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旭日初生,草木方萌”,故须小儿呵护,温阳滋阴并重。

先生早年跟随徐小圃先生,深得徐先生温阳抑阴心法之秘奥,临床上常用辛温解表、温中祛寒、补肾壮火及潜阳育阴等法,以善用附桂而著名。如先生在50年代初与王玉润师兄共同主持万寿堂国药号门诊时,曾遇一位15岁男孩,患肠伤寒半月。王师以清暑化湿方加氯霉素治疗半月,热退,患儿父亲大喜,遂予儿子肉馒头食,不料身热复升,体温高于39.5℃。其父遭王师训责后无颜再去求治,故转求他医,然服药一周,热势不退,反见神昏,循衣摸床,汗出淋漓,小便出血。其父大惊,遂恳求先生一试。先生投以附子9克,肉桂3克(后入),藿香、佩兰各10克,淡豆豉10克,米仁30克,泽泻10克,太子参10克。服药一剂热退;二剂则神清汗止。这是先生早年用附桂救沉疴,化险恶之典型案例,令人击节惊叹,但近年来使用甚少。先生回忆当年求诊患儿多属于久病失治或辗转求治的重危病证,其中又以阳气受损、正不敌邪的脱闭证候者居多,故温阳扶正法使用较多。先生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但欲寐,面色潮红或晦滞,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泻不化, 脉细软,舌淡而润。但兼见一、二证,便可大胆使用,方中附子配磁石乃徐小圃潜阳育阴之意。因附桂毕竟趋阳之极,解疾苦于倒悬者可藉此峻猛之剂,但须慎用。

先生继承了徐小圃先生温阳学说,又有所发展。他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小儿感邪之后,邪气易于枭张,热病的确甚多,故主张清凉、温阳并重,不可偏执于一法。如小儿外感,六淫诸邪易从阳化热。邪在肌表,临证多以辛凉解表治之,投以桑叶、菊花、连翘、银花、蝉衣等轻清宣扬之品,慎用辛温发表之剂,以防劫汗伤阴助热,汗多表虚,病反难治。一旦里热炽盛,体内稚阴极易为高热所耗竭,因此热病后期还应重视滋养阴分,调理脾胃。先生善用沙参、石斛保肺津,淮山药、麦冬养胃阴,生地补心液,白芍、枸杞子生肝血,熟地滋肾水,脏腑兼顾、津血同生。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