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型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据有关文献记载,约占60%以上。因此,这一类型颈椎病在辨病的同时须结合辨证。

《内经·上古天真论》云: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 “五八肾气衰,鬓坠齿槁”,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竭”。这是人体成长衰退的生理过程,虽然难以抗拒。但如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善于养身,则可延缓衰老,以减少骨与关节退变,推迟或避免本病的发生。

1.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颈椎间盘退化后以致膨隆或突出,骨节失稳,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等均能造成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而发生各种症状。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表现亦各异。常见的为根性神经痛,并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头颈放在任何体位均难减轻痛感。麻木,握力减退或感觉改变。

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则易受外邪侵犯,颈椎退变后活动范围限制,则容易发生扭挫或劳损,多种因素互为影响,所以颈部出现复杂症状,不仅是颈部还会影响其它疾病的发生。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经络气血分布不同,疼痛部位亦不同。魏氏伤科在临床上分为颈头痛,颈肩臂痛,颈背痛,颈胸痛四种,以利于手法的辨证施治。

2.检查辨证:

与颈型基本相同,神经根型者疼痛范围较广,表现部位因病而异。疼痛程度较剧,其性质有隐痛,有刺痛,有固定部位痛,有触电样放射痛,有持续性痛,有间歇性痛等不同。临证时还有主要痛点与次要痛点的辨别。椎间盘病变者,压颈试验疼痛加重,提牵颈椎疼痛减轻。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者,压颈加重,牵颈则不见减轻。钩椎关节狭窄变尖以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明显者,压颈试验无特殊改变,牵颈后症状有所改善。颈椎病退变节段多发生于颈椎4~5,5~6,以及颈椎6~7,颈椎7-胸椎1的部位,其中以5~7之间较多,除肩臂疼痛外,肱二、三头肌力可能减退,前臂桡侧及拇指有麻木感。颈椎3~4和4~5之间退变,疼痛上引枕部或头部。颈椎6~7或颈椎7-胸椎1之间退变,其疼痛可影响背部及胸前,手臂尺侧或中小指麻木感。或有肌肉萎缩,握力减退。影像医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肝肾阴虚者,头目眩晕,易怒,耳鸣,口干,记忆力减退。脉细软或细弦,舌红干燥。少数病例阴阳俱偏虚,多见于年龄较高患者。气滞血凝者,疼痛较重,肢体乏力,脉涩,舌偏红或紫。外邪侵袭者,肢体沉重或形寒肢冷,关节酸痛乏力,阴雨天症状加重,脉缓或紧,苔腻。损伤者,根据损伤史,检查确定其损伤性质程度。

3.治疗:

手法治疗:不同症状均先用常规手法1-2节。颈头痛,颈枕痛加法:1.医者立于患侧,先用拇、食二指交替点揉患者枕骨外隆突下方(相当于脑空穴),后用腕部掌侧豌豆骨按揉同一部位,一般10~20次左右;2.用拇、食指点揉合谷、风池、风府等穴;3.如患者伴有前额疼痛,再加推印掌,用拇指由额前中部推向两侧,并按揉悬颅,一般须反复施法2~3节。可以祛风通络镇痛。颈肩臂痛加法:1.医者手掌紧对患者手掌,患者腕部背屈,上肢置于旋后与后伸位,使患者肱二头肌处于牵拉状态。医者一手用小鱼际肌从肩前自上而下按推,通常5~10次。然后将患臂屈肘内翻位放在其身后,点揉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疼痛点,同时掌根推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5~10次。此二步手法可使长形肌肉松弛,经络气血通畅。最后将患肢前屈上举,逐步活动增高,使关节囊松开以灵活关节。如肩部痛点广泛,可由助手抬住患者肘部,使患肘屈曲外展,肘与肩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医者用双手拇指对其痛点进行弹拨点揉。疼痛部位以肱二头肌长头,冈上肌,大小圆肌以及肩胛下肌等部为常见。按“以痛为俞”的原则,找准痛点施行手法。病情较重者加俯卧位手法,嘱患者头胸伏于枕上,医者点揉、按揉天宗穴及其上下痛点,相当于斜方肌上下部以及冈下肌等部位,双手拇指并齐同时操作,要有酸楚得气感,而后再用掌根作同一部位按揉;按揉肩井窝(沿斜方上部前侧),力量须深透,酸楚程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最后用手掌或掌根大范围地按摩颈肩背三角区域,每一步手法约10次左右。以上三步手法作为一节,连作三节。点揉或按揉手法时,医者可借用自身体重力量,因此,卧位比坐位力量要强。疏通经络,消除痛点作用的作用也较佳。颈背痛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揉背部菱形肌痛点(相当于膏肓穴)。如拇指力量不够,可用尺骨鹰嘴点揉,点揉力量须控制恰当,以免发生损伤。然后用掌根推揉背部两侧,由下向上推,两侧的鞭形肌及斜方肌和脊柱中线均须推揉,每一侧10次左右。如天宗穴有明显痛点,再加用点揉、推揉及按摩等手法。以上手法连作三节作为一次手法用量。颈胸痛加法:此症临床比较少见,可按揉、推拿胸腋部胸大肌、胸小肌以及肱二头肌等舒筋通络。常规手法与加法,同样每周2~3次,4~6周为一个疗程。

