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1)31-32

摘要:“毒”的含义很广,凡“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这是一般的概念。从中医的病因讲有热毒、湿毒、火毒等;从药物来说有毒药、毒草等。研究解毒药或解毒法,先要明了毒的含义。

热毒,是郁火、邪热郁结日久而成为热毒,热毒内蕴机体脏腑、经络,不及时进行处理,郁久不散,也能导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瘀滞等病理变化。《内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生火,火性燥动,是发生疮疡的根本。刘元素谓:“疮疡者,火之属。”“六气皆可化火”。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热性病症的主要原因。关于火的生理,古人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人体中正常气化作用所产生的热能,称少火,如因某种原因致火势旺盛(古人称之为壮火)。火性炎炎就能消耗正气,即所谓有热甚伤气。这是指六淫之邪侵犯人体的邪火。

清热解毒药或清热解毒法,是临床比较常用的药物和法则,它能解除热邪及火毒郁结所致的病症,属于八法中之大法。就是说当病邪化热燔灼阴液,即用寒凉药来消除发热因素,起着泻火解毒,清热保津等作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诸胜复……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提出了火热之邪侵入人体所造成的各种热性病症,均应用咸寒、苦寒、甘寒、酸寒等药进行治疗。

汉代张仲景根据《内经》“热者寒之”之理论并结合他的实践经验创制不少治疗热性病症的著名方剂,如治疗阳明经热证的白虎汤,治疗肠道热毒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胸膈烦热的栀子豉汤等,在治疗上均起到良好作用。唐代王焘为了辟秽解毒制订了黑膏方。此外,李东垣治疗温毒创制了普济消毒饮;刘河间在他提倡火热的同时发展了清热解毒学说,常用凉膈散、黄连解毒丸等治疗热性病症,为清热解毒的临床应用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对清热解毒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热毒与肿瘤的关系比较密切。临床实践证明,清热解毒药或清热解毒法对某些恶性肿瘤或某些恶性肿瘤的某个阶段有一定疗效,这是因为清热解毒药能控制肿瘤的周围炎症的其它感染的缘故。清热解毒药不仅能减轻症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肿瘤的发展。炎症和感染往往是促使肿瘤恶化和发展的因素之一。据动物实验证实,许多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如现代药理研究报导,白花蛇舌草具有广谱抗癌作用,除对白血病细胞、肝癌细胞、大鼠瓦克癌256、小鼠宫颈癌14、肉瘤180等等有抑杀作用外,而且又能使网状内皮系统显著增生,网状细胞增生肥大,胞浆丰富、吞噬活跃以及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使机体在免疫过程中防御机能显著增强。如紫草除能抗炎、抗肉芽,促进创伤愈合外,还可抑制腹水型肉瘤180细胞的生长,延长带瘤小鼠的生命等等。又如白英除对小鼠肉瘤180、艾氏腹水癌、人体肺癌有抑制作用外,还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蒲公英除有广谱杀菌抗炎作用外,还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由此可见清热解毒药在治疗中起到祛除病因和调整机体抗病能力的双重作用。故在治疗肿瘤中重视清热解毒药的应用和突出清热解毒法也是防治肿瘤转变恶化发展的关键。

临床上一般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半边莲、龙葵、蛇莓、银花、连翘、鱼腥草、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山豆根、忍冬藤、四季青、大青叶、紫花地丁、白毛藤、白毛夏枯草、芦荟、黄连、黄柏、苦参片、牛黄、鸦胆子,天葵子等等。但是肿瘤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热性证候往往极为复杂,在使用清热解毒药或清热解毒法时,须辨别热邪所在的部位和病势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肿瘤患者表现的不同兼症,适当掌握,辨证地选用不同的清热解毒药,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如晚期肺癌病人,出现咳嗽、发热、胸痛、咳血等等症候,辨证为邪热炽盛,热毒在肺,灼伤津液,患者由邪热炽盛转化为阴液耗损,此时,在使用蒲公英、鱼腥草、夏枯草、白毛藤等清热解毒药的同时,须配合孩儿参、沙参、玉竹、麦冬、知母等益阴清肺及白芨、茅根、地骨皮等凉血止血药一起应用,一面清解肺热,一面凉血止血,兼而治之,以保存津液,病情才能得到改善。又如晚期肝癌者出现腹部胀满,肝区疼痛或刺痛,伴有恶心呕吐,巩膜黄染,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苔黄腻等肝郁化火,肝胆湿热的证候,此时在使用黄连、苦参、蒲公英、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药的同时,须配合土茯苓、米仁、茯苓、泽泻等清热利湿药一起应用;如热邪深入营血,又当与丹皮、生地、赤芍、白茅根、紫草根等清热凉血药一起应用。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