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湿病理论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土属中央,中者四方之所交,央者阴阳之会所,土能旺于四季,五行属土,六气应合为湿,所以袭人之湿,不一而足。外则五季均可感受湿邪,不独长夏;内则五脏皆可感受湿邪为患,不独脾胃。阴阳的生化源于水火既济,上下相召,一升一降,运行不息,依赖中央脾胃。

湿本为水,广泛存在,正常状态下,是自然界和人类最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是六气之一,同时也是六淫之一。从临床角度来看,现代很多疾病均由湿致病或与湿有关,尤其是慢性疑难病,从湿论治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等。

湿邪的黏滞性

湿邪,其性重浊,胶着难解,为重浊有形之邪,起病多隐匿不显,治疗时多已有多脏腑功能受损,上中下三焦同病,临床病势缠绵,反复发作,治疗用药不易。《医原记略》中所说“湿之为病最多,人多不觉湿来,但知避寒,避风,而不知避湿,因其为害最缓,最隐,而难觉察也”。

湿多容易转化

吴鞠通言:“盖土为杂气,寄旺于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杂变化不胜枚举。” 路老认为:湿本为水,水聚成湿,湿停不能敷布津液则为燥,湿为阴邪,聚则成饮,凝则成痰,痰炼为浊,浊凝成瘀。其间又相互交叉,互相兼见。所以说湿多为兼。其中湿邪夹风、夹热、夹寒者叙述者众,但是湿邪兼燥、化浊着则言之者寡。

湿燥相兼 路老认为:湿燥本为一家,燥金生湿水,燥郁则不能行水而成湿,湿水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燥湿同形,燥极似湿,湿极似燥,如干燥综合症、糖尿病均可见到湿燥相兼之候;又有初秋季节,阳气萧杀,气温骤降,内湿未散而外燥来袭,致使湿郁于内,燥束于外,出现湿燥相兼为患。

湿浊 湿浊较湿邪更为黏滞,并能滞积于血管、关节、筋骨之中,湿邪侵入血分则成血浊,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云:“血受湿热,久必凝浊。”饮食不节,过度安逸,使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湿本为水,由津化生,血不利则为水,水不利则为湿,湿不循常道,停滞于肌肤、经脉成痰;阻滞气血运行,痰炼则成湿浊,甚至进一步浊阻而成瘀成毒,导致血管内斑块形成,这也是高脂血症、痛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治湿宜缓,以补为主

大凡治湿之法,多以化湿、燥湿、利湿、渗湿为主,但是,纵观路老治湿,则是以补为主,佐以开上、畅中、渗下、导滞诸法。

他认为,邪之来犯,因为正气不足。湿邪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根本原因在于脾虚,脾能治水,倘若脾胃运化得宜,不论外湿还是内湿,不会停滞伤人。即使患者舌苔黄厚腻浊,路老仍用人参、白术、黄氏等补益之剂,以使脾运健,浊邪化。若是阴虚夹湿者,亦可选用甘凉平润之品益气养阴补益之,他认为:此阴虚为本,邪湿为标,真水既行,则邪湿无所容矣。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