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扩成方

组成:参三七、蒲黄炭、甜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橘白、橘络、阿胶(烊)、党参各15克,海蛤粉、南天竺、百合、生白术、牡蛎各30克,糯米60克,白芨120克。

用法:将上药碾末,贝壳类如牡蛎等采用浸膏入药,制成散剂或片剂(每片含生药0.33克)。散剂每日15克,分2次服。片剂,咯血时,每次15片,每日3次;未咯血时10~15片,每日1~2次。1个月为一疗程。发病前或发病时均可服用。

疗效:共观察84例(其中54例为疑似支气管扩张症)。止血效果:显效56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5.2%;止咳效果(共76例):显效15例,有效32例,无效29例,有效率为61.8%;化痰效果(共74例):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52.7%。表明本方以止血效果最佳。

二、支扩系列片

组成:由4种片剂组成。①百合片:百合60克,白芨120克,蛤粉60克,百部30克;②半夏片:生半夏75克(姜汁浸),百合60克,蛤粉60克,南天竹60克,百部60克,白芨135克;③小蓟片:白芨90克,阿胶1Z0克,蛤粉60克,蒲黄60克,参三七60克,用小蓟草90克取汁拌入;④止血片:煅花蕊石90克,血余炭90克,人中白30克,蒲黄炭60克。

用法:将上药按处方比例共研细末,加适量赋型剂制成0.3克重的片剂。百合片适于一般支气管扩张症;半夏片适用于咳嗽剧烈、痰多腥臭者;小蓟片及止血片都适用于止血,前者疗效较佳,但价格较贵。后三种药片可据症配百舍片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5片。

疗效:共观察60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以疗程在1~2年内效果为佳。

三、泻白化血汤

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血余炭10克,三七3克(吞服)。

加减:发热咽痛去地骨皮9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克;兼燥火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备15克;痰热加鱼腥草15~30克,贝母10克,黄芩10克;咯血大发作加炙黄芪寸太子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53例,51例症状消失,服药最少5剂,最多18剂,随访1~2年,效果满意。

四、凉膈散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薄荷、淡竹叶各6克,连翘、栀子、黄芩各9克,蜂蜜18克(兑入)。

加减:咯血重加茜草根、白茅根、白芨;胸胀痛加枳壳、瓜蒌皮;痰多加橘红、半夏、胆南星、鱼腥草;阴虚去大黄、芒硝,加生地、沙参、麦冬、丹皮等。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后兑匀,分2次温服。

疗效:共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30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为93.3%。

五、加味补络补营汤

组成: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广三七粉3克(冲服),生赭石15克,乌梅15克,知母15克,鱼腥草30克。

用法: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咯血100毫升以下者,每日1剂,分3次服;咯血100毫升以上者,每日2剂,分4次服。

疗效:本方出自张锡纯之《衷中参西录》,共治13例,咯血症状消失12例,其中最少服15剂,最多服40剂。随访1~2年,效果满意。

六、益气化瘀膏

组成:党参、麦冬、生地、百合、陈皮、诃子、海蛤壳各100克,半夏、茜草、丹参各60克,桃仁、五味子各30克,枸杞80克,煅花蕊石120克,川贝粉50克,三七粉25克,青黛30克,阿胶150克,竹沥60毫升,冰糖500克,蜂蜜500克。

用法:将前14味药加水煎2小时取头汁,然后再加水煎30分钟,取二汁,把头、二汁混合并浓缩至25oo毫升加入川贝粉、三七粉、青.黛、阿胶和竹沥,再煎30分钟,最后加冰糖和蜂蜜收膏约3000毫升。每次服用15~20毫升,每日3次。

疗效:共治10例,服用本药2~3料后临床症状均消失。9例经随访,未复发。本方主要用于病情缓解之后,发作期以辨证施治为主。

七、五白雾剂

组成:白芨30克,五倍子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至200毫升,煎煮至50毫升左右倾出,再加水100毫升煎煮,过滤后将两次滤液混合煎煮至20毫升,再过滤后,即倾人雾化吸人器之盛药杯内雾化吸人。

疗效: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及其他肺部疾患所造成的咯血,共治疗44例(包括10例支气管扩张咯血病人),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9%。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