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的治疗,无非虚实两端,正如古人所云:“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但先生认为,哮喘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病证,证有寒热虚实不同,治之先后方法各异,虚实中挟有寒热,寒热中有虚实,治喘须先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顿挫其势。一般来说,寒喘宜温,热喘宜清,虚喘宜补,实喘宜截,邪实而证不甚虚者,急治其邪,邪去则喘亦止;正虚而邪不甚实者,攻邪不宜过峻,以免伤正。

一般治疗常规:

1.寒证:寒证有三种情况,一是外感寒证;二是内寒,亦即体质之寒,以及停痰宿饮之寒;三是内外皆寒。

(1)外感风寒:表现面色苍白,咳痰清稀,恶寒,鼻流清涕,或头痛骨楚,苔薄白舌不红,脉紧数。

三拗汤:麻黄9g 杏仁6g 甘草9g。用于一般咳喘者。麻黄汤,上方加桂枝9g 用于表证较重者。

宁嗽汤:桔梗9g 半夏9g 枳壳9g 陈皮9g 前胡9g 葛根9g 桑白皮9g 茯苓9g 紫苏叶紫苏子各9g 杏仁9g 甘草6g 加葱姜。用于表证较重者。

二陈加麻黄汤:麻黄汤加半夏9g 陈皮6g。用于痰多清稀者。

参苏饮:药味略。用于兼有气虚痰多,咳出无力者。

(2)内寒:表现形寒肢冷,痰多清稀,舌淡苔白,喜热饮。

小青龙汤:用于素有停痰宿饮,兼有慢性支气管炎。

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内寒为主,兼有表证者。

四逆汤加味:附子9g 干姜6g 茯苓9g 麻黄9g 桂枝9g 白术9g 人参9g。用于恶寒肢冷,面目虚浮,脉微弱,唇青紫者,痰多加钟乳石。

(3)内外皆寒:既有表寒证,复有内寒证,而兼气虚者。参苏温肺汤加减:红参3g 紫苏9g 木香6g 茯苓9g 肉桂3g 五味子9g 陈皮6g 附片6g 半夏9g 白术9g 甘草6g 生姜或干姜3g。

除上述三种寒证外,还有一种外感寒邪,内兼微火,或称寒包火者。主要见有肺胃有热的症状,而又外感风寒,兼见风寒症状。肺热,如鼻干痰黄而浓,胃热如苔黄便结,前人用温散表寒,清化里热,常用的如大青龙汤、桔梗汤、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定喘汤等,以上诸方寒温并用,麻黄、前胡、桂枝解表寒,石膏、黄芩、知母、桑白皮清其里热。

自制砒矾丸(古称紫金丹):砒石2.5g 明矾9g 豆豉15g 共研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丸,连服一周,无效即停,有效可间断服至一月,有肝肾病、出血或热喘者忌用。

2. 热证:也有三种类型:一是外感温热;二是肺胃热痰;三是体质之热,性躁动火。

(1)外感温热:常见咽红而干、舌红、口干、唇干、面色潮红、鼻干、涕脓痰黄、尿黄或少,便干、脉浮数。

银翘散加减:银花9g 连翘9g 桑叶9g 山栀9g 开金锁15g 马勃3g 大青叶30g 射干6g 全瓜蒌15g 蒲公英30g。用于外感兼见热症。

(2)肺胃痰热:常见痰黄稠,便干结,鼻息热,口干,苔黄黑,脉数实。

清金降火汤加减:瓜蒌仁9g 黄芩9g 生石膏30g 枳壳9g 大贝6g 知母9g 马兜铃9g 天竺黄9g 芦根30g 蛤粉15g 大青叶30g。

(3)热火旺:病人平常不怕冷,体质表现热性,舌红口干,面颊俱红,有时目赤,用下列三方:

知柏八味丸:药味从略。玉涎丹(自拟方):蛞蝓20条,大贝15g 捣糊为丸,每服3g 日三次。牛黄解毒片:成药。

3.虚证:也有三种类型,一是肺气虚;二是肾虚(肾阳虚、肾阴虚、阴阳两虚);三是肺肾两虚。

(1)肺气虚:面色苍白,气短气促,咳痰无力,经常作喘而不甚剧,脉细弱,舌淡胖。

补中益气汤:药从略。人参五味子散:人参3g、五味子5g 研末分两次服,或平常单服人参一味。

(2)肾虚:

肾阳虚:畏寒肢冷,胫肿面浮,夜尿次频,腰酸膝软。

金匮肾气丸:药物从略。

右归丸:药物从略,本方扶阳配阴,宜平时常服。

肾阴虚:自觉内热,面颊升火,舌净少津,口干尿黄。

六味地黄丸:药物略。

左归丸:药物略

知柏八味丸:药物略

肾阴阳两虚:左归丸右归丸各9g和匀,日分三次服,平时常服,持之以恒。

(3)肺肾两虚及肾不纳气:动则气急,气短神疲,两目无神(重症肺气肿)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汤加味子9g。

参蛤散:人参3g、蛤蚧1.5g、五味子6g 研细末,分三次服。

参附汤:药物略。

局方黑锡丹:成药,每次3至6g 日两次,不可常服。

4.实证:凡无以上脏腑虚证,不论表寒表热,肺胃实热,无虚证表现者均属实证范畴。

在临床上凡有寒热证可辨者疗效好,其无证可辨者疗效欠佳,古方“定喘汤”即可用于无证可辨者。另有一新方,用合欢皮30g 老鹳草30g 碧桃干15g 地龙9g 半枝莲15g 效果尚可,另有一单方效果亦好,用新鲜香橼1只煮烂,加麦芽糖1斤收膏,每服1匙,每日3次。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