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调整体观念的辨证施治

朱氏常提到的临症时要“因人而治,因病而治,因部位不同而治。”人有男女老少,证有表里虚实,病变部位有深有浅。因此治疗要从整体出发,审证求因,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恰到好处的手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一教师突然四肢抽搐,身体(足卷)缩,痛苦难忍。当时周围的人都束手无策,后经朱氏在患者背部督脉经上运用一指禅推摩相兼的手法,持续5分钟后就见患者抽搐逐渐缓解,身体慢慢伸直, 又经20分钟推摩后,身体完全恢复如常,观者无不称道,学生问朱氏为何四肢抽搐?又为何只独推督脉?答曰:四肢抽搐乃阳气不足之故。督脉是诸阳之会,总督一身阳经,推摩督脉能振奋阳气,使阳气贯达四末,其患可愈。

二、重视脾胃功能

脾胃乃后天之本,生精之原。朱氏认为脾胃有伤,则百病丛生。他对治疗肠胃方面的疾患有其独到之处,对其他因气血虚衰所致的病症也往往从调理脾胃功能着手。根据辨证,常选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命门等诸穴,手法主要用推、摩、按三法。对于用一指禅推足三里穴使之得气,朱氏有其独到之处,是其临证时一种常用的方法。(按:用一指禅推足三里穴使之得气,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达到。)

三、循经络,推穴道,紧推慢移,力透溪谷

朱氏认为经络理论应用到推拿临床上,既有诊断作用,也有治疗作用。手法操作时应循着经络路线慢慢移动,在选取的主要穴位上要持续多推,使指力透达肢节骨缝,切忌不分主次,一带而过。认为《内经》中所述“按摩勿释,着针勿拆,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一段中的“按摩勿释”运用于推拿临床,就是要持续推拿,紧推慢移之意。现代实验证明,用一指禅推人体某一穴位时,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所推部位的温度亦随之逐渐升高并透达到组织的一定深度。这就是常说的“深透”之义。

四、强调手法以柔和为贵

朱氏博览群书,尤其推崇明代名医张介宾。常告诫学生,治疗时手法必须柔和灵活,刚柔相济,使患者在舒适的感受中消除病痛。反对用粗暴强制的手法增加病人痛苦,他常引用张介宾的一段话:“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以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为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此辈者,不可不知为慎。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