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青海已经发生了3次鼠疫疫情。肺鼠疫为何会频频在青海发生?面对鼠疫疫情,我们应该做好哪些预防?一旦发生肺鼠疫,又该如何科学防控?

鼠疫俗称“黑死病”

据中国疾控中心鼠疫防治专家夏连续介绍,鼠疫是一种很古老的疫病,也是我国甲类一号传染病。病死率在30%—100%。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如不及时治疗具有极高的病死率,民间俗称“黑死病”。

谈鼠色变 专家解读肺鼠疫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鼠疫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和轻型鼠疫等类型,可互相交叉发作。其中,腺鼠疫最为常见,而最凶险的则是肺鼠疫,由于肺鼠疫毒力最强,除了通过跳蚤,还能通过飞沫在人之间传播,所以肺鼠疫病死率最高。夏连续强调说,“肺鼠疫潜伏期很短,感染24小时内就会发病,患者会喷射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肺鼠疫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很快。潜伏期为数小时到3天。各型鼠疫早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热、衰竭、出血倾向、意识模糊、头痛及四肢剧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避免接触鼠疫宿主

“一旦发现病人应马上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病人应严格隔离治疗,周围的居民在一段时刻内不要随便外出,由医生观察是否传染上了鼠疫。病人的住地、分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尸体应包严后焚化。平时应积极灭鼠、灭蚤,以防止鼠疫流行。鼠疫大多通过鼠疫宿主传播给人类,因此要尽量避免接触鼠疫宿主。” 夏连续再三提醒。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专家贺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数为原发性吸入性肺鼠疫。” 贺雄指出,肺鼠疫患者咳痰为脓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发绀。肺部体征少,可有少量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为本病之特征,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多死于休克及呼吸衰竭。

我国现有11块疫源地

我国历史上鼠疫流行区包括21个省区的638个县(旗、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区。我国鼠疫发病高峰期为1860年至1949年间,其中1890年至1909年达到最高峰。

20世纪50年代后,鼠疫在我国得到了很好控制,鼠疫人间病例的发生均出现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有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地区,呈散发或较小范围内的暴发,发病率急剧下降,但发生人间鼠疫的危险依然存在;到了20世纪80年代,鼠疫疫情又重新活跃,90年代疫情明显上升,1981—2000年青海、新疆、西藏、甘肃、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内蒙古9省(区)发生人间鼠疫699例。

从历史来看,鼠疫防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目前,我国有11块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

夏连续指出,青藏地区较容易发生鼠疫疫情,而且毒性很强,这和当地特定的环境有关:一是作为历史上多发的疫源地,野外一直存在鼠疫杆菌,二是当地农牧民有剥食喜马拉雅旱獭、喜马拉雅田鼠的习惯,而这两种动物都是鼠疫主要宿主。专家提醒,到青藏高原自助行时,应做好防跳蚤措施,尤其不要吃旱獭等高原“野味”。

鼠疫流行可能性不大

针对此次青海鼠疫疫情,贺雄指出,大家不必过分恐慌:由于鼠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我国的鼠疫防治专业人员对防控鼠疫有很好的经验;抗生素治疗有效;并且许多省市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发生本地病例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只要密切关注输入性病例,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在我国发生人间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动物鼠疫疫情出现了回升趋势,有些地方对鼠疫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医务人员鼠疫防治意识不强,防治知识宣传不到位。同时,由于我国许多省市多年未出现鼠疫病例,且鼠疫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医务人员在接诊到鼠疫病例时,有可能不能及时发现,而导致后续疫情的扩大。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鼠疫防治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和防治知识的宣传。” 贺雄强调指出。

诊治及时多能治愈

贺雄提醒公众,首先应认识到鼠疫是可有效防治的疾病,大多病例属腺鼠疫及轻型鼠疫,只要诊治及时,多能治愈。其次树立战胜鼠疫的信心,发生鼠疫时冷静应对,消除恐惧心理,做好各类医疗物资准备。第三要提高鼠疫防护意识,把防治鼠疫当作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就能够把鼠疫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广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长何剑峰认为,鼠疫虽然凶险,但它是一种可用特效药治愈的疾病,而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则是战胜鼠疫的重要措施。

贺雄强调,鼠疫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第3代头孢菌素、氧氟沙星等。在抗菌的同时应对症治疗,抗心衰,抗休克,减轻中毒症状。淋巴结未化脓者切勿切开,避免扩散。和患者接触过的人,可服用四环素0.5g,4/日或链霉素0.5g,2/日肌注,连续6天,进行预防。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