内服药物:

肝肾阴虚者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真诀)加味,熟地,山萸肉,淮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等滋补肝肾。阴虚及阳,伴有轻度阳虚者可酌加仙灵脾,鹿角霜助阳药味。年高肾阳不足,形寒怯冷,兼有腰膝酸楚无力,宜补阳兼补阴,可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枸杞子,制狗脊,肥知母,炒黄柏,炙龟版,楮实子等补肾健骨。气滞血凝者宜理气活血止痛汤(魏氏秘方)橘络,枳壳,佛手片,鲜生地,白芍,枇杷叶,生甘草,乳香,没药,参三七,当归尾,地鳖虫,香谷芽。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根据具体症状适当加减。外邪侵袭者常用方剂为羌活胜湿汤(李东垣方)羌活,藁本,蔓荆子,独活,防己,川芎,甘草。除风祛湿,湿重可加茯苓,米仁。寒胜可加,桑枝,桂枝,秦艽,威灵仙等温经通络,祛风化湿。外用药物:同样可应用颈项洗方。但注意肝阳上亢,血压过高的患者不宜外用洗方,以防热敷后症状加重。

导引疗法:

(1).回头望月导引:患者站立,心神沉静,呼吸调整平均。两上肢外展横抬至两肩水平,左右需平衡。而后上臂保持原位,下臂 中位屈肘向上,食指竖起与头顶平行。拇指与三、四、五握紧。姿势放正后开始锻炼。头部向左转动,两眼向左方食指指端平看,视线接触到指端以后头即改换方向,移向右侧,两眼向右方食指指端平看。左右各看10次左右。转动时头要端正,两目平视,两肩臂向后伸,胸向前扩。锻炼完毕后,两手臂轻轻放下。此法作用于颈部两侧,由于上肢处于横抬后伸的位置上,使两颈部和肩部前胸部的肌筋处于紧张状态,而后头向左右旋转,可使肌筋得到磨擦改善局部微循环。同时使肩颈部,前胸部的肌筋得到牵拉松弛,促使痉挛解除,疼痛消失。适用于项肌,斜方肌上部劳损,颈椎退变所引起的颈部疼痛,左右旋转活动不利。

(2).俯仰头导引: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均可,两手撑住腰部。开始时头尽量前俯,下颌部能碰到或接近于缺盆骨(胸骨柄)为宜。然后缓缓使头部尽量上仰,颈部放松过伸,头向后垂。在前俯后仰动作的过程中,不能动作过快,前后活动幅度要逐渐加大。轻症锻炼5~10次(俯仰作为一次)。症状较重者由2~4次逐渐增加至5~10次,每天2~3次锻炼。此法可使颈部产生过伸过屈的动作,前后肌筋得到伸缩,有利于颈椎前后恢复平衡。一般用于颈椎损伤后期,颈椎病生理弧度变直,颈部伸屈活动受限。锻炼时不能用力过猛,如有上肢麻木或头晕者应停止锻炼。

(3).侧头导引:两手撑腰或两手抱于胸前,或两手背附于腰间,三种姿势均可。以右侧颈部为例,头向右侧尽量作侧屈活动。侧屈时头须端正不可偏前偏后,如向左侧活动困难,则头应尽量向左侧侧屈锻炼。两侧活动均有困难,则左右均须侧屈锻炼。症状轻者每次锻炼10~20次,症状重者开始4-8次,以后逐渐增加,可以一侧锻炼,也可以左右两侧交叉锻炼,每天2~3次。此法以左引右,以右引左,伸弹大小筋络,使其恢复常度。使气血运行逐步畅通,活动功能恢复。

神经根型颈椎病自我保养十分重要。

(1).颈部保暖,应穿有衣领的上衣,寒冷季节须用围巾,避免受风着冷,使气血循环正常,有利于颈椎病康复。

(2).枕头高低要适当,如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须用圆形枕,其规格为直径2.05cm,长45cm,内装600g鸭绒,枕在颈部促使生理弧度恢复。

(3).工作时应有一定时间作肢体运动。除以上导引活动方法外,其它肢体活动也有帮助。

较重病例可用枕颌牵引,重量为2~3公斤,每天牵引时间累积应为4小时。例如,晨起1小时,午休1小时,临睡前2小时。牵引过重有时会起不良反应。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