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上海针灸杂志 1998年第5期第31~32页

摘要:中医所述的髓病包括脑部疾病和脊髓病变。秦亮甫教授认为,脊柱乃督脉所过,督脉主“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督脉行脊里入于脑髓,络肾,又别走太阳,正是脊神经分布区域;督脉贯穿脊柱,属肾,主骨生髓,因之肾督二脉关系密切。他于50年代提出“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临床证实,针刺督脉,培补真阳,疏通经气,提督补肾,使上下贯通,阳气通达而四肢疾病可愈,其疗效确实优于单纯局部取穴。80年代,又提出“主取督脉,以治杂病”,拓宽了督脉的应用范畴。

1 小脑萎缩案

患者,男,61岁。步伐不稳,言语不利1年余。顷诊腰酸,下肢痿软无力,走路晃动不稳,步履艰难,如履棉胎,言语不利,吐字困难,脉缓软,苔薄,血压13.5/8kPa。证属肾元亏虚,精气不能上荣脑髓。治拟补肾益脑通络。针刺治疗取四神聪、风池、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阳陵泉(补法);承筋、承山、秩边、上廉泉(平补平泻)。每星期2 次。辅以通督资髓汤:枸枸杞15g 熟地9g 淮山药9g 山茱萸肉9g 太子参30g 黄芪30g 当归10g 鹿角霜9g 天麻9g 川芎9g 白芷9g 羌活9g 藁本9g 柴胡6g 升麻6g。

按 患者乃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所致上述症状。秦教授提出:“病变在脑,首取督脉”,针刺四神聪、风池镇静补脑,调节脑部血流;肾俞、腰阳关补肾益精;足三里补益气血;秩边、承筋、承山疏通膀胱经气,引肾气下行;筋会阳陵泉,治下肢筋节乏力;上廉泉可激发舌根之气。辅以通督资髓汤,方中枸杞子、熟地、淮山药、山茱萸肉补益肾中精气;鹿角霜补肾提督;太子参、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益气升提;川芎、白芷、天麻、羌活、藁本通督活血,可促进脑部血流运行,改善脑血供之不足,使之得肾之精气的补充。二星期后复诊,下肢乏力,言语蹇涩有所好转,苔薄脉软治守前则。经10个月治疗,患者自觉两足着地有力,能独立在广场上行走1小时左右,自行登楼上下,说话吐字清晰,疗效确切。

2 脊髓血管畸形案

患者,男,61岁。外院作MPI检查示,脊髓血管畸型(T2~10)。1995年5月作介入疗法治疗,术后两足麻木改善。但肌力下降,复查MRI,血管畸形为C4~L1段。顷诊精神萎软,下肢无力,左下肢肌肉明显萎缩,小便不畅,淋漓不尽,大便秘结,脉缓软,苔薄。证属督脉气壅塞,下肢经脉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治拟补肾通督,疏通经脉之气。针刺治疗取肾俞、命门、绝骨(补法);十七椎、腰阳关、秩边、环跳、风市、承筋(平补平泻)。每星期2次。辅以通督壮肢汤:熟地9g 山茱萸肉9g 淮山药9g 川续断15g 狗脊15g 杜仲9g 牛膝15g 太子参30g 黄芪30g 当归9g 祁蛇9g 炙地龙9g 独活9g 三棱9g 莪术9g。

按 患者病情缠绵,持续进展不愈,秦教授认为此乃病邪入络,督脉经气痹阻,肾之精气不能滋养筋脉,当以补肾提督法治之。针刺肾俞、命门、十七椎、腰阳关补肾通督;秩边、承筋疏通足太阳经下肢经气;风市、环跳疏通足少阳经下肢经气;髓会绝骨,能补髓健步。辅以通督壮肢汤,方中熟地、山茱萸肉、淮山药补肾益精,川续断、狗脊、杜仲、牛膝补肾健步,太子参、黄芪、当归益气补血,祁蛇、地龙、独活搜风通络,三棱、莪术活血通络,助川续断、狗脊、杜仲、牛膝疏通督脉经气。经3个月诊治,患者已能独立行走40分钟,自行登楼上下,小便通畅,大便自解。

3 颈椎退行性病变案

患者,男,70岁。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检查示,颈椎退行性病变,脑动脉供血不足,循环功能减退,B超示左肾萎缩,苔薄白腻,脉弦滑,测血压17.5/12kPa。症属督脉经气受阻,精气不能上荣于脑,治拟通督活血,清醒空窍。针刺治疗取百会、风池、风府(平补平泻),合谷(泻法),涌泉(补法)。每星期2次。辅以通督活血汤,枸杞子15g 山茱萸肉9g 太子参30g 黄芪30g 川芎9g 白芷9g 天麻9g 羌活9g 藁本9g。丹参15g 菖蒲15g 薄荷5g。

按 颈椎退行性病变,压迫椎动脉引起脑部供血不足,造成脑缺氧,故瞌睡倦怠。针刺督脉穴位,可起补肾提督,醒脑开窍作用;取穴百会、风池、风府通督醒脑,改善脑部血供;合谷、涌泉醒脑补肾。辅以通督活血汤,方中枸杞子、山茱萸肉、太子参、黄芪补肾益气;川芎、白芷、天麻、羌活、藁本、丹参通督活血;菖蒲、薄荷醒脑开窍。经2个星期治疗,瞌睡、头晕明显好转,脉缓舌清,嘱其续予原法再治2个星期,以巩固疗效。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