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痹是痹证的一种。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减轻,可兼见手足拘挛。本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病症。

(一)病因病机

此病发病原因有多种,《灵枢·贼风》曰:“若有所坠堕,恶血在内而不去。”或“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或“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气血凝结,与邪相袭”,都可成为寒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此病的发生与饮食和居处不当关系密切。痹证日久不愈,病邪可由皮、肉、脉、筋、骨而渐入脏腑,成为五脏痹证,至此,病情常可虚实并见,治疗也更难了。

(二)辨证与诊断

《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经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寒痹的特征之一就是痛,所谓“寒气胜者为痛痹”,因此寒痹又名痛痹。因“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不通则痛。特征之二,病人有麻木或不痛不仁的感觉,《素问·痹论》曰:“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特征之三是寒,所以有寒冷的感觉,《素问》曰:“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寒痹患者面色无华,舌苔多见白苔,也有白转黄腻者。患处可见异样的情况,感觉重而不能举,其病在骨;屈而不能伸,其病在筋;四肢不仁,病在肉;有怕冷的感觉,其病在皮肤。脉涩而紧。

(三)治疗

“寒痹益温”本病多采用温经的方法,使气血流通,逐邪外出。

取穴:本病可涉及全身关节,所以取穴宜采用以下主穴。虚证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膏肓俞穴;实证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宗穴。背部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穴;胸部取任脉的中脘穴;腹部取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任脉的气海、关元穴;上肢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骨禺)yu、臂(月需)nao、曲池、合谷穴,足少阳胆经的肩井、督脉的风府穴;

下肢取足少阳胆经的居liao、环跳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其余可局部取穴。

手法:推、按(足三里),(扌衮)上下肢,拿(风府、肩井)。

附:验案

某病员,患病已有14年。症见面色灰黯,脉大,舌苔黄腻,背脊肥大,右肩酸痛,肩俞、腹部肌肉增厚,乳头旁虚里部位更甚,腰俞、长强穴部位用掐法,麻木而不觉痛,两足两膝酸痛。背脊两旁肌肉似竹管样共有8条,实为罕见。

腹部冰冷,时有腹泻。此寒痹病在筋、肉、皮,治用温通法。共推55次而愈。见效的一天,自觉全身的冷气慢慢的向下走到足部,当觉得有一股冷气出去后,各种症状逐渐开始消失。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