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三消的病因和症状,其症结在于燥热伤阴、燥热灼津、阴虚燥热为本,久久不治、阴损及阳。津气同源、气随津脱、气阴二虚、阴阳二虚、五脏受损,病本于肾、肾阳衰退,并常兼有气虚血瘀之症。主张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中期养阴益气;末期阴阳俱损,宜以补肾、益气、升清、活血。糖尿病不同病期的病因及病机不一,对伴并发症时,应审因论治、审机论治。

1.辨证与分型:阴虚热盛型:病之初起,三消之症以上、中消为主,烦渴恣饮、多食易饥、舌红少津,脉濡数。治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宜用知母、生石膏、银花、黄连、苍术、玄参、麦冬、天花粉、玉竹、葛根、地骨皮等随证加减。

气阴二虚型:消渴日久、三消之象减退,但形体困倦、少气乏力、口干便溏或便秘,舌淡胖或尖红、苔少或剥、脉濡细。治以固护气阴、生津润燥法,用宜黄芪、淮山药、生地、山茱萸肉、黄连、枸杞子、知母、葛根、苁蓉等。

阴阳二虚型:饮一溲一、小便频多、入夜尤甚、形寒肢冷、腰酸浮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以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法;,用宜黄芪、生地、山茱萸肉、山药、麦冬、玄参、覆盆子、菟丝子、淡苁蓉、补骨脂、仙灵脾、枸杞子等。

2.常用方药:

认为糖尿病初起阴虚燥热多见,病久气随阴伤,常致气阴二虚,无论气虚、阴虚,又都能导致瘀血,即气虚而血不行,阴虚而脉道失调,因此虚为本,燥热与瘀为标。医家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老年性或病久糖尿病经西医治疗后,三多症状多不明显,但不少患得有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粗长、肢体麻木、疼痛等瘀的特点。方中除注意清热养阴、益气补肾外,还注意到化瘀。常用活血化瘀法,药用川牛膝、红花、赤芍、延胡索,重则用水蛭、全蝎、蜈蚣等;冷痛加附子、桂枝或肉桂;肤如蚁爬者用赤芍、丹皮、生地为多,认为川牛膝有镇痛、消炎作用,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尤其是肢麻、间隙性跛行时。赤芍有清热凉血、解痛止痛作用,有调节凝血及纤溶等作用;水蛭是目前最强的凝血酶抵制剂,蜈蚣止痛,特别用于糖尿病阴部神经痛;肢体麻木常用全蝎,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蝎毒镇痛可能作用于中枢与痛感有关的神经原。神经病变固然与蛋白非酶糖基化有关,但亦可能与凝血、纤溶等有关的非酶糖基化参于,从活血化瘀法着手亦是一种探索方法。对于糖尿病伴血管并发症患者治疗更重视活血化瘀法,特别是益气活血,益气药黄芪本身亦有益于血液的流动及抗凝作用。葛根对心血管系统有药用价值,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作用,使内皮细胞中糖胺中糖代谢明显减慢,动脉内壁表面糖胺多糖相对减少。曾发表糖尿病中的血瘀证和益气活血药预防Ⅱ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9;30(6):21)选用黄芪、红藤、茵陈、大黄、虎杖、泽泻、炙甘草等制成煎剂,对控制高血糖、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益于预防血管病变的发生。

3.按脏腑功能情况用药:

糖尿病患者脏腑功能常述及心脏、肺脏、肾脏、胃、大肠、小肠、膀胱等。糖尿病肠胃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胃瘫、便秘及腹泻交替,胃轻瘫者常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运动紊乱,如早饱、恶心、呕吐,主张用健脾消导法,如枳壳、苍术、白术、鸡内金、莱菔子,并重用白芍20g。糖尿病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及失禁,主张用蜈蚣,对调节膀胱神经病变有一定好处。糖尿病时亦有部表现,主要表现为功能减退,且减退程度与病情、病程有关,主张选用益气活血药,黄芪、丹参之类。糖尿病肾病以肾小球硬化症为特征,与糖代谢异常有关,试和益气补肾、活血、降脂泄浊法。降糖、降脂可降低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减轻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并能延缓肾功能减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及早期蛋白尿似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常用黄芪、生地、丹参、山茱萸肉、菟丝子、泽兰叶、黄连、牛膝、全蝎、大黄、肉苁蓉、仙灵脾、鹿角片等。糖尿病肾病发展到氮质血症时多为阴阳二虚,常用温阳利水、滋阴降浊、活血化瘀法。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