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接到国医大师何任老先生惠寄的《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喜不自禁,连夜便读了起来。这本凝结着一位儒医巨擘的岁月流墨、透发着一位丹青大家的心灵走笔,让人如痴如醉,把何老的多姿风华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人名一艺者已不易”,何老作为知名的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成就卓著、德馨艺高,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而他“艺擅众长”,对书法、绘画、诗文、音乐也样样精通,可谓“品性高洁博大,气息清纯和穆,笔墨深厚浓郁,卓然一大家”(范汉光《格高境逸 淳厚渊深》)。殊不知,这些悄声隐掩于医学家光环之后的芬芳才华,正是成就何老这位一代名医伟业的重要基石。

书画写人生,何老的书画是有深厚家学渊源的。他出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其祖父何秋泉在才华横溢的自悟中成医,其父亲何公旦在诗词书画之烘托中著名。何老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读书习文,学字练画,多彩文化开拓了他丰厚的文化视野,也为他走进中医、认知中医、研读中医和成为名医插上了翅膀。“直觉与悟性,整体与辨证,比类与运筹”(本书《编者的话》),中医与哲学的思辨模式、中医与文化的表述理念,是一脉相承、一理相通的。何老集诗、书、画、医于一身,把诗的意、书的智、画的魂寄之于医、汇之于医、用之于医,把医的精气神输之于诗、书之于书、树之于画,孜孜不倦地把自己修炼成一颗多元素文化璀璨的医界明星。

何老书画作品的内容尽管非常宽泛,反映中医学内容却是始终不变的主题:有言志的,如“此生再借三千日,容我调音试听筝”、“莫显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为成四化业,何惧鬓如霜”;有言德的,如“良医良相自应为,只缘人世有穷愁”、“为解哀鸿苦,誓志习岐黄”、“论人宜多恕,处世当贵宽”;有谈治学的,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轻弹”;有谈医道的,如“继前贤真传仁心仁术,教后人正道惟德惟功”、“读书多尽信书不如无书,诊病多不读书治效难佳”、“名医是优秀临床人才中的佼佼者”等。言为心声,这些铿锵之词有采撷古人的,也有作者自创的,传达给人们的都是何老倡导并力行的奋发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思想。最值得一提的是,何老工笔书写的医案医话,可谓书法之于中医学领域表达的范例,是中国书法艺术在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帜。

“书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何老的作品“运笔着力,使转有度,既有法度森严的唐人风采,又有洒脱自如的宋明意趣。他正是在融会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清丽中含浑厚、韵秀中见锋棱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横笔平直有力,主要横画较长,构成每个字乃至全篇的基调。有些捺笔写得特别粗重,在整个字乃至全篇目中也显得十分突出;有些字的右下竖笔亦较重长,这样就形成横右和右下重的节奏感;有些字结字错落跌宕,这就使整幅字既有统一的韵律感,又有丰富的局部变化,给人以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感觉”;他的绘画作品“以花卉翎毛为主,擅写牡丹、月季、秋菊、松石等,尤以牡丹最为著名,墨牡丹高雅秀润,色牡丹艳而不俗”,画面的整体风格“笔墨丰腴,滋润饱满,无苦索衰槁之象,无寡薄僵化之形,生机勃勃,十分鲜艳”。艺术家范汉光先生的这些评价写得精彩,正好可以弥补笔者对书画欣赏浅薄、无知、懵懂之缺和语言表达时不知所措的尴尬。

书画写健康,多彩文化为何老的健康给力。他92岁高龄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谈清晰,且宝刀不老、笔耕不辍、行医不歇,坚持中医临床、科研、教学、课徒,这应该说与他一生热爱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不无关系。作为一种软运动,书画写作不仅活动了四肢、全身,而且活动了头脑,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运笔之势,有太极拳样的作用,通过外炼形、内炼气,调动全身的参与,好像对各组织、器官进行着按摩,使人的呼吸匀称、心境平静、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活跃、抗病能力提高。久而久之,健康、长寿自然就如影随形了。有人对明清两代书画家、高僧和帝王的寿命进行的比较结果是:书画家的平均寿命为79.7岁,高僧为66岁,帝王不足40岁。而帝王中仅有的超过80岁高龄的4个人(梁武帝、唐武后、宋高宗、清高宗)偏偏又都是书法爱好者,难怪有人把书画家称为“长寿团体冠军”。何老也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亲历亲为给“寿从笔端来”的古说注释了新解。

几天来,我一直沉浸在对《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的欣赏中,觉得要说的话很多,怎奈生性迟钝,绞尽脑汁仍觉辞难达意,真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了!惊蛰之日,冒昧写上这些或许不沾边际的话以为学习之心得,同时作为对何老及其大作《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面世的祝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