期,经量少,舌苔薄,脉濡。前方加当归、益母草、仙灵脾、肉苁蓉。3周后,皮肤瘙痒已除,皮脂溢出亦少,颏部皮疹消失。前方去苦参、黄芩、益母草。再服2个月,皮疹已消大半,颏部有一新发丘疹,红肿,苔薄中剥,脉濡,前方加半枝莲。又3月,皮损全消,无不适。

案二十二:刘某,男,28岁。

初诊:1997年3月4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二十余年。3年前因两眼发痒发红,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虹膜睫状体炎。”此症状平均每月发作1次,需用激素静滴2周方能控制。溃疡时有发于阴茎。刻下:下唇粘膜、左侧颊粘膜各有一溃疡约0.4×0.6cm,上有白色腐肉,四周有红晕,疼痛剧烈。神疲乏力,口干欲饮,形体消瘦,平素易感冒。脉细带数。苔少中裂,质红边有齿痕。症属素体气虚,日久阴液亏损,虚火上炎,郁久化毒。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用药:生黄芪60g 生地30g 玄参12g 麦冬9g 女贞子15g 天花粉15g 枸杞子15g 青葙子12g 保精草12g 蛇莓30g 白药蛇舌草30g 知母12g。服药5天后口腔溃疡愈合,但有一处新发,疼痛明显减轻,范围缩小。服药1月中有眼部发痒发红,2日即愈,未用激素治疗。再诊时加用金雀根、徐长卿。再服3月未出现症状,达到临床痊愈。在此期间嘱禁食辛辣之品。睡眠应在子夜前。

案二十三:俞×,女,23岁。

初诊1976年12月3日。甲亢半年。刻下服他巴唑5片/日,放射免疫检查:T3、TG、TM仍偏高。神疲乏力,口干欲饮,月经延期量少,心悸汗出,两眼突出,两手震颤,甲状腺增大。脉细数,苔薄,舌质红。证属气阴两亏,痰瘀凝滞。治以益气养阴,化痰软坚。方用:生黄芪60g 生地30g 玄参12g 麦冬9g 女贞子15g 天花粉15g 夏枯草30g 制半夏9g 鳖甲15g(先煎),桃仁15g 莪术30g 枸杞子15g 当归12g。以后随证加减,服药半年中他巴唑逐渐减量至单纯服中药,放射免疫检查均属正常。再服半年诸症均除。

案二十四:楼×,女,18岁。

初诊:1997年5月6日。患者近一年来全身各种泛发疖肿,经多方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一周前左小腹红肿又作伴疼痛,经服抗菌素后肿痛稍有好转。刻下左小腹稍有疼痛,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胃纳尚可。要查:左小腹红肿约2.5×2cm,边界尚清,压痛,无湿热火毒,以致气滞血瘀。治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法。药用:生黄芪60g 生地30g 玄参12g 麦冬9g 半枝连30g 黄芩15g 紫花地丁30g 丹参30g 服5帖后左小腹红肿即退,留有色素沉着,轻度脱屑。随诊加桃仁15g 三棱15g。连续服3月未发疖肿。

案二十五:刘××,男,50岁。

1周前患者自觉右胁肋部灼热刺痛,继后皮肤出现水疱,疼痛剧烈,胃纳欠馨,大便欠畅。检查:右胁肋及腹背见成簇分布红色丘疱疹,绿豆大小,呈带状排列,基底皮肤潮红,苔薄黄腻,舌质红,脉弦。证属肝经湿毒内蕴,外溢肌肤,治拟疏肝清热,和营止痛,处方:龙胆草6g 柴胡9g 黄芩12g 大青叶30g 板蓝根30g 白花蛇舌草、桃仁(各)15g 赤芍30g 丹皮9g 莪术30g 丹参30g 香附9g 延胡索12g 生米仁15g。服药2周。皮损未见新发,疼痛减轻,皮色较淡,上方去柴胡、板蓝根,加郁金12g,继续服药2周后诸症全消。

案二十六:蔡××,男,84岁。

患者于1年前右胁肋患带状疱疹,经中西医治疗后皮损消失,但疼痛不止,以灼痛为主,日轻夜重,纳食尚可,夜寐欠安,检查:右胁肋连及腹部有大片带状疤痕及色素沉着,前后均未超过正中线,苔薄白腻,舌质暗红,脉弦。证属久病伤气,瘀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治拟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处方:生黄芪30g 当归12g 赤芍30g 莪术30g 制香附9g 广郁金12g 延胡索15g 炙乳香6g 炙没药6g 服药2周后疼痛显著减轻,但药后胃脘不适,恶心,上方去乳香、没药,加入五灵脂12g(包煎),续服2月后疼痛消失。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