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男,67岁。

初诊:1974年11月26日。皮肤萎缩板硬四年余。四年前觉面、手皮肤活动不便,逐渐变硬,以后逐年增剧。伴明显畏寒、纳呆。外院诊断:“弥漫性硬皮病”,经多种中西医治疗,症状未见好转。检查:面部、四肢、前胸皮肤板硬萎缩,紧贴于骨骼,呈淡褐色色素沉着,鼻耳缩小变尖,双手如鸡爪样。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血沉38毫米/小时。心电图异常:1.窦性心律不齐伴游走性节律。2.房性早搏。3.室性早搏。4.顺钟转向。肝功能正常。脉结代而沉细,舌质淡,苔薄白。症属阳虚、寒凝瘀阻。治拟益气温阳,和营活血。

仙茅12g 仙灵脾12g 补骨脂12g 苁蓉9g 当归12g 赤芍9g 白芍9g 黄芪12g 党参9g 鸡血藤30g 红花9g 车前子15g 车前草15g 泽泻15g

服上药后畏寒明显减轻,皮肤较软,心电图复查除房性早搏外无其他异常。

按:硬皮病属胶原组织疾患中的一种。除皮肤外,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胶原组织均可累及而产生不同的全身症状,如上案肺部受侵犯,本案心肾等受累。

中医认为硬皮病属“皮痹”,多由阴阳气血失调致病。早期患者阳虚为多见。阳虚则生寒,血得寒则凝,血凝则脉络不通,肤失濡养,故临床多为形寒,肢冷,手指麻木刺痛,皮肤板硬等症。以上病例通过温阳和营,活血通络法后,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随着病情的发展,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互生的辨证病机传变,病员可出现阳损及阴,阴虚生热的症状,此其一;其二是寒邪日久,郁而化热,热盛损筋,腐肉化脓,可见趾、踝、指等部位发生溃烂,此时因久病阴阳两虚,气血亏损,当宜峻补气血。但又因郁而化热,故需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临床必须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阴阳寒热的转化,并结合患者的素质,气血虚实施治,发挥